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类病毒(viroid)

        互联网

        1450

           能侵染某些高等植物的非细胞形态病原体。作用类似病毒,但没有蛋白质外壳,是一类较小的核糖核酸(RNA)分子。1971年首先在患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薯中发现。这种病原体对RNA酶极为敏感而不被蛋白酶或脱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坏,分子量约为120千道尔顿。对它研究较多的第纳(Theoder Diener)把这类感染因子叫做类病毒,以和病毒区别。在电子显微镜下把变性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毒(PSTV)和双链DNA相比较,推测它是单链环形RNA分子。后来经过序列测定证实,PSTV是自身碱基序列高度互补的环状RNA,含359个核苷酸,其最可能的二级结构是由许多短双链区和短不配对区交替排列形成的,可构成天然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所显示的棒状结构。20世纪70年代还发现一些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植物病害是类病毒引起的,如椰子死亡病类病毒曾杀死菲律宾岛上约3000万株椰子树。目前已发现近20种类病毒,其中有10几种已测定了一级结构。它们都是高度自身互补的单链闭环RNA。此外,

          绝大多数类病毒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它们的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包括PSTV在内的几种类病毒没有翻译起始密码子和mRNA的其他调控序列,现认为,类病毒不能编码蛋白质。对类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和起源还不清楚。

        某些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类病毒

        类病毒(viroid)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