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杀虫 杀虫在医学上是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杀灭能传播传染病的媒介昆虫,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杀虫是项科学工作,必须掌握媒介昆虫生态习性和各种杀虫剂的性能,选择有效措施。杀虫又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必须发动群众,采取综合措施,因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法,经常和突出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才能秦效。杀虫是预防和控制许多传染病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近年来杀虫技术取得很大进展,如各种媒介昆虫的孳生地的查明及生态环境 ...
附录二 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消除传播因素上的病原体,使其无害化,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消毒可分为预防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后者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物理消毒法,如煮沸、冲洗、燃烧、高压蒸气、紫外线、微波等;另一种为化学消毒法,如漂白粉、来苏儿、过氧乙酸、戊二醛、新洁尔灭、环氧乙烷等。 近年来为了减少医源性传播,对注射器、针头、输液器、输液管和手套等逐步使用一次性的器材,使用后即随污物一起焚烧 ...
附录一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和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方法 病 名潜伏期传 染 期隔 离 期接触者观察期最长最短常见麻疹6~21天,被动免疫后可延至28天10~11天出疹前后各5天出疹后5天医学观察21天,若接受被动免疫可延长7天流行性感冒数小时~3天1~2天从潜伏
、医院感染的管理 根据卫生部1988年文件规定,医院应成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委员会主任应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应由预防保健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兼任。其他委员应包括医务科长、内、外、妇、儿、传染病科医师、检验科主任、总务科主任、门诊部主任。委员会设专职人员1~3人。专职人员要求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系毕业或临床医师经专门训练者。 委员会的职责是:①制定控制医院感染规划;②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③对新建设施进行卫生学标 ...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医院感染的发生,除与机体本身因素有关以外,还有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 1.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病人就是该病的传染来源。与其同室居住的病人,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如胃溃疡病人入院时正处于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则同室病人即可感染流感。 2.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 3.虽然一病室收容 ...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 (一)传染来源 医院内感染的传染来源是指有病原体存在的处所,包括生物性的传染源及非生物性的杂物两类。病人、病原携带者、已感染的动物等为生物性传染源。非生物性传染来源(杂物)包括病人衣物、食品、医疗器械、医疗预防制品及有利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1.病人 医院为病人集中地,各种病人是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染来源。病人排出的脓液、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其致病力较强,常具有耐药性,容易在另一易感者体内存留。如尿道感染的大肠杆菌 ...
医院感染的状况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其难治性及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临床实践中有待攻克的新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3~1985年在四大洲14个国家拥有250~750张病床的医院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显示各国的感染率不同,波动在3%~12%,平均为9%。医院感染不仅造成病人住院期延长,提高了病死率,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而且经济损失严重。美国由于医院感染而增加40亿美元医疗费用(G ...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其感染范围可分为各种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 医院感染多数在病人住院期间发病,但潜伏期较长的病也有在医院感染,于出院以后发病的,如病毒性乙型肝炎,虽在医院内受染,发病往往在出院以后。至于在入院前在家中受感染 ...
现场干预试验及其效果评价 (一)流行病学实验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有时称为干预实验研究,系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由研究者对实验组施予干预措施,随访并比较两组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由上述定义可知其基本特征如下: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必须有对照组或比较组。 2.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并且是用随机的方法分配的。 3.由研究者对实验组施予干预措施,而不对对照组施予。 4 ...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又称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有系统的疾病监测工作本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68年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讨论了国家和国际传染病监测问题。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后又扩展到非传染病,并评价预防措施和防病效果,而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角度发展向 ...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 diseases of 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 diseases of 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 ...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 ...
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疾病的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在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医疗卫生人员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预防或消灭疾病。因此,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对已经弄清病因和流行规律的疾病是这样,即使尚未完全阐明病因、但已掌握病因线索的慢性病,也应从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入手,开展预防工作。任何将病 ...
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问题 (一)疾病的控制谱 各种传染病因其特异的流行环节、特征及不同的外界环境,因而它们的预防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绝大多数传染病只能以控制发病与防制流行为目标。极少数疾病由于条件成熟,措施有效,可以达到消除的要求。极个别的疾病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世界各国协同努力下,可以达到消灭的目标。传染病的预防从控制到消除再到消灭在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上所显示的差异,称为疾病的控制谱(spectrum of di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既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流行过程才能发生与发展。而传染病的控制、预防和消灭也离不开这两类因素的作用。这两类因素是通过作用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而影响到流行过程。 (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其中最明显的是气候因素与地理因素。 气候因素不仅对人群活动、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的孳生繁殖有明显影响,而且对环境中的游 ...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通常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疫源地连成片并且范围较大时称疫区。所谓疫点,是指同一门户出入的住户,或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在生活上密切相关的若干户为范围;所谓疫区,若在农村一般指一个村庄、一个乡或毗邻乡,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条街道为范围。 疫源地是构成传 ...
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易感状态。如果该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数多,则人群易感性低,反之则高。一般情况下,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与人群易感性相反,称为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以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衡量。 例如,格陵兰麻疹流行的实例可以说明人群易感性对疾病流行强度 ...
传播途径 病原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不但适应在机体的一定部位发育、繁殖,并且也适应在宿主机体外的自然条件下暂时存活,尔后再侵入一个新宿主,循此世代绵延,以维持病原体作为一个生物种的存在。此种更换宿主的过程,在流行病学中称为传播机制(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病原体自宿主机体排出;②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③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体内。 传播机制的第一阶段与病原体在 ...
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reservoir)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在流行病学上,宿主是传染源的同义词。 (一)病人作为传染源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病原体,而且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如麻疹、百日咳及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咳嗽,痢疾、霍乱及一些肠道传染病的腹泻,这些症状使易感者增加受染机会。有些无 ...
传染病流行病学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头。溯自1854年,约翰・斯诺(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开创性的流行病学工作以来,在一个多世纪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流行病学家不懈的努力,传染病流行病学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是长期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于1977年已经在全球消灭。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各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我国自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