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传粉作用,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花粉粒,在与柱头相互作用下,经萌发孔长出花粉管的过程。成熟花粉粒传至柱头上,经过相互识别,排斥亲缘较远的异属和异种花粉粒,接受同种花粉粒,或排斥自己的(同株或同花)花粉粒,接受同种不同基因型的花粉粒。被柱头接受的有亲和性的花粉粒,吸水膨胀后,内壁经外壁上的萌发孔向外突出,形成花粉管,得以萌发。从花粉粒传至柱头到萌发,需经过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的长短因植物而异。 ...
一类重要的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属于类黄酮。其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吡喃酮和2个苯环组成,在B环上3'、4'、5'的取代基不同,而使其种类众多。最普通的有3种(均以第一次得到它的植物命名):在3'、4'上取代基是羟基者为矢车菊色素,亦称花青素(cyanidin);在4'上取代基是羟基者称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3'、4'、5'均为羟基取代的称花翠素(delphinidin)。在第三碳原子 ...
即花粉的生活力。指花粉离开花药以后能维持受精能力时间的长短。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植物花粉的寿命都较短。海枣的花粉可维持生活力数月至一年,是花粉寿命最长的种类之一。果树花粉的寿命较长,可维持几周到几个月。禾本科植物花粉的生活力一般都低。如水稻的花粉,在自然条件下10~15分钟就会完全丧失授精能力。花粉寿命的长短,一方面受遗传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受环境的影响。影响花粉生活力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相对 ...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生活在深海,种类多。一类终生具柄,如柄海百合类(Stalked crinoids);一类成体无柄,如海羊齿类(Comatulids)。海羊齿类多栖息于沿海浅海岩礁底,可附着外物或自由游泳。海百合体分根、茎、冠3部分。茎一般称柄,由许多长板构成,其上常有分枝的附肢,称为根卷枝,有附着作用。冠由萼(即体盘)和腕构成,萼呈杯状或圆锥状,背侧由石灰质量板组成,萼上有口、肛门、步带沟, ...
花粉粒在雌蕊柱头上萌发时,其内壁经外壁上的萌发孔向外突出所形成的管状物。具有顶端生长的特性。在其生长过程中,花粉粒内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二细胞花粉)或营养细胞与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子(三细胞花粉),相继进入花粉管。在花粉管中,二细胞花粉的生殖细胞核完成分裂,形成2个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经花柱进入子房,最后准确地伸向胚珠和胚囊,将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和全部内含物释放到胚囊中,使受精过程得以 ...
又称花梗。着生花的小枝。花通过花柄与茎相连。通常呈绿色,其长短随植物种类而不同。樱桃、垂丝海棠的花柄很长,贴梗海棠、柿等的花柄则很短,花柄在果实成熟时形成果柄。 ...
花萼与花冠的总称。位于雌蕊群和雄蕊群的外围,有保护雌、雄蕊和引诱昆虫传粉的作用。花被具两轮,通常明显地分为花萼和花冠的花,称双被花,如桃、豌豆等。花被仅一轮,形态单一,区分不出花萼和花冠的花,称单被花。单被花花被的每一瓣称为被片,大多数绿色似萼,如大麻、榆等;有的色彩似花冠,如百合、荞麦等。完全不具花被的花,称无被花,如杨、柳等。 ...
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如原产美洲的反枝苋和加拿大飞蓬,在我国已成归化植物。 ...
红藻的果胞在受精后形成的一种具二倍染色体的孢子。由它萌发形成红藻的孢子体,如紫菜的丝状藻体,石花菜的四分孢子体。低等红藻,果孢子由受精果胞(合子)经有丝分裂直接产生,如紫菜。高等红藻,受精果胞发育成一种特殊的二倍体,称为囊果(亦称果孢子体),果孢子产生于囊果内产孢丝上的果孢子囊中,如石花菜。 ...
简称萼。花被的组成之一。位于花的最外轮,由萼片组成。通常为绿色的叶状体,有丰富的绿色薄壁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花芽期及幼花期有保护作用。有的植物花萼大且具色彩,类似花冠,有吸引昆虫传粉的作用,如铁线莲;蒲公英的萼片变态成毛状的冠毛,有助于果实和种子的散布;有的植物在花萼之外,还有一轮绿色的瓣片,称为副萼,如棉花、草莓等。有的植物花萼下部伸长成一管状突起,称为距,如凤仙花,飞燕草。萼片全部分 ...
