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互联网

1356

  本病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血有生命危险。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2)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缺乏者);(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有关药物及控制溶血的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者可有发热,腰背痛,酱油样尿。 2.贫血。 3.黄疸,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近期有明确服药史。 2.寒战、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 3.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4.实验室有溶血性贫血证据。 5.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
  1.停止使用有关药物。 2.控制溶血发生。 3.输血。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口服强的松及维生素和辅助药为主。 2.重症病例可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3.贫血严重可适当输洗涤红细胞。 4.严重病例,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情况下可以选择血浆置换术。

辅助检查
  1.单纯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者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更明确检查,可选择检查框限“C”。

疗效评价
  一、治愈: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象(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溶血病因完全清除。二、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