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患研究进展

互联网

1259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患研究进展

  胃、十二指肠疾患包括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癌等,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嘈杂”、“吐酸”、“痞证”等范畴。自1983年澳大利亚Warren和Marshall发现在人胃上皮细胞表面生长着一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研究,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80%的 胃溃疡 、90.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以及发达国家中35%的胃癌、发展中国家中85%的胃癌同Hp感染有关;国内学者范学工博士经实验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证实了Hp能增加胃上皮细胞的繁殖,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现就Hp有关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清除Hp及治疗胃十二指肠疾患资料综述如下。

1 Hp病原学研究

1.1 Hp形态

Hp系革兰氏阴性菌,呈弧形或S形状,长1.5μm~3.0μm 宽0.5μm,菌体光滑,两端纯圆,鞭毛位于一端,有2~6根,偶从两端发生,鞭毛顶端呈球形,鞭毛餐被鞘,鞘与细胞壁的外膜直接相连。

1.2 Hp的生活环境

Hp在微需氧下,37°C环境生长。Hp定居于胃粘膜上皮表面,粘液深部的微需氧环境中,从扫描电镜下Hp位于胃上皮细胞连接间沟及胃小凹内,横卧在微绒毛的表面,垂直插入微绒毛间或粘液中,有细丝或粘着带粘附在胃上皮表面。尚可定居于胃粘膜化生区:食管、十二指肠、Meckel氏憩室等胃粘膜化生部位。

1.3 Hp的特点

Hp具有分泌尿素酶的特点,此酶分解胃液中尿素,产生氨,形成“氨云”围绕Hp造成近中性环境。保护Hp免遭胃酸杀死。

2 Hp检测方法研究

2.1 侵入性方法

  此类方法是一种必须通过胃镜检查的方法,取得胃粘膜组织,行细菌产物尿素酶检查或组织学检查,在显微镜下查找细菌,或做细菌培养。其优点是诊断可靠,对胃的病变作出确切判断。①胃镜下活检胃粘膜作培养。②胃镜下活检组织切片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Hp呈棕黄色;HE染色呈嗜伊红,色淡;Giemsa染色呈深红色;吡啶橙染色需荧光镜检,免疫组化染色及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③粘膜涂片行革兰染色或细胞刷检涂片行1%美蓝染色。④活检粘膜体外检测尿素酶(有商品化 试剂 盒)或胃内喷酒法。上述方法以培养及W―S银染法最准确,为诊断的可靠依据。

2.2 非侵入方法

  此类方法是不需要做胃镜检查的方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做呼气试验,从细菌产物尿素酶的存在,推测Hp的存在;或者以测定血清中对细菌或其毒素的抗体是否增高,间接判断有无Hp感染。① 13 C―尿素( 13 C―UBT)或 14 C―尿素( 14 C―UBT)呼气试验:口服 13 C―尿素或 14 C―尿素溶液,在尿素酶作用下分解成 13 CO 214 CO 2 ,经胃肠吸收后随呼吸呼出,收集呼出气体标本,用 质谱 仪分析计算 13 CO 2 含量,或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检测 14 C量,Hp感染呈阳性。此法也很准确。②血清学法试验从血清或唾液中测定抗Hp抗体IgG沆度,可提示是否感染过Hp。当Hp根除后抗Hp抗体IgG滴度逐渐下降,6月~8月后转阴。Sternberg等研究报道,此法用于青年组(<30岁)检测特异性较高,为83.3%,在年龄较大组(>30岁)检测特异性较低,为41.8%,因此,此法对于青少年适用,对于年龄较高者不做为Hp感染的常规诊断。

3 Hp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3.1 Hp感染人群

Hp感染随人群年龄增加而上升,持续时间可长达终生;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者感染率高;发达国家每年增加1%~2%,黑人高于白人。在国内属高感染,感染年龄较发达国家早10a~20a;城市人群感染高于农村,5岁以下分别为38%,21%,5岁~40岁为76%,56%,40岁以上为68%~78%和58%~63%。

3.2 Hp感染传播途径

①口―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②医源性传播 如胃镜器械消毒不善,通过器械传播,须用戊二醛浸泡15min。③粪―口传播

