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珙桐科的1种。高达20余米,落叶乔木,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密集于嫩枝的顶端,阔卵形或近于圆形,略长于宽,顶端锐尖或短尖,基部心脏形或深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并有光泽,嫩时有稀疏的长柔毛,叶柄圆柱形,长4~5厘米,嫩时有稀疏的短柔毛,其后无毛。两性花或雌花常与雄花同株,通常由多数的雄花和一朵雌花或两性花组成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雌花或两性花位于花序顶端,雄花环绕 ...
中心纲根管藻目根管藻科的1属。细胞直,扁圆柱形,或稍弯。常相连成长链,连接靠壳面的一个突起,或一个小刺,进入相连的细胞内。也有单独生活的。常见的面为壳环面,壳环面上的次级相连带(或称间板)呈鳞状或环状,是分种根据之一。突起或小刺的形态,也是重要的特征。色素体多,小盘状。有复大孢子,休止孢子和有性生殖。本属55种,中国有18种以上。大多浮游,海产,淡水产的很少。如距端根管藻。本属藻类是鱼类等的食 ...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乔木或灌木。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花瓣5片,内面常有舌状附属体,雄蕊10~20。蒴果、核果或浆果。花粉粒近长球形至长球形,具3沟孔,表层比内层厚,具网纹。染色体基数x=12。通常含以托品烷(tropane)类为主的生物碱,表皮细胞及薄壁组织中常含草酸钙结晶,有时在木质部含香油精。有2~5属约200余种,主要产于南美热带,少数产非洲 ...
生长在早泥盆世沼泽地带的半陆生草本植物,裸蕨植物工蕨类的代表属。中国、西伯利亚、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都有分布。茎柔弱,多枝,常作等二歧式分叉,植株高可达25厘米,上部露出水面,下部复体分枝常呈H形。孢子囊球形或梨形,具矩柄,聚成穗状;顶端横裂,孢子同形。原生中柱为外始式,木质部的管胞呈环纹加厚,表皮有原始的气孔,外面有角质层。工蕨的孢子囊聚成穗状,开裂的方式与石松植物接近,可能经星木发展成石 ...
水龙骨目乌毛蕨科狗脊蕨属的1种。中等大的林下蕨类,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其根状茎粗短而直立,密被红棕色的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向上到叶轴被同样而较小的鳞片;叶片二回羽裂,羽片披针形,羽状半裂;裂片三角形,基部的缩小成圆耳片。叶脉网状,在主脉两侧各形成1~2行网眼,网眼内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生在相对于主脉的网脉上,囊群盖长圆形,向主脉开口。药用狗脊是属于蚌壳蕨科的金毛狗蕨的根状茎,其叶高达数 ...
双星藻目鼓藻科的1属。植物体为单细胞,中部环状缢入处称缢缝,把1个细胞分为2个对称的半细胞。色素体在各半细胞中有1~2或4个,轴位,各具1个蛋白核,极少数种类具数条带状的色素体,各具蛋白核1列。繁殖时,细胞自缢部横向分裂为2个半细胞,各自逐渐长出与自身相同的另1半细胞,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配子以变形状运动相接合形成接合孢子(或合子)。 本属约有1300种,中国已记录约350种,极大多数约产于 ...
研究古代(地质时期)植物的科学,包括古代植物的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生态、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以及各门类植物的起源、发展和进化的历史、古代植物区系、各地质时代的植被和它们的演替等。在研究中经常联系到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等方面。在应用上它经常涉及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上的问题,有助于寻找矿产和研究含有煤炭、石油等矿产地层的分布、划分和对比。 ...
单子叶植物纲鸭跖草亚纲的1科,沼泽生或水生草本,叶狭,禾草状丛生。头状花序外有总苞包围,花序柄细长,不分枝,基部有鞘;花小,多数,单性,3或2基数,花被膜质或透明,花瓣顶端内侧常有棕黑色腺体,雄蕊常与花被同数,子房上位,常3室,少2至1室,每室有1枚从中轴悬垂的胚珠;蒴果,室背开裂;种子皮薄,角质,表面常有网格和白粉状的毛,胚小,胚乳丰富。花粉粒具螺旋萌发孔,圆球形,具小刺。染色体基数x=8。 ...
豆科瓜尔豆属的1种。一年生直立草本;茎有5棱。复叶互生;小叶3片,卵圆形,边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缺刻。花小,组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萼5裂;花冠蝶形,旗瓣和龙骨瓣白色,翼瓣浅紫色;雄蕊10,连合为单体。荚果线状长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脊,先端有喙,内有8~10颗种子;种子圆形至椭圆形,胚乳约占其40%,含瓜尔胶约33%。瓜尔豆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作物,原产印巴次大陆西部,世界各地栽培甚广,已有数百年 ...
