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三、脑的发生 脑起源于神经管的头段,其形态发生和组织分化过程尽管与脊髓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比脊髓更为复杂。 1.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brain vesicle),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至第5周时,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telencephalon),以 ...
网络 二、脊髓的发生 神经管的下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basal plate),背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alar plate)。神经管的顶壁和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roof plate)和底板 ...
网络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嵴分化而成。本章主要叙述脑、脊髓、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同时还叙述与神经系统发生密切相关的垂体和松果体的发生。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人胚第3周初,在脊索的诱导下,出现了由神经外胚层构成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长,神经板也逐渐长大并形成神经沟。在相 ...
网络 五、心血系统的常见畸形 心血管系统发生过程的变化较大,因而先天性畸形的发生也较多见,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最常见的为卵圆孔未闭,可因下列原因产生:①卵圆孔瓣出现许多穿孔;②原发隔在形成继发孔时过度吸收,形成短的卵圆孔瓣,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③继发隔发育不全,形成异 ...
网络 四、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一)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脐静脉从胎盘经脐带至胎儿肝。脐静脉血富含氧和营养,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小部分经肝血窦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还收集由下肢和盆、腹腔器官来的静脉血,下腔静脉将混合血(主要是含氧高和丰富的血)送入右心房。从下腔静脉导入右心房的血液,少量与上腔静脉来的血液混合, ...
网络 三、弓动脉的演变 弓动脉先后共发生6对,都从动脉囊发出,分别走行各对鳃弓内,绕过前肠的外侧,通连于同侧的背主动脉(图24-11)。6对弓动脉并不同时存在,常常在后一对出现时,前一对已退化消失或发生演变,各对弓动脉的演变结果如下(图24-11): 图24-11 动脉干、动脉囊、弓动脉和背主动脉的演变 第1对弓动脉:在第3 ...
网络 二、心脏的发生 心脏发生于生心区。生心区是指胚盘前缘脊索前板(口咽膜)前面的中胚层,此区前方的中胚层为原始横隔(图24-3)。 图24-3 原始心脏的发生 (一)原始心脏的形成 人胚第18~19天,生心区的中胚层内出现围心腔(pericardiac coelom),围心腔腹侧的中胚层(即脏层)细胞密集,形成前 ...
网络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心血管系统是胚胎发生中功能活动最早的系统,约在第3周末开始血液循环,使胚胎很早即能有效地获得养料和排除废物。心血管系统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首先形成的是原始心血管系统,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生长、合并、新生和萎缩等改建过程而完善。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受何因素控制,目前仍不很清楚,但与遗传和局部血流动力学如血流速度与方向及血流压 ...
网络 二、生殖系统的发生 胚胎的遗传性别虽决定于受精时与卵子结合的精子种类(23,X或23,Y),但直到胚胎第7周,生殖腺才开始有性别的形态学特征。在胚胎早期,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是相似的,称为生殖器官未分化期。胚胎的外生殖器则要到第9周才能辨认性别,因此,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管道及外生殖器)在发生中均可分为性未分化和性分化两个阶段。 ...
网络 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在发生上关系密切,它们的主要器官肾及生殖腺均起源于间介中胚层,胚胎期的中肾逐渐衍化为男性的生殖管道。出生后,两系统的解剖关系亦极为密切,男性尿道具有排尿及排精的双重功能,女性尿道及阴道则共同开口于阴道前庭。 胚胎发育第4周,随胚体侧褶的形成,间介中胚层逐渐向腹侧移动,并与体节分离, ...
网络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喉、气管和肺的发生 除鼻腔上皮来自表面外胚层外,呼吸系统其他部分的上皮均由原始消化管内胚层分化而来。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的尾端底壁正中出现一纵行浅沟,称喉气管沟(laryngotracheal groove)(图22-12)。此沟逐渐加深,并从其尾端开始愈合,愈合过程向头端推移,最后形成一个长形 ...
佚名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corpus luteum)(图17-1)。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granular lutein cell),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粒黄体 ...
佚名 卵巢的绝大部分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卵泡发育的各阶段逐渐退化,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atresic follicle)(图17-1,17-5)。卵泡闭锁时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卵母的大小相关。原始卵泡退化时,卵泡细胞首先出现核固缩,细胞形态不规则。卵泡细胞变小且分散,两种细胞随后均自溶消失。初级卵泡和早期次级卵泡的退化与原始卵泡相似,但退化的卵泡内可见残留的透明带, ...
佚名 门细胞(hilus cell)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则一些较大的上皮样细胞,细胞结构与睾丸间质细胞类似,胞质内富含胆固醇和脂色素等。妊娠期和绝经期的门细胞较明显,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倘若门细胞增生或发生肿瘤时,患者常伴有男性化症状。 ...
佚名 输卵管主要分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和子宫部管壁均由粘膜、肌层和浆膜三层组成。粘膜形成许多纵行而分支的皱襞,壶腹部的皱襞最发达,高而多分支,故管腔不规则(图17-10);至子宫部的皱襞渐减少。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图17-11)。纤毛细胞以漏斗部和壶腹部最多,至峡部和子宫部逐渐减少,纤毛向子宫方向摆动,使卵移向子宫并阻止病菌进入腹膜腔.分泌细胞 ...
佚名 子宫为肌性器官,腔窄壁厚,分底部、体部、颈部三部分。体部和底部的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又称粘膜)(图17-12)。 图17-12 子宫壁(一)子宫壁的组织结构1.外膜 子宫外膜(perimetrium)于底部和体部为浆膜,其余部分纤维膜。2.肌层 子宫肌层(myometrium)甚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组成,肌束间以结缔组织分隔。肌层分层不明显,各 ...
佚名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功能层内膜出现周期性变化,每 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前一天止。内膜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图17-14)。图17-14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示意图1.月经期 月经 ...
佚名 子宫颈为子宫下端较窄的圆柱体长约3cm突入阴道的部分称为宫颈道部在阴道穹窿以上的部分称阴道上部。子宫颈管腔细窄呈梭形子宫颈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粘膜。外膜是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肌层由平滑肌及含有丰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组成平滑肌数量从宫颈上端至下端逐渐减少。子宫颈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及固有层组成。子宫颈管前、后壁粘膜分别形成一条纵襞从纵襞向外又伸出许多斜行皱臂,皱 ...
佚名 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受下丘脑、脑垂体和卵巢的激素的调节称此为下丘脑-垂体- 卵巢轴(图17-18).下丘脑弓状核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 nRH)促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LH的合成与释放受GnRH的严格控制,FSH的分泌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FSH刺激卵泡的生长和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二醇)在FSH的协同作用下促成排卵及黄体 ...
佚名 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阴道粘膜形成许多横形皱襞,粘膜上皮为非角化型复层扁平上皮,较厚,一般情况下表层细胞虽含透明角质颗粒,但不出现角化(图17-19)。在阴道脱垂病人,局部上皮可出现角化。阴道上皮的脱落与更新及其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受卵巢激素的影响,雌激素促使阴道上皮增厚,并使细胞合成大量糖原。在月经周期增生晚期阴道上皮最厚。在子宫内膜分泌晚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