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 (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因此,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液的成分和该组织的组织液非常接近。在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 ...
佚名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能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位 ...
佚名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发生影响,从而起调节作用。这些体液因素中,有些是通过血液携带的,可广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有些则在组织中形成,主要作用于局部的血管,对局部组织的血流起调节作用。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循环。血浆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 ...
佚名 体内各器官的血流量一般取决于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代谢活动愈强,耗氧愈多,血流量也就愈多。器官血流量主要通过对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的调节而得到控制。除了前述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外,还有局部组织内的调节机制。在不同器官的血管,神经、体液和局部机制三者所起作用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机制起协同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起相互对抗的作用。另外,不 ...
佚名 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主要是在短时间内血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起调节作用的。而当血压在较长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数月或更长)发生变化时,神经反射的效应常不足以将血压调节到正常水平。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肾。具体地说,肾通过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而对动脉血压起调节作用。有人将这种机制称为肾-体液控制系统。此系统的活动过程如下:当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增 ...
佚名 体内每一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主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又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由于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器官内部的血管分布又各有特征,因此其血流量的调节除服从前已述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本节叙过心、肺、脑几个主要器官的血液循环特征。关于肾的血液循环特征,将在第八章叙述。 ...
佚名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主干行走于心脏的表面,其小分支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并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容易在心肌收缩进受到压迫。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走向可有多种变异。在多数人中,左冠状动脉主要供左心室的前部,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左心室的后部和右心室。左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和静 ...
佚名 肺循环的功能是使血液在流经肺泡进和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呼吸性小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组织的营养物质收体循环的支气管的末梢之间有吻合支沟通。因此,有一部分支气管静脉血液可经过这些吻合支进入静脉和左心房,使主动脉血液中掺入1%-2%的静脉血。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右心室的每分输出量和左心室的基本相同。肺动脉及其分支都较粗,管壁较主动脉及其分支薄。肺循环的全部 ...
佚名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血流量较多。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的血流量为50-60ml/min。整个脑的血流量约为750ml/min。可见,脑的比重虽仅占体重的约2%,但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脑组织的耗氧量也较大。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每分钟耗氧3-3.5ml;或者说,整个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 (一)脑循环的特点 脑位于颅腔内。颅腔是骨性的 ...
佚名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何瑞荣主编,心血管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骆鸿,何瑞荣,延髓腹外侧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科学进展1987;18:224-229 4.姚泰,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生理科学进展,1989;20:276-283 5.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纲要,第47章,北京:北 ...
佚名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图5-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 ...
佚名 呼吸首(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下呼吸道)。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管壁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调节气道阻力 通过调节气道阻力从而调节进出肺的气体的量、速度和呼吸功(详见肺通气原理)。 (二)保护功能 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 ...
佚名 气体进入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一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正如心室射血的动力必须克服循环系统的阻力才能推动血液流动一样。 (一)肺通气的动力 气体进出肺是由大气和肺泡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在自然呼吸条件下,此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 ...
佚名 了解肺通气量的简单方法是用肺量计记录进出肺的气量。图5-6示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的曲张。 (一)基本肺容积 图5-6左侧示肺的四种基本容积,它们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 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tidal volumeTV)。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一般以500ml 计算。运动时,潮气量将增大。 2.补吸气 ...
佚名 (一)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乘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每分12-18次,潮气量500ml,则每分通气量6-9L。每分通气量随性别、年龄、身材和活动量不同而有差异。为便于比较,最好在基础条件下测定,并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为单位来计算。 劳动和运动时,每 ...
佚名 肺通气使肺泡不断更新,保持了肺泡气PO2、PCO2的相对稳定,这是气体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在这两处换气的原理一样。 相关新闻 ...
佚名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于是各处气体分压趋于相等。机体内的气体交换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单位时间内氧化扩散的容积为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气体的分压差 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各该气体的分压 ...
佚名 (一)交换过程 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CO2是5.32kPa(40mmHg),比肺泡气的13.83kPa(104mmHg)低,肺泡气中O2便由于分压的差向血液扩散,血液的PCO2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气的PCO2。CO2则向相反的方向扩散,从血液到肺泡,因为混合静脉血的PCO2是6.12kPa(46mmHg),肺泡的PCO2是5.32kPa(4 ...
佚名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机制、影响因素与肺泡处相似,所不同者是交换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之间,而且扩散膜两侧的O2和CO2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血流量不变时,代谢强、耗O2多,则组织液CO2低,PCO2高;代谢率不变时,血流量大,则PO2高,PCO2低。 在组织处,由于细胞有氧代谢,O2被利用并产生CO2,所以PO2可低至3.9 ...
佚名 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下述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机制。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