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

        互联网

        3044
        秦惠基
         

         

        从以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过渡到社会、心理等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慢性疾病。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人类卫生保健已经历了两次革命。

        (一)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1. 对象 急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

        2. 武器

        (1)预防接种:

        1796年琴纳发现痘疫苗,1978年消灭天花,1988年第41届WHO大会提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要求:

        美洲区-1990

        非洲区-2000

        欧洲区-2000

        东南亚区-2000

        用的是口服疫苗、乙肝的阻断也只有寄希望于疫苗。

        (2)杀虫灭菌

        1865年巴斯德发明灭菌术,使外科克服了三大障碍的一大障碍。每一天灾人祸的发生,必须采取杀虫灭菌措施,才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3)抗菌药物

            1928年弗来明发明的青霉素,在二战时与原子弹齐名为两大发明。

        1935年磺胺问世

        1941年Volkman发现链霉素,使结核从此由不治变为可治。

        (二)第二次卫生革命

        1. 对象

          (1) 心身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多因素多阶段发病的慢 性病 已成为最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

          (2) 退行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 糖尿病 、老年痴呆、骨质疏松、 帕金森氏病 等已成为下一个世纪重点研究及防治的疾病。

        2. 武器

        (1) 社会医学

        (2) 心理医学

        (3) 行为科学

        我国十大死因排序为:

        ①心脏病;②脑血管病;③恶性肿瘤;④意外死亡;⑤呼吸系病;⑥消化系病⑦传染病;⑧泌尿系病;⑨神经精神病;⑩内分泌病。1997年武汉第9位上升到第8位,呼吸系病与吸烟有关,消化系病与饮酒、暴食有关。前3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0.3%。

        在这些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吸烟、饮酒过量、不当的膳食和缺少体力活动)在致病因素中占44.7%。比前几年的统计升高了7个百分点。前几年统计的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与行为     37.73%

        环境因素        20.04%

        生物学因素           31.43%

        保健服务制           10.80%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所有癌症的诱因35%与饮食有关,其中90%的胃、大肠癌与饮食有关;50%的宫体、胆胰、 乳腺癌 与饮食有关。如能改善饮食与控制吸烟,癌症发病率可降低70%。有关专家向癌症患者建议每日膳食:一个水果,二匙油,三种蔬菜,四碗粥,五杯汤水,六种蛋白。

        彭佩云在1996年10月26日全国卫生科技大会闭幕式上说:“我国正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相互交叉与逐步过渡的时期。第一次卫生革命所承担的控制、消灭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第二次卫生革命所要防治的很多重大疾病的技术还有待发展。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即使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时期,某些新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相当严重。

        1. 已控制的传染病还会死灰复燃

          (1) 结核:原是不治之症,称白色瘟疫,自链霉 素问 世,PAS、雷来封、 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相继合成,已成为可治之症,美国在80年代初甚至认为本世纪末可以消灭结核,但是由于:①近20年世界许多地区政策的疏忽,使结核防治系统遭到破环甚至消灭;②结核病和HIV的恶性联系从而使结核病暴涨;③近十年在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区,儿童已达结核高死亡率的年龄段;④多种抗药性菌株(MDS-TB)的产生。使结核在1984年开始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成为公共卫生上严重的问题,据估计每年全球有2000万例结核病感染,死亡300万,全球已有5亿感染者。WHO 1993年4月22~23日在伦敦提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我国结核病600万,每年死亡23万。美国1986年采取行动,方案为DOT (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1994年下降到1984水平。WHO 1995年提出结核控制战略,内容包括:①控制传染源 (stop TB at the sourse);②直接监督治疗 (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③短程化学治疗(Short  course Chemotherapy),简称DOTS。有人认为:DOTS是二十世纪公共卫生的重大突破。

        (2) 性传播疾病(Sex Transmission Diseases, STD)

        (3) 病毒性肝炎:现已发现7种

        甲型:    感染率    8.09%

        乙型:    感染率        9.75%

        丙型:    感染率        3.20%

        丁型:    感染率        1.15%

        戊型:    感染率        17.2%

        庚型:  1997年4月中国医科大人民医院首次发现

        TTV: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王海涛教授,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最近在我国检测出第七种肝炎病毒―非甲非庚病毒 (TTV) 感染者,并从感染者血清标本中克隆出病毒的部分基因片断,测定了核苷酸的序列。这种病毒是DNA病毒,可经输血传播,还可能存在其它传播途径。

        2. 新的传染病还会出现

        60年代出现库鲁病(Kuru),70年代出现军团病(Legio  nelosis),80年代出现艾滋病 (AIDS)。自1981年美国医师 Gottlib 在新英兰医学杂志报导 4例浆细胞肺炎(PCP)以来,艾滋病已在全球漫延,WHO统计,1996年 HIV感染者已达2260万,累计有2940万人,病例超过840万,死于AIDS总人数640万。从80年代的美非转移,到90年代的非亚转移,WHO预测,到2000年亚太地区的HIV感染者和患者总数将超过1000万人,因此,未来亚洲防治HIV感染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亚太地区,澳、柬、日、中、马、新、菲、韩、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越南等10个国家共确诊的AIDS达16.8万,HIV感染者250万。

          人类疯狂地破坏热带雨林,打开了原生的病毒库,于是巴西暴发了奥罗波凯症,1.1万人发病。旅游的南斯拉夫人感染了马尔堡病。亚非迁移的难民引起几十万人流行登革热。避暑的美国人造成了汉塔病的大传播。一连串的大规模流行病在公共卫生不发达的国家肆虐:巴西的萨比西病、墨西哥的霍乱、印度的鼠疫、扎伊尔的埃博拉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遭殃,进入1996年2月份英国的“疯牛病”搅得嗜吃牛扒的英国人人心惶惶;1997年香港的“ 禽流感 (H5N1)”,使最喜欢吃鸡肉的香港人忧心忡忡。

        1997年3月我国在重庆发现了国内外罕见的棒杆菌,60多人感染。此病表现为青霉素过敏,注射部位红肿化脓,引流后也长期不愈,长达2~3月之久。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