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还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而突触传递比冲动传导要复杂的多。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脊髓的单突触反射是反射弧最简单的一种反射,其感受器为肌梭,传入神经纤维与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发生突触联系,因此便于用来进行突触传递的研究。 ...
佚名 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某一反射进行时,某些其他反射即受抑制,例如吞咽时呼吸停止、屈肌反射进行时伸肌即受抑制(图10-15)。反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一定强度,并有一定的适应意义,是反射的协调功能的表现。反射活动所以能协调,就是因为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受到破坏,则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协调。例如,用士的宁破坏脊髓抑制活 ...
佚名 当一个刺激发致力一个反射后,效应器的活动必然又刺激本身或本系统内的感觉器发出冲动进入中枢;这个继发性的传入冲动对维持与纠正反射活动的进行有重要作用。实际上每一个反射活动都是链锁反射,一个刺激发动一个反射,反射的效应又成为新的刺激,引起继发性反射活动,使反射链锁样地进行下去实验证明,切除大量传入神经后,就使许多反射活动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背根受损的患者,动作苯拙而 ...
佚名 由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传导路径可分为两在类,一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为深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以触觉;其传入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 ...
佚名 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0-21)图10-21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1:网状核(大部分已除去,只显示前面一部分) 2:前核3:前腹核 4:苍白球传来纤维5:外侧腹核 6:外髓板 7:小脑传来纤维8:内髓板及髓板内核群9:背个侧核 10:后外侧核 11:后外侧腹核12:内侧丘系13:背内核 14:中央中核 15: ...
佚名 前文述及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都与感觉投射密切相关(图10-23)。 一般认为,经典的感觉传导首是由三个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髓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就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但特殊感觉(视、听、嗅)的传导道情况比较复杂。视觉传导道包括视杆及视锥细胞在内,则为四个神经元接替 ...
佚名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人类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数量极大,有人估计约为140亿个,其类型也很多,神经元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但是,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严格层次的。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大脑半球外侧面等处的新皮层,具有六层:①分子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 ...
佚名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痛觉是一咱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这对于保护机体是重要的。疼痛又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引起很大注意。 (一)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即快痛和慢痛。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它在刺激时很快发生,撤除刺激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 ...
佚名 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α运动神经元的大小不等,胞体直径从几十到150μm;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小α运动神经地支配慢纤维。α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外周传入的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等主位中枢传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因此,α运动神经元是躯干骨骼肌运动反 ...
佚名 (一)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称为去大脑动物。去大脑动物由于脊髓与低位脑干相连接,因此不出现脊休克现象,很多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可以完成,血压不下降;而在肌紧张活动方面反而出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四 ...
佚名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前述的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就是最简单的姿势反射。此外还有比较复杂的姿势反射,例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或旋转加速运动反射(见感觉器官章)等。 (一)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种反 ...
佚名 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的联系,可以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图10-36)图10-36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 (一)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运动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实验观察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由于平 ...
佚名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较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与丘脑底核、黑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是紧密相联系的。其中苍白球是纤维联系的中心,尾核、壳核、丘脑底核、黑质均发出纤维投射到苍白球,而苍白球也发出纤维与丘脑底核、黑质相联系。 基底 ...
佚名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大脑皮层的基本些区域与躯体运动功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灵长类动物,中央前区的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动的运动区。运动区有下列的功能特征:①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蛤这种交叉性质不是绝对的,例如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像咀嚼运动、喉运动及脸上运动的肌肉的支配是双侧性的;然而面神经支 ...
佚名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实际上,自主神经系统还是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的,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按一般惯例,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并将其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图10-40)图10-40 自主神经分布示意图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从中枢发出的自主神经 ...
佚名 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发源于脊髓的外侧柱及相当于外侧柱的部位,因此脊髓可以成为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颈第五节段以上离断的动物,脊休克过去以后,血压可以上升恢复到一定水平,说明脊髓中枢可以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以维持血管的紧张性,保持一定的外周阻力;同时还可具有反射性排尿和排粪的能力,说明基本的排尿反射与排便反射可以脊髓中枢内完成。在脊髓高位离断的病 ...
佚名 由延髓发出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心、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腺、肝和小肠等;同时,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许多与内脏活动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着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因此,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观察证明,延髓由于受压、穿现等原因而受损时,可迅速造成死亡,以致有人称延髓 ...
佚名 下丘脑大致可分为四区,即前区、内侧区、外侧区与后区(图10-41)。前区的最前端为视前核,严格说来它属于前脑的范畴,稍后为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再后是下丘脑前核,内侧区又称结节区,紧靠着下丘脑前核,其中有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与灰白结节,还有弓状核与结节乳头核。外侧区有分解的下丘脑外侧核,其间穿插有内侧前脑束。后区主要是下丘脑后核与乳头体核。图10- ...
佚名 神经与内分泌功能间有密切的关系,近来年的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 (一)神经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神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免疫功能,一条是通过神经释放递质来发挥作用,另一条是通过改变内分泌的活动转而影响免疫功能。骨髓、胸腺、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均有自主神经进入,虽然神经纤维主要是支配血管的,但末梢释 ...
佚名 (一)新皮层 在动物实验中电刺激新皮层,除了能引致躯体运动等反应以外,也可引致内脏活动的变化。刺激皮层内侧面4区一定部位,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外侧面一定部位,会产生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4区底部,会产生消化道运动及唾液分泌的变化。刺激6区一定部位可引致竖毛与出汗,也会引致下肢血管反应的区域也与下肢躯体运动代表区相对应。此外,刺激8区和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