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不同Ig其合成部位、合成时间、血清含量、分布、半衰期以及生物学活性有所差别。 一、IgG IgG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机体合成IgG的年龄要晚于 IgM,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IgG是血清中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总 ...
网络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Ig单体中四条肽链 ...
网络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证明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存在一组复杂的免疫系统。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识别区分“自己”与“非已”成分,并能破坏和排斥“非已”成分,而对“自己”成分则能开成免疫耐受,不发生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的自身免疫稳定。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根据它们的作用,可分为中枢免疫 ...
网络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 ...
网络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自天然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为免疫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免疫学从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藉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生物学概念。这一发展时期自60年代迄今发现了胸腺的免疫功能,确认了淋巴细胞系是重要的免疫细胞,阐明了免疫球蛋 ...
网络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由于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形成了牢固的抗感染免疫的概念,以及模板学说的影响,使人们对机体免疫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也使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束缚。把机体免疫反应性视为单纯的化学过程,还是生物学过程?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还是机体对“自己”与“非己”识别的普遍生物学现象?这是从认识免疫现象开始就存在着的分歧。由于近代 ...
网络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这一时期起始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其特点是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它的发展是与微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并成为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这一时期内的重要成就如下述。 1.牛痘苗的发明 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首推牛痘苗的发明。它不但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并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 ...
网络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但在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产生过敏性疾病。如打破 ...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 ...
第四节 分型方法:血清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方法 1. 血清学分型法 --- 补体介导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原理: 抗体(HLA分型) + 淋巴细胞(受者) + 补体 à淋巴细胞受损 à 判定结果(细胞死亡百分 率) 主要应用:检测HLA-A、B、C抗原(HLA-I类) 2. 细胞学分型法 ---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MLC) 原理:(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会 ...
一. HLA-Ⅰ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1. 分布: 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存在形式: 膜结合:不同的组织细胞表达Ⅰ类分子量不同,如:淋巴细胞(最多),肾、肝脏及心脏 (其次),神经组织(很少) 。 可溶性: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2. 结构: 二条多肽链 (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 Ig超家族成员): ◆ a链(重链): 34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44 kDa, ...
一. 小鼠H-2复合体 定位:第17号染色体 构成:K、I、S、D/L等位基因 根据编码分子不同分成三类: Ⅰ类基因: K、D、L位点 ---编码Ⅰ类分子的α链 Ⅱ类基因: I位点 I-A亚区 --- 编码Ⅱ类分子Aα和Aβ链 I-E亚区 --- 编码Ⅱ类分子Eα和Eβ链 III类基因: S区(I区与D区之间)-- ...
发现背景 20世纪初:组织不相容现象: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进行正常组织或肿瘤移植会发生移植物排斥反应,反映的是供者与受体组织不相容。 不同动物种的MHC名称 动物种 MHC名称 小鼠 H-2 (histocompatib ...
三个组织层次 一、免疫器官: 骨髓(bone marrow) 胸腺(thymus) 淋巴结(lymph node) 脾(spleen) 皮肤(skin)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二、免疫细胞: 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三、免疫分子: 免疫球蛋白、补 ...
包括两个方面: 自身衰变调节 调节因子作用 (一) 补体的自身调节(自身衰变调节) 未结合的C4b、C3b易被水解失活; 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易衰变; 与病原体结合的C4b、C3b稳定。 (二)调节因子作用 体内存在多种可溶性以及膜结合的补体调节因子,以特定方式与不同补体成分相互作用,使补体的激活与抑制处于精细的平衡状态。 补体调节蛋白有十几种 其中最主要的三类: 1. ...
两个级段:(三个级段) 前端反应(前期级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从级联反应启动至C5转化酶形成 末端通路(后期级段)(膜攻击阶段)—从C5活化到攻膜复合物形成直至介导溶细胞效应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三条途径: 依起始物及激活顺序不同,从前端反应分为既独立又交叉的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旁路途径(al ...
(一) 补体系统的概念: 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细胞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组成 补体系统 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 免疫调节 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 效应系统 (效应放大系统) (二)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1. 补体系统组成:按生物学功能分三组: ...
一.IgG: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Ig 产生部位主要是脾脏和淋巴结 一般特性: 单体分子;四个亚类;(CH的DNA序列同源性:90-95%);血清中含量最高(75%Ig);半衰期最长(21~23天);3~5岁达成人水平(8.0~17 mg/ml);可与SPA结合。 SPA: Staphylococcus aureus细胞壁Protein A特异性结合到IgG的CH2和CH3结构域上 生物学 ...
一. V区的功能 -----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分子: 单体(IgG IgE) --- 2价/抗原结合价 二聚体(分泌型IgA) --- 4价 五聚体(IgM) --- 10价(5价) 实际意义: a.中和效应 --- 中和毒素和病毒 b.与Ag结合 --- 促吞噬细胞吞噬(Fc变构) c.独特型网络调节---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二. 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系统 Ab(IgM ...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22号染色体 二.Ig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 κ链:Vκ(约100个)、 Jκ(5个)、 Cκ(1个) λ链: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