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阐述肾的尿生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输尿管和膀胱 ...
佚名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约有170-24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部分(图8-1)。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峡谷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图8-2)。肾小球的包囊称为肾小囊。它有两层上皮细胞,内层(脏层)紧贴在毛细血管壁上,外层(壁层)与 ...
佚名 肾的血液供应很丰富。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有1200ml血液流过两侧肾,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左右。其中约94%的血液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内髓,通常所说的肾备注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 肾血流量的调节包括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 ...
佚名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中的超滤液。 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μ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体的囊腔中。在与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内,注入石蜡油防止起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图 ...
佚名 人体两侧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在1.5m2以上,这样大的滤过面积有利于血浆的滤过。在正常情况下,人两肾的全部肾小球滤过面积可以保持稳定。但是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以致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数量减少,有效滤过面积也因而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结果出现少尿(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以致无尿(每昼夜尿量不到10 ...
佚名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像其它器官组织液生成的机制那样,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图8-7)。由于肾小囊内的滤过液中蛋白质浓度较低,其胶体渗透压可忽力略不计。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滤出的唯一动力,而血浆胶渗透压和囊内压则是滤出的阻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 ...
佚名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前已述。下面进一步分析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和肾血浆流量变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全身动脉血压如有改变,理应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由于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变动于10.7?/FONT24kPa(80-45mmHg)范围内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
佚名 人两肾每天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达180L,而终尿仅为1.5L。这表明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不仅如此,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已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钠、尿素告示不同程度地重吸收;肌酐、尿酸和K+等还被肾小管分泌入管腔中。 ...
佚名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肾不球滤过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水的渗透夺之差是水的转运动力。水从渗透压低一侧通过细胞膜进入渗透压高一侧。 主动转 ...
佚名 (一)近球小管 肾小球滤过流经近球小管后,滤过液中67%Na+、CI-、K+和水被重吸收,85%的HCO3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H+则分泌到肾小管中。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许多溶质,包括水的重吸收都与Na+泵的活动有关。 1.Na+、CI-和水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H+逆 ...
佚名 尿的渗透浓度可由于体内缺水或水过剩等不同情况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当体内缺水时,机体将排出渗透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的主渗尿,即尿被浓缩。而体内水过剩时,将排出渗透浓度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的低渗尿。正常人尿液的渗透浓度可在约50-1200mOsm/kgH2O之间波动。所以,根据尿的渗透浓度可以了解肾的渗透浓度和稀释能力。肾的浓缩和稀释能力,以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 ...
佚名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前已述及,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I-(图8-12),而对水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在体内水过剩而抗利尿激素释放被抑制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的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NaCI继续重吸收,使小管液渗透浓度进 ...
佚名 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水重吸收的动力来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不断升高。用冰点降低法测定鼠肾的渗透浓度观察到肾皮质部的组织间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液渗透浓度之比为1.0,说明皮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是等渗的。而髓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随着由髓质外层向乳头 ...
佚名 直小血管的功能可用逆流交换现象来理解。图8-18是逆流交换的示意图。在图A中,U形管的升、降支之间不能进行热量交换,所以降支中的冷水在流到热源以前得不到加温,升支中的水温在离开热源以后也不能降低。这样,冷水流过U形管的升、降支之间能够交换热量,所以降支中的冷水在进入热源以前就被升支管壁透过来的热量所加温,而升支中的水则因热量不断透入降支而降温。这样,冷水流过U ...
佚名 尿的生成有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因此,机体对尿的生成的调节也就是通过对滤过作用和重吸收、分泌作用的调节来实现的。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在前文已述,本节主要论述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包括肾内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
佚名 肾内自身调节包括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球-管平衡和管-球反馈等。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呈现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很大,就会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下降,小管液中与细胞内的Na+浓度差变小,Na+重吸收减少,因此,不仅尿量增多,NaCI排出也增多。 ...
佚名 (一)交感神经系统 肾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列作用影响尿生成: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而前者血管收缩比后者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下降,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②刺激近球小体中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增加肾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③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皮皮细胞 ...
佚名 清除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把一肾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物质的量,同当时该物质在血浆中浓度联系起来,因而能更她地说明肾排出某物质的能力。为了讲清楚它的涵意,现举例说明。某甲每分钟尿量为1ml(V=1ml/min),尿中某物质的浓度(U)为100mg/100ml,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为1mg/100ml。某乙每分钟尿量为0.8ml(V=0.8ml/min),尿中该 ...
佚名 测定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肾的功能,还可能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 (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守率可通过测定菊粉清除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方法来测定。 1.菊粉清除率 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的量(U×V)应为涌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和分泌量的代数和。设肾小球滤过率为F;肾小囊囊腔超滤液中某物质(能自由滤过的物质)的浓度( ...
佚名 尿的生成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持续不断进入肾盂的尿液,由于压力差以及肾盂的收缩而被送入输尿管。输尿管中的尿液则通过输尿管的周期性蠕动而被送入到膀胱。但是,膀胱的排尿(micturition)是间歇地进行的。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动作,将尿液经尿道排放于体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