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种族的系统演化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一些性状特征的现象,称为重演。如所有的脊椎动物,无论是陆生的还是水生的,在胚胎发育的一定时期,都出现相当于鱼类的鳃裂。从进化观点来看,显示出陆生的脊椎动物在它的进化历程中,曾经历过鱼类的阶段。这一现象由达尔文主义的捍卫者和传播者、德国的博物学家弥勒(J.F.T.Müller,1821~1897)和海 ...
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物质,并把它们建造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有些器官,它们的起源和结构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却相似,这些器官称为同功器官。如昆虫的翅是由胸板和侧板的一部分扩展而成,鸟类的翼是由前肢变态而成,虽然结构差异很大,但都是飞行器官;在高等植物方面,如山楂树上的刺是变态茎,刺槐叶基的刺是变态的托叶,虽起源不同,但都有保护的功能;又如苔藓植物的假根和种子植物的根,虽然起源和结构都不同,但都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所以均属同功器官。
生物体把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异化作用。
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多种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一些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异温动物),在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则不再活动,或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呈昏睡状态,此种现象称为冬眠。冬眠是动物对寒冷和食物不足等的一种适应。此外,黑熊和棕熊等大型哺乳动物,冬季也在树洞或岩穴中进行“冬眠”,但这是一种假睡,一遇惊动即可醒来,有时还能移换新址继续假睡,这种现象,实非真正的“冬眠”,故称 ...
有些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绦虫、血吸虫、蜱螨和部分昆虫等,不能营自生生活,需要寄生在其他的植物、动物或人的体表或体内,才能获得营养。因此,给被寄生的植物、动物或人带来一定的损害,引起各种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被寄生并受损害的各种生物,称为宿主或寄主。宿主可分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某些寄生虫发育为成虫时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宿主。如人是猪肉绦虫成虫的终宿主,又是 ...
除人以外,凡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终宿主的动物,均称为储存宿主。由于这些动物往往是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如牛、羊、猪、鼠等,都是日本血吸虫的储存宿主),所以储存宿主也称“动物宿主”或“保虫宿主”。
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而生存的生物。它从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和组织中摄取营养。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蠕虫、昆虫、蜱螨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桑寄生等)均为寄生物。有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仅从寄主摄取水分和无机盐类,自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寄生于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内或体表的一类动物性寄生物的统称。摄取寄主体内养分维持生活。如寄生在人体内的痢疾内变形虫、疟原虫、血吸虫、绦虫、蛔虫、丝虫,以及寄生于体表的虱、蜱等。又如,寄生在鳞茎类植物(洋葱、蒜等)体内的茎线虫和寄生在小麦体内的小麦线虫等。
某些生物体由体内一些特殊的物质如荧光素等,经氧化而发出光亮的现象,称为生物发光现象。会发光的生物在陆地上最常见的为萤火虫,深海中的某些鱼、虾等动物,以及一些真菌及细菌等微生物也有发光现象。
又称“假死”。有些无脊椎动物,当它受到惊扰或受到袭击时,静伏不动,或突然跌落地面呈半死状态,借以避敌的现象。例如有些蜘蛛、猿叶虫等就有这种拟死习性。
在自然界中,甲种动物被乙种动物所捕食或寄生而死亡时,则乙种动物便是甲种动物的天敌。例如,猫头鹰捕食鼠类,猫头鹰即为鼠类的天敌。肉食性的鸟类、兽类、蛙类、瓢虫和寄生性的寄生蜂等昆虫,甚至连线虫、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都能作为天敌而抑制害虫和害兽等的繁殖。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和害兽的方法,通常称为生物防治法。
人类利用某些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鱼类、蛙、蟾蜍、益鸟、益兽等生物,来控制或消灭害虫,以及利用抗生菌来防治病原菌的措施。以鸟治虫、以蛙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和以菌治病是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的最好方法,既经济又可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一种动物以其他动物的粪便和厩肥为食料的食性。如鞘翅目的蜣螂(屎壳螂),常以牛粪和人粪为食,并能将粪推为粪丸,可供其后代食用。
某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的食性。如昆虫中的蝗虫、稻螟虫、粘虫、棉蚜以及菜粉蝶和蚕蛾的幼虫等;鸟类中的鹦鹉、交嘴雀、犀鸟、鹌鹑等;兽类中的大多数有蹄类、许多啮齿类、大熊猫、树懒和海牛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专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食性。如瓢虫捕食蚜虫,鹰、虎、狼等专以其他鸟、兽等为食。
某些昆虫(如二化螟、三化螟、蝼蛄等)和某些鱼类等所特有的朝向光源移动的一种习性。在农业上,常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用灯光诱捕害虫;在渔业生产上,可利用鱼类的这一特性,用灯光诱集捕捞经济鱼类。
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后,或从母体生出后,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胚后发育的情况也有区别。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蚂蟥和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胚后发育,其幼体与成体极为相似,不经变态,逐渐长大成为成体(直接发育);另一些无脊椎动物有极为特殊的幼体期,幼体与成体极不相同,要经过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后,才能发育成为成体(变态发育),如腔 ...
脊索动物的消化管背侧、脊髓的腹侧有1条纵贯前后的轴状结构,称为脊索。外围脊索鞘,形成1条坚韧的轴索,具有支持作用。脊索是脊索动物所特有的原始中轴骨骼,在动物进化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原索动物(如文昌鱼、海鞘)脊索终生存在;但脊椎动物仅于胚胎发育中出现,到成体时,多为椎骨所代替,只有圆口类和少数鱼类(肺鱼类、硬鳞鱼类等)仍有脊索残存。 ...
在原肠胚末期,即三胚层动物胚胎的胚层形成时,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称为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三胚层,由它发育为动物体的真皮、肌肉、骨骼、淋巴组织和循环系统、体腔膜、浆膜和系膜,以及肾脏、输尿管和生殖系统等。中胚层的形成,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不仅可以贮存水分和养料,而且使动物能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