雄蕊花药内产生花粉的囊状结构。即小孢子囊。每一花药通常有4个花粉囊,但有的植物(如锦葵)只有2个花粉囊。花粉囊来源于位于花药四角的基本组织内的一群具高度分生能力的大核细胞——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细胞称周缘细胞,内层细胞称造孢细胞。周缘细胞分裂、分化逐渐形成花药壁的纤维层和包在花粉囊周围的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双核或多核的细胞,对花粉的发育极为重要,其功能失常,常使 ...
藻类中细胞壁硅质化的一类。为藻类植物中种类最多的大类群。 形态构造 藻体大多微小,多为单细胞,少数连结成群体。黄褐色或黄绿色。色素体1至多个,含叶绿素a、c,α-、β-、ε-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和硅甲藻黄素等。同化产物主要是金藻昆布糖和脂肪,脂肪在细胞内成为反光较强的小油滴。除色素体中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及细胞中贮藏的同化产物有别于其他各门藻类外,其细胞壁的成分和特殊的形态结构是硅藻的最显著的特 ...
即花粉与雌蕊组织之间的“认可”或“拒绝”的识别反应。是植物受精过程中能否实现亲和性配合的第一阶段。这种识别反应靠花粉壁蛋白质与柱头乳突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膜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花粉壁的外壁蛋白,是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为孢子体不亲和性的识别蛋白。花粉壁内壁蛋白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起作用,并且是配子体不亲和性的识别蛋白。柱头表面的蛋白质膜,是识别作用的感受器。当花粉粒落到柱头表面时 ...
①植物对昼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美国的加纳尔(W.W.Garner)和阿兰德(H.A.Allard)于1920年通过对烟草及大豆开花的观察首先提出。他们指出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除开花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昼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的控制。②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在 ...
植物只要获得一定天数的适宜的光周期后,即使转至非适合的光周期下,仍可保持光周期影响的现象。这就表明光周期刺激的效果,可以保留在体内,以后在任一光周期条件下均可开花。植物所需的适宜光周期数,因植物种类、年龄及环境条件而不同,如苍耳、日本牵牛花只需要一个光诱导周期(即1天),天仙子需2~3个,甜菜需15~20个。 ...
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一般是以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总干物质所含能量,除以同一时期同一土地面积上所接受的太阳总辐射能。光合作用只能利用可见光,它占总太阳辐射能的40~50%。如果以照射在地面上可见光的能量计算,所得数值比以总辐射能计算高出1倍。一般生长良好的作物,其数值不超过1~2%。因此,通过改善作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增加农作 ...
种子植物雄蕊花粉囊内的粉状体,总称花粉。其中每一粒,称为花粉粒。由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含单倍染色体数的子细胞常连在一起,称四分体。以后四分体中的细胞逐渐增大并各自分离,形成4个单核花粉粒(小孢子)。在多数植物,单核花粉粒细胞分裂,形成含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的成熟花粉粒,称2细胞花粉或2核花粉。其中营养细胞较大,含较多的营养物质,与花 ...
花瓣的总称。常呈现各种鲜艳的颜色,是花的最显著部分,由若干枚花瓣组成,位于花萼的内层或上方,排列成一轮或多轮。花冠各瓣彼此分离的,称离瓣花冠;全部或部分联合的,称合瓣花冠。花瓣细胞内细胞液中所含的花色素及有色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是花朵呈现多种颜色的主要原因。花冠基部常有分泌蜜汁的腺体。多种植物的花瓣细胞能分泌挥发油类,产生特殊的香味。花冠除具有保护雌、雄蕊的作用外,它的色彩、芳香、 ...
利用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还原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又分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是以水作为供氢体及释放氧气的来源,因此,其光合作用过程的总反应式可写为: 光合细菌只在嫌气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供氢体是硫化氢或硫代硫酸盐等。因此,细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除化能合成细菌)直接或间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及能量。陆生和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制造20 ...
个体发育过程中具有胚胎时期的植物。与低等植物的区别,除有胚外,一般都有茎、叶的分化和由多细胞构成的生殖器官。也称有胚植物或茎叶体植物。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由于它们大多生活在陆地,故又称陆生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