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丢失的过程。最初的植物是起源于水中,后来才从水生逐渐进化为陆生,因此,水是植物的一个“先天”环境条件。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水分相当饱和的情况下才能协调地进行,否则,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破坏,甚至停止。由于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的,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高效率地进行光合作用。为此,它必须发展大量的叶面积,充分地接受阳光,并且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吸收 ...
在叶绿体基质(间质)中进行的不需要光直接参与的化学反应部分。在光下和暗中都能进行。暗反应可简单概括为利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和ATP,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还原成有机物的过程。这样就将暂贮存于NADPH和ATP中的能量,转到有机物的键能中。就目前所知,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的主要途径,是卡尔文循环(又称C3途径)。该循环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羧化阶段,二氧化碳和它的接受体——核酮糖 ...
亦称“紧张压”。用符号T表示。植物细胞因吸水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对细胞壁的压力。一个成熟细胞当它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时,由于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开,它对细胞壁不产生压力,这时膨压为零,细胞呈不紧张状态。如把这样的细胞放在水中,由于水分顺着水势差进入细胞,液泡中水分增多,体积增大,并通过原生质对细胞壁产生压力,即膨压。随着细胞内水分增加,细胞体积不断增大,膨压也不断增大,当细胞吸水达到饱和时,膨压达到最大 ...
在等温等压下,体系(如细胞)中的水与纯水之间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用符号ψ(音PSi)或Ψw表示。水分的运动需要能量作功,所以水分的移动和平衡是一个属于“能学”的问题,长期以来误用力(如吸水力)的概念来描述。60年代以后,植物生理学中,关于水分进出细胞的问题,普遍采用水势的概念,水势概念是从热力学的基本规律中推导出来的,它由自由能、化学势引伸而来。水势是推动水分移动的强度因素。可通俗地理 ...
一溶液的渗透压是该溶液与纯水达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如图538用半透膜(只让溶剂分子透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透过的薄膜,如膀胱、火棉胶等)将一溶液与纯水隔开,开始时使两侧水面高度相同,纯水一侧水受的外压P1和溶液一侧水受的外压P2也相等。由于纯水的水势高于溶液的水势,水由纯水通过半透膜移向溶液,溶液一侧水面升高。加大P2,会影响水分渗入溶液。调节P2 恰好使溶液和纯水处于平衡,没有净水分通 ...
植物细胞的质膜、液泡膜和介于这两层膜之间的中质常合称为原生质层。质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性膜,即它们让不同物质透过的难易程度不同。水是可以自由透过的,但许多其他物质是不能或不易透过的。中质也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自由透过。因此,整个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性。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原生质层让水分子透过的速率比溶质分子要快得多。因此在讨论细胞渗透吸水时,为了简化起见,往往把原生质层当作一个半透膜来看待。这样,一个 ...
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化学名称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胺。白色结晶,有鱼腥臭味,吸湿性强,易溶于水。产品规格有40%或50%水溶液和原粉。阻碍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其作用是抑制植株茎端亚顶端分生组织或初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因而使节间缩短植株变矮,并且叶色浓绿,常用于控制小麦和棉花的生长,以防止倒伏和徒长。 ...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多为草本植物。叶互生,无托叶。植物体常被单毛、分叉毛、星状毛或腺毛。花两性,通常成总状花序;萼片4,分离,两轮;花瓣4,具爪,排成十字形花冠,少数无花瓣(如独行菜,无瓣蔊菜);雄蕊6枚,2轮,外轮2枚较短,内轮4枚较长,称四强雄蕊;心皮2,合生、子房1室,具侧膜胎座,中央具假隔膜,分成2室,每室通常具多枚胚珠。果为角果,长宽近相等的称短角果,长为宽数倍的称长角 ...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球形鳞茎,直径可达5厘米,肉质鳞叶广展,白色。茎直立,高约1米,有紫色条纹,叶腋无珠芽。叶互生,倒披针形至倒卵形,3~5脉。花大,1~4朵生于茎端,喇叭形,横向伸展,有香气,花被片6,2轮,白色,无斑点;雄蕊6,花药丁字形着生,花粉粒褐红色;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花柱1条,柱头3裂。蒴果,长约5厘米,具多种子。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各地及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省。 ...
