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λ噬菌体 λ phage

        互联网

        1886

        1951 J. Lederberg 的妻子 Esther Lederberg 证明了 J. Lederberg Tatum 用来杂交的 K12 中有原噬菌体,并命名为 λ,经10年的研究搞清了溶原化的实质。

         

         

        λ噬菌体的基因组长达50 Kb,共61个基因,其中38个较为重要。其生活史可分为裂解周期和溶原周期。细菌处于溶原化状态时,细胞质中有一些λ CI基因的产物CI蛋白,这是一种阻遏蛋白,可以阻止λ左、右两个早期起动子的转录,使之不能产生一些复制及细胞裂解的蛋白。λ的DNA随着宿主的染色体复制而复制。但在UV诱导下Rec蛋白可降解CI蛋白,诱导90%的细胞裂解。有时λ也可自发地(10-5 )从宿主的染色体上游离出来,进行复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裂解,此称为治愈(curing)。游离在细胞质中的λ可以进行滚环复制,产生多个拷贝,并合成头部和尾部蛋白,包装成完整的λ噬菌体,使细胞裂解,释放出λ噬菌体再感染新的细胞。因为λ噬菌体的DNA也有整合在染色体上和游离于细胞质中两种状态,所以也称做附加体。但和F因子不同,λ噬菌体有细胞外形式,而F因子无细胞外形式。

         

         

        E.coli K12中是有原噬菌体的存在。Jacob和Wollman(1956年)发现了合子诱导(zygotic induction)现象,并利用合子诱导确定了几个E.coli 染色体上原噬菌体的整合位点。他们发现Hfr (λ)× F 所得到的重组子频率要比Hfr × F (λ)或Hfr (λ)× F (λ)要低得多。这是由于在Hfr (λ)× F 的杂交中,原噬菌体进入无阻遏物的受体细胞质中,进行大量复制使受体细胞裂解,因此不易得到重组子,此现象就称为合子诱导。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查阅一下传递等级作图,中断杂交实验以及重组作图都是采用Hfr × F (λ)就是不致产生合子诱导的缘故。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