3.3 Hp致病机理

  据统计,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粘膜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防御因子(粘液/HCO 3 - 屏障及粘膜修复功能)失去平衡而致。Hp居于胃粘液下、胃上皮表面,以鞭毛的高活动穿透粘度的粘液层,产生降解胃粘液层的粘蛋白酶;并靠粘着素紧贴胃上皮表面吸收营养,通过分泌尿素酶产生氨形成“氨云”保持中性环境使Hp不致被胃酸杀灭。另外,Hp分泌产生的物质:氨、多种酶类(蛋白分解酶、脂多糖、脂酶、磷脂酶A、溶血素)、毒素、多种炎性界质、细胞因子,以致局部发生损伤性免疫反应,使局部粘液/HCO 3 - 屏障受损,能量代谢障碍,H + 反渗,致胃粘膜炎症、糜烂或溃疡。

4 Hp感染的治疗研究

4.1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途径

①抑制胃酸分泌(抑制攻击因子) 优点是见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是因长期抑酸致消化功能衰退,复发率高难治愈。②调整防御因子 以含铋复合制剂,通过调和胃酸、抑制Hp、增加胃粘液,形成新的胃粘膜,达到根治目的。③杀灭Hp 根除Hp可使Hp感染相关性胃炎消退,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复发,缓解疼痛。

4.2 胃、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药物

  ①H 2 受体拮抗剂 西米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善胃得)、法莫替丁(famotidine)、罗沙替丁(roxatidine)一种新型H 2 受体拮抗剂。②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omepratol,Ome,商品名losec,洛赛克),原瑞典阿斯特拉公司60年代开始研究,1988年首次在瑞典注册应用,1988年8月进入国内市场,在全球已治疗1亿多人次,口服20mg/d~30mg/d可维持24h以上,具高度安全性、可靠性。米索拉唑(lansoprazole,Lan,商品名达克普隆),日本生产,用法:口服30mg/d。潘妥拉唑(pantoprazole),其与前二药相比,它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最小。治疗浓度在体内与安定和茶碱无相互作用,亦不干扰苯妥英钠和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用法:口服40mg/d。兰米诺拉唑(leminoprazole),系新药,直接作用胃粘膜,抑制胃壁细胞功能,其它的需粘膜吸收后起作用。此类药物作用机制,系直接抑制胃酸分泌最终环节(H + -K+-ATP酶,质子泵),使酸分泌降低,创造24h中溃疡愈合最佳环境;Ome作用于H + -K + -ATP酶的半胱氨酸二个部位,米索拉唑作用于(H + -K + -ATP酶的半胱氨酸321,813,892三个部位,影响(H + -K + -ATP酶活性,抑制胃酸。③胃粘膜保护剂类 铋类制剂有三钾双枸橼酸铋(德诺)、乐得胃、胃必治、胃仙U、三九胃泰等胶态枸橼酸铋。另有米索前列醇(misoprstol)及恩前列醇(enprostil)保护剂。④抗生素类(杀灭Hp) 甲基红霉素(clarithromycin 新大环内酯类药)四环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Amo,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FZ)等。

4.3 抗Hp感染治疗适应证

  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以下情况者:①难治性溃疡:常规治疗3个月(用H 2 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者,或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并出现并发症(出血或穿孔)者;②溃疡复发频繁,治疗1a内复发两次或两次以上者;③伴有肺心脑疾患或同时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的溃疡患者。④Hp相关性胃炎,对常用药物治疗疗效差者。

4.4 不宜常规抗Hp感染治疗者

①服用NSAID药物或其它病因所致溃疡病。②病变轻,症状间断或采用一般治疗有效者。③Hp相关性胃炎不一定均需抗Hp治疗,这是因为大多数Hp感染是良性过程,有报道Hp可能是人体口腔中正常菌丛,属于条件致病菌;Hp感染者常无消化道症状;无Hp感染者,亦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报道,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无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仅须服用制酸剂和法莫替丁,其胃部疼痛、气胀和灼热感等症状均可缓解,以减少抗药性Hp菌株发生。

4.5 Hp治疗标准

  ①Hp根治标准 Hp转阴,停药后一个月仍然阴性者。②Hp转阴性标准 粘膜活检培养、涂片,组织切片和尿素酶试验等均阴性。以培养为金标准, 13 C或 14 C尿素呼吸试验系非侵入法,是诊断Hp感染和判断疗效的可靠依据。

4.6 治疗方案

  ①单一疗法 单用H 2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