原生动物门的一纲。营寄生生活,没有运动细胞器,但在生活史中一定阶段,具有伪足或鞭毛。有两个寄主或一个寄主,都产生孢子(spore),借以传播,习称孢子虫。具有两个寄主的种类,其整个生活史都在寄主体内进行,孢子在寄主体内发育成熟,这样的孢子无壳;只有一个寄主的种类,孢子必须在寄主体外发育,这样的孢子具有较厚的外壳,这是对外界不良环境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约有3500种,分布广,人体、家畜、家禽及其 ...
又称膜状体。褐藻藻体的一种类型。不仅外形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为褐藻中进化水平最高的类型。如海带,外形上可分成带片、带柄和固着器三部分;内部有明显的分化,分成表皮、皮层和髓三层组织。 ...
某些水生或湿生蕨类植物特有的一种内生孢子囊的结构。其形态和内生孢子囊的情况因种类而异。如蘋(Marsilea quadrifolia)的孢子果为肾形,着生于叶柄基部,成熟时如坚果状,内生多数孢子囊群,每1个囊群上,同时生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槐叶蘋(Salvinia natans)的孢子果为球形、单性、聚生在沉水叶基部的短柄上。大孢子果较小,内生少数大孢子囊,小孢子果较大,内生多数小孢子囊。 ...
覆盖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其功能主要是避免水分过度散失,调节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抵御病虫害的侵袭,防止机械的或化学的损伤。 ...
存在于有加粗生长的根和茎的表面的次生保护组织。在根和茎加粗生长时,次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的细胞进行平周分裂,形成径向排列的细胞列,这些细胞向外分化成木栓层,向内分化成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者合称周皮,代替破坏、脱落的表皮行使保护功能。木栓层含有多层排列紧密整齐的木栓细胞,木栓细胞的细胞壁较厚且栓质化(即在细胞壁中积累有丰富的由木栓酸等所构成的脂肪性物质)。在细胞壁发育成熟时,原生 ...
德国著名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R.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13门,前12门为孢子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又称有管有胚植物、显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亚门,其纲要如下: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科得狄纲、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等6纲。 被子植物亚 ...
英国学者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先后出版《有花植物科志》的第一册和第二册,并在1959、1973年修订第二版和第三版。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被子植物系统,主要特点是以真花学说为基础,认为两性花、木本、花各部分分离、不定数的为原始,而单性花、花部结合、有定数、草本为次生,花部螺旋排列比轮状排列原始。把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支,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 ...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A.Cronquist)1958年发表其系统,其后于1968、1981年进行了修订。大纲如下:被子植物门包括11亚纲,83目,383科,16.5万种植物。木兰纲(即双子叶植物):包含6亚纲,64目,318科。即木兰亚纲、石竹亚纲、金缕梅亚纲、蔷薇亚纲、五桠果亚纲、菊亚纲。百合纲(即单子叶植物纲):包括5亚纲,19目,65科约6万种植物。即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 ...
用孢子进行繁殖,不开花、不产生种子的植物。旧称隐花植物(Cryptogamae)。包括种子植物以外的其他各类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近年来所出版的植物学著作中,孢子植物的范围多不包括菌类中的细菌和粘菌,有的甚至不包括真菌和地衣。见植物界的门类。 ...
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产生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藓纲植物(如葫芦藓)的孢蒴由蒴盖、蒴壶和蒴台三部分组成。蒴盖由一层细胞构成,覆盖在孢蒴顶端。蒴壶构造复杂,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内的孢原组织产生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壶口部有内外两层蒴齿存在。蒴台为孢蒴基部与蒴柄相连的部分,表皮以内有2~3层薄壁细胞和一些排列疏松并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时,位 ...
生有孢子囊的叶或叶状结构。其形态与营养叶有所不同。在产生异形孢子的植物,有大、小孢子叶之分。着生大孢子囊的为大孢子叶,着生小孢子囊的为小孢子叶。蕨类植物中卷柏属的大小孢子叶集中在枝顶形成孢子叶穗。大小孢子叶的数目和在孢子叶穗中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大小孢子囊分别单生于同一孢子叶穗上的大小孢子叶的叶腋内。裸子植物中松柏类的孢子叶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其中由大孢子叶形成的称大孢子叶球(雌球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