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验光配镜的误区
互联网
1.快速简捷验光
我们认为验光配镜是一个严谨的医疗化程序化的过程,而不能仅仅靠电脑验光或插几个镜片,简单查一下视力数分钟即解决问题。一套科学规范的医学验光所需的时间至少是20~30分钟。
2.验光配镜无需眼科检查
须知视力不良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只是单纯的近视或散光。在验光前要进行系统的眼科检查以排除单纯屈光不正外的其他眼病,如有无先天异常、青光眼、眼底病变等,另外是否存在圆锥角膜,因为这种病的早期表现就是近视和散光的快速增加,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延误诊治。
3.18岁以上无需散瞳
散瞳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认知,众所周知18岁以下的青少年要进行散瞳验光,然而18岁以上的调节性近视、远视也应进行散瞳验光,以放松调节,得到准确的验光度数。曾遇数名20岁左右的近视患者,在不同的眼镜店得到截然不同的眼镜处方,有些甚至相差5.00D~7.00D(500~700度),经我们散瞳后利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发现根本不需要配镜。
4.近视度越低越好
近视眼的配镜原则是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远视眼的配镜原则是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度数,但这并不是说度数越低越好或者是越高越好,度数过低仍看到的是模糊影像,反而更容易促进近视的发展;度数过高增加了调节,同样可以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近视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还要根据有无隐斜存在,眼调节与集合的协调性等来调整度数。
5.配镜时追求双眼度数一致
配镜应达到双眼的矫正效果、视觉质量一致,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双眼度数一致,否则会干扰双眼的视觉平衡和发育。
6.视力下降一定是近视
青少年刚刚出现视力下降时,一定要到正规的眼科医院或视光诊所进行系统的检查,散瞳验光,以确定是否是近视还是散光或远视等屈光不正的的性质和程度,同时排除假性近视,不要轻易的扣上近视眼的帽子,在不该戴镜时戴上眼镜。
7.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无区别
医学验光与普通的验光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医学验光强调的是双眼视觉功能的提高,除了精确检查每只眼的屈光度数外,必须检查双眼平衡、眼位、调节力、双眼单视功能、辐辏(集合)功能等,戴矫正眼镜不但能有最清晰的视物效果,还要达到戴镜舒适,对眼起到保健治疗作用。
8.框架眼镜是万能的
框架眼镜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很多缺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屈光问题。例如屈光参差,即两眼度数相差2.50D以上,双眼成像大小形态相差较大,在大脑中无法融合成一个像,戴上这样的眼镜会出现头晕、头疼,极度不适,这时只能牺牲度数较高的那只眼,这不但无法形成良好的双眼视觉,还会使度数高的眼逐渐形成弱视斜视;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的患者,如采用框架眼镜,将会使视野变窄,视物明显的缩小或放大或变形,只能通过镜片的中央视物,不利于双眼的视觉功能;至于不规则散光、圆锥角膜等特殊的角膜疾病用框架眼镜更是无法提高视力。针对以上各种特殊的屈光问题,目前国际上通常是通过验配透气性硬性隐形眼镜(简称RGP)来解决的,它不但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矫正视力,还可以控制近视和散光的发展,促进双眼视觉的发育。
9.隐形眼镜会损害眼睛
隐形眼镜技术是高科技的结晶,与框架眼镜比较具有很高的光学优越性,尤其是RGP能解决许多框架眼镜无法解决的眼科疑难问题。美国目前已有3700多万人(超过全国人口10%),日本已有1100多万人(超过全国人口10%)配戴了隐形眼镜,有很多人已安全戴镜几十年,甚至出现老花眼后仍不愿放弃,改为配戴双焦或多焦点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的安全性取决于科学选择验配,规范使用和医疗化管理的程度。
10.OK镜是好是坏?
处于近视快速发展期的青少年患者,如果每年近视、散光度数发展较快,应到视光医院进行详细的眼科及视光检查,如角膜地形图、A超测眼轴长度及角膜厚度等,以明确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为单纯性近视或轴性近视,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角膜矫形镜(Ortho-K CL, OK镜)进行矫治,通常可以达到很好的降低近视度、快速提高视力、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国际国内专家的认同。我国近年来已有近30万名近视患者受益于OK镜技术,当然安全的前提是高超的技术、优质的镜片、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患者的密切配合。只要杜绝假冒伪劣和商业操作,OK作为一项先进医疗技术应能充分发挥矫治青少年近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