•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中华稻蝗

        互联网

        1927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国内各稻区几乎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和黄淮稻区发生较重。除为害水稻外,尚为害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多种植物。中华稻蝗成、若虫均能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缺刻,并可咬断稻穗、影响产量。

        [识别]
        成虫:体长30.7~36.5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黑褐色纵带1条,直至前胸背板后缘为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
        卵: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卵囊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每囊含卵10~40粒。卵粒长约3毫米,中央略弯曲,一端略粗,深黄色。
        若虫:多为6龄。1龄无翅芽;2龄不明显;3龄前翅芽三角形,后翅芽圆形;4龄前翅芽向后延伸,后翅芽下后缘钝角形。伸过腹部第1节前缘;5龄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6龄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产卵管背腹瓣明显。
        中华稻蝗在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表层越冬,5月中下旬孵化,7、8月份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以后成虫陆续死亡。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成虫交尾后多在湿度适中、土质疏松的田埂两侧产卵。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取食田埂沟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秧田食害秧苗,水稻移栽后再由田边逐步向田内扩散,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7~8月间当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稻蝗大量扩散为害期。
        稻蝗的发生与稻田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据观察:沿湖低洼地区田埂湿度大,适宜其产卵,发生密度多于1年两熟的冈埂稻区;春稻发生重,夏稻发生轻,春稻插秧期正逢蝗虫盛孵期,有利于迁移为害;夏季稻田发生重,本田发生轻,因夏稻秧苗正值蝗虫孵化期,就近为害,引起受害较重;田埂边发生重于田中间,因蝗虫多就近取食,且田埂日光充足,有利其活动;老稻区发生重,新稻区发生轻,因老稻田卵块密度高,基数大,田埂湿度大,环境稳定,有利其发生;1年1熟田发生重,两熟田发生轻。

        [防治]
        (1)化学药剂防治 宜采取秧田联防和大田适期施药防扩散的防治策略。即中稻区5月底至6月初在秧田田埂统一施药,杀死初孵幼虫。6月上中旬水稻移栽后由田边向田内5米范围内施药,杀死初迁入本田的低龄若虫。防治指标为每丛有成虫1头。可用25%杀虫双每亩200毫升,或20%杀灭菊酯30~4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
        (2)其他方法 冬春铲除田埂草皮,破坏越冬场所;放鸭啄食;人工连续网捕以及打捞田中浪渣,消灭卵囊。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