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寻常天皰疮、类天皰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
在人类遗传学应用较多的抗原有红细胞抗原系统和白细胞抗原系统。个体间抗原性差异是由基因突变产生。至今已发现2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包括100多种红细胞抗原,比较重要的有:ABO、MNSs、Rh和Xg等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中以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o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 ...
免疫性(immunity)通常是指机体对感染疾病有高度的抗性。实际上机体免疫性不仅只是对疾病因子表现抗性,而且对所有能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物质,包括外来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以及机体自身的一些组分都表现出抗性。所以,免疫功能是生物保护自身免受其他物质损害的特性,通过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识别了的物质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机体保护自身的机制分两大类:天然免疫性( ...
生物体对异种移植物或同种异体移植物常发生排斥作用,这是因为供体的基因编码受体所没有的抗原,被受体的免疫细胞识别后引起排斥反应;或者是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识别了受体细胞的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攻击受体细胞,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上述两类都是因为组织抗原不同而引起了免疫应答,即组织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如果移植物与受体 ...
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 ...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园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鼠疫杆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 ...
又称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可以说,变态反应是异常的、有害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药物和一些化学制剂)。有时变性的自身成分作为自身抗原,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发生。变态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两个阶段:致 ...
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特点是当第二次接触同种变应原后,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导致死亡;如在此阶段抢救及时,临床症状消失也快。参与反应的抗体是IgE,(免疫球蛋白E),补体不参与反应,故反应的结果只产生功能性障碍,不破坏细胞或组织,但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引起反应的抗原物质很多,如食物、屋尘、花粉、霉菌、人及动物的皮屑、羽毛、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变应原通过 ...
又称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参加反应的抗体大多是IgG(免疫球蛋白G);并有补体参与,故常可导致靶细胞的溶解;变应原多数是药物半抗原。目前认为,在该类变态反应中靶细胞抗原(红细胞Rh抗原)或药物半抗原与机体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少数是IgM、IgA)。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 ...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参加反应的抗体多数是IgG(免疫球蛋白G),有补体参加,因此常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目前认为,Ⅲ型变态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由于抗原与抗体的比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大小不一。当抗体过剩时,形成大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或形成局部过敏坏死现象。当抗原过剩时,形成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该类复合物可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
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的特异性体液杀菌物质。其化学成分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极不稳定,大部分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失去活性。早期免疫学研究发现,在免疫溶血反应及溶菌反应中,该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故称为补体。近年的研究证明:补体由11种血清蛋白组成,按其发现先后,分别被命名为C1……C9。其中C1又由Clq、Clr、Cls3个亚单位组成,统称为 ...
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该类反应发生较迟缓,一般需经48~72小时,抗体和补体均不参与,多数无个体差异。目前一般认为,致敏T细胞的形成是发生本型变态反应的关键。当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刺激靶细胞改变膜通透性,使细胞内K 逸出,Na 进入细胞,结果使细胞的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膨胀,最后裂解。但参与该 ...
一种血清学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介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同相应抗体比较,抗原的分子小,单位体积内含有的抗原量多,做定量试验时,为了不使抗原过剩,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习惯上将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沉淀素。沉淀反应的实验方法大体可分为环状法、絮状法、琼脂扩散法三种基本类型。 ...
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是用人工方法使骨髓瘤细胞(纯系小鼠的腹水瘤型浆细胞)与已用抗原致敏并能分泌某种抗体的淋巴细胞(常用致敏动物的脾细胞,起作用的是其中的B细胞)融合而成的。用来使上述淋巴细胞致敏的抗原有人和动物的T细胞、B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各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质等。这种融合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繁殖的特性,又 ...
亦称巨噬细胞系统(macrophage system)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及防御机能的细胞系统。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经幼单核细胞发育成为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停留12~102小时后,循血流进入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转变成巨噬细胞。 细胞质内含丰富溶酶体、线粒体及粗糙内质网,细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皱褶。静止时称固着巨噬细 ...
可封闭其他类抗体或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作用的抗体。主要有:(1)不完全抗体。在血清学反应中,该类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结合,不出现可见反应,但可阻止该抗原再与相对应的完全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反应。(2)保护性抗体。该类抗体是速发型超敏感性人体内的一种耐热的、非沉淀性IgG类抗体。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它可首先与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从而抑制了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根据这一特点, ...
又称先天性免疫、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其特点是:(1)先天就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3)具有种的差异性。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如:人对鸡霍乱菌;鸡对炭疽杆菌均不感 ...
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生理功能主要由免疫淋巴细胞完成。因此,一般认为,免疫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淋巴细胞的识别功能是在其个体发育中获得的。因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原对免疫淋巴细胞只起选择和触发作用。免疫淋巴细胞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可被诱导活化,形成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介导 ...
抑制或减低免疫反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应用的特点是:多数可同时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同时作用于正常免疫和病理性免疫;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强,对再次免疫应答的作用弱;药物毒性大,常出现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五类:(1)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增殖,特别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在高浓度时可使淋巴细胞溶解;抑 ...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辨认。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的极重要前提。在胚胎时期,机体的自身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接触后,可使其失活而处于受抑制的状态;只有那些与自身抗原无受体关系的克隆,才能发展成对非己物质的识别。当某种与自体物质有微小差异的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即可准确无误地对其识别,并发生免疫应答。另外,免疫效应系统,如免疫活性细胞或抗体,对遇到的抗原是否发生免疫应答,也取决于其识别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