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酶 phospholipase
互联网
亦称为卵磷脂酶( lecithinase或 lecithase)。在水解卵磷酯和其它磷脂的酶中,有水解如图所示 A1 、 A2 、 B、 C、 D位置的各种酶,对此分别称为磷脂酶 A1 , A2 , B, C, D:( 1)磷脂酶 A2 : EC3. 1. 1. 4.存在于眼镜蛇属( Naja)、蝰蛇( Vipera)、响尾蛇( Crotalus)等蛇毒及蜂、蝎的毒液中,分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而出现溶血作用。也存在胰脏、肝脏、小肠等动物组织中,酵母、植物中也有发现。在动物组织中存在于线粒体、溶酶体中, Ca 可促进其作用,对热极为稳定,最适 pH偏碱性。猪胰脏里的磷脂酶已被提纯,一级结构也已确定。各种蛇毒中的磷脂酶也已被提纯,分子量为 8400到 3万左右,以各种同功酶存在。对于蛇毒磷脂酶 A2 来说,磷酯酰乙醇胺较卵磷酯难水解,它不能水解脑苷酯、神经磷脂。( 2)磷脂酶 A1 EC、 3. 1, 1. 32,见之于脑、肝脏、胰脏等动物组织,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细菌中。在动物组织中,存在于细胞膜,溶酶体、微粒体里,在大肠杆菌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中。与磷脂酶 A2 不同,不一定为 Ca2 所促进。( 3)磷脂酶 B: EC3. 1. 1. 5,它能水解磷脂类的二个脂肪酸酯。广泛分布于胰脏、小肠、大麦,点青霉( Penicillium nototum)、草分枝杆菌( Myco- bacterium phlei)中,并已从后两种微生物中提纯。因多半结合在细胞内颗粒上,所以提纯困难。酶促反应究竟是通过磷酸酶 A和溶血磷酯酶,还是基于单一的一种酶,尚未判断清楚,有时就用溶血磷酯酶这种别名。( 4)磷酯酶 C, EC3. 1. 4. 3.把卵磷酯水解为二甘油脂和胆碱磷酸酯,最早是在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sens)的α毒素中发现的,以后又在水肿梭菌( C. oedematiens),溶血梭菌( C. haemslyticum)、双酶梭菌( C. bifermentans)和蜡状芽孢杆菌( B. cereus)、蕈状芽孢杆菌( B. mycoiddes)以及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 ruginosa)、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 scens)的培养液中也发现。从产气荚膜梭菌( C. pe- rfringens)中提纯的磷脂酶,分子量约 9万,需要 Ca2 ,能分解卵黄卵磷酯,二亻吊ヂ蚜柞ィㄉ窬ㄇ剩┝柞ィ腥苎钚浴?/FONT>B. cereus的磷酯酶 C也已被提纯,具有溶血活性。分子量约 2.3万,需要 Ca2 。不能水解(神经)鞘磷脂。从荧光假单孢杆菌( P. fluorescens)所得到提纯物,水解磷脂酰乙醇胺比卵磷脂更为迅速。( 5)磷脂酶 D. EC. 3. 1. 4. 4.可分解卵磷脂的磷酸和含氮碱基的酯键,游离出磷脂酸和碱基,广泛存在于菠菜、甜菜、甘兰叶、胡罗卜等植物中。酶活性局限于质体及叶绿体中,最适 pH为 5.0— 6.0,最易分解卵磷酯。此酶也具有转移磷脂酰基的活性,在卵磷酯和甘油的存在下起反应,生成磷脂酸和磷脂酰甘油。此外,在副流感嗜血菌中(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还发现特异分解心磷酯( cardiolipin)的磷脂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