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振动觉 pallesthesia, sense of vibration

互联网

1382
振动觉 pallesthesia, sense of vibration 感受振动刺激的感觉。虽是一种变形的压觉,但往往具有远距感觉的性质。对于人,小于每秒约1000次的重复压刺激并不融合,而被感觉为振动。在其它动物也可观察到以触感受器和特别的振动觉器官为媒介的振动觉发达的情况。特别是在低等动物(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与接触觉相并列成为决定其行为的重要感觉之一。多系由关节或皮肤处的机械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在压觉的情况下神经放电显示慢适应,在振动觉情况下适应快。节肢动物对通过固体、水、空气传导而来的振动十分敏感,它的感受器中有感觉毛和钟形感觉体。这些由附着于结缔组织和几丁质的肌肉及敏感的神经细胞组成,有时横跨关节,振动则由结实的外骨骼传播。在甲壳类和昆虫,已知有许多对振动敏感的毛和关节感觉体。在 蠊的尾毛相应于空气的流动在胫节存在有对低频(30 500赫兹)和高频(1000 5000赫兹)有反应的感受器。蝗虫和螽斯的躯干和胫节的弦音器(听器)也对超声波有反应,而在蝗虫翅的关节上具有相应于翅的运动10 20赫兹的放电感受器;蝇的触角(有约翰斯顿器)及蚊和甲虫类也都具有这种感受器;蜜蜂的触角和关节的运动都具有对风向、风强的感知能力。蝗虫的感觉毛也对风的变化有反应。豉虫可根据水面波去探知猎物,它的感受借助于第一肢和第二肢末端的感受器,雄的靠产生20赫兹的水面波、雌的以其特有的方式去发挥感知作用。在切叶蚁(Atta)的前肢关节也观察到同样的感受器。在甲壳类的触角和步足也有振动感受器。寄居蟹在其触角毛的基节有弦音器,蝲蛄也借助耳石器和触角、小触角的感觉毛感受水中的振动。蜘蛛类对判别网上猎物生死的是依据一定的振动形式,据说多半是基于50赫兹的振动。家蛛在肢关节附近有竖琴形的感觉器,对80 800赫兹的振动有反应,对声波比对网的振动更敏感。水生脊椎动物的侧线器对水流、水波、水压变化有很好的反应。除对低频敏感外,侧线器的感觉细胞与在高等动物所见的内耳毛细胞是相同的,毛的运动与神经放电间可观察到有相当规律的关系。在听觉不发达的蛇类,皮下有对固体传播的振动敏感的机械感受器,对达到800赫兹的振动(对150 200赫兹最敏感)有反应。猫的帕氏小体,特别是踝关节的小体的神经放电对700赫兹的振动作出1∶1的反应;在鸭的足和翼,对800 1000赫兹的振动神经放电作出1∶1的反应,直至1600 2000赫兹均显示反应,这与听觉相重叠。猫的肌梭和腱感受器也对振动具有敏锐的反应,表现为肌肉反射性收缩。在振动系经液体介质或气体介质传递的纵向振动,特别是振动频率高的情况下(声音),以及感受器结构具有特定分化的情况下,虽被作为听觉来进行分类,但其界限是极不分明的。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