早石炭世植物群为拟鳞木植物群。晚石炭世植物群则有欧美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之分。 早石炭世的植物群早期比较一致,晚期略有分化。早石炭世植物以具有鳞木、拟鳞木、亚鳞木、窝木(Bothro-dendron)、古封印木(Archaeosigillaria)、古芦木(Archae-ocalamites)、弱楔叶(Sphenophyllum tenerrimum)、拟铁线蕨(Adiantites)、芹羊 ...
早古生代为藻类植物时代。到志留纪早期维管植物刚刚出现。早、中泥盆世为早期维管植物时代,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前裸子植物则刚刚出现。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以石松纲和楔叶纲为主,真蕨纲、前裸子植物和种子蕨纲次之。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以种子蕨纲、科达目和厚囊蕨目的真蕨为主,薄囊蕨目的真蕨、松柏目植物次之,苏铁目和银杏园植物刚刚出现。到晚二叠世厚囊蕨目繁盛,薄囊蕨目增多,科达目植物亦多,松柏目和银杏目植物 ...
禾本科的1种。多年生高大草本,为制糖的重要原料。秆直立,不分枝,具多数节,节间实心,色白,含甜味液汁。圆锥花序大型,总状分枝长,多数着生于延长的主轴上;穗轴逐节断落;孪生小穗同形,均为两性可孕,无芒,基部具丝状柔毛。颖果小,栽培种通常不开花结实,借营养体分株繁殖。染色体2n=128~222,是通过反复杂交形成的高多倍性种。 茎秆含糖量为干物质重量的 55~70%,加工时,将榨出的甜浆汁经浓缩 ...
舌羊齿植物群出现于南半球冈瓦纳古陆。北半球的劳亚古陆的植物群逐渐分化,到晚二叠世形成安加拉区、欧美区(大西洋区)、西北美区(北美区)和华夏区4个不同的植物区。 舌羊齿植物区 包括澳大利亚、南极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南亚次大陆和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以具特有的舌羊齿(Glossopteris)、恒河羊齿(Gong-amopteris)、盤叶(Raniganjia)、对囊蕨(Dizeu ...
绿藻门绿藻纲刚毛藻目的1属。植物体为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附着生长在基质上;基部细胞有假根、或呈假根状、其他细胞柱状;有的老年个体因脱离附着物而漂浮;一年生或多年生。每个细胞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幼时色素体为一个,周位网状,老时可分散成为多数的颗粒状,蛋白核多数,细胞核多数,都位于周位的细胞质中及色素体以内。细胞壁极厚,常有层次,表面的角质层含有70%的蛋白质,常粗糙,以至其上常有许多藻类附生;细 ...
葫芦科重要果蔬植物的通称。中国普遍栽培的有: 苦瓜 分布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体被柔毛,叶片5~7深裂,雌雄同株,花单生,花梗中部或下部有一肾形或圆形苞片,花冠黄色,果实纺锤形,满布瘤状突起,成熟后由顶端裂;种子红色;果实味甘苦,炒食,有清热之效,根药用,能清热解毒;苦瓜广布全世界热带、亚热带。 丝瓜 原产亚洲热带;幼时全株被柔毛而老时近无毛,叶掌状5~7裂,雌花单生,雄花集成总状花序,花 ...
豆科甘草属的1种。多年生草本;茎带木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8对,卵圆形,先端尖或钝。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有5齿;花冠紫红或紫蓝色,旗瓣卵圆形,有短柄、翼瓣和龙骨瓣均具长柄。荚果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外面密布褐色细刺,有6~8颗种子。 甘草喜干旱,适生于砂土或砂质壤土,故又为干燥地带钙质土指示植物。甘草名出《神农本草经》。其根及根状茎粗大,圆柱形,剥去外皮呈黄色,含甘草甜素(glycyrr ...
伞菌目的1科。孢子印粉红色,肉桂粉色;孢子光滑,非拟淀粉反应;菌柄与菌盖组织容易分离。菌褶离生,其子实层髓为例两侧向。有菌托或有菌环,或两者均无。全世界分布。生在树林内外的地上,很少寄生于其他真菌。本科下分3属,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所含种类较多。草菇是中国传统的栽培食用菌,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栽培。 ...
植物根表及近根土壤中的微生物。根际一词是希尔特纳于1904年提出的,指植物的根表以及受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区域。根际微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根际以外的微生物不同。根际微生物数量常比根际以外的微生物数量高几倍至几十倍,个别的细菌群可高达上千倍(平板计数)。这两者的数量比称为根土比(R∶S),表示植物根系对微生物的影响程度,所以又称根际效应。 根际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并且是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常见的 ...
藻类植物的1门。单细胞,含有叶绿素a、c、c2和α、β、ε胡萝卜素及硅甲藻素、硅黄素岩藻黄素,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细胞壁里有两片硅质壳,一大一小,象盒子一样套在一起。两片硅质壳,大的套在外面,叫上壳,较老;小的在里面,叫下壳,较年轻。约11000种。大多水生,几乎在所有的水体里都生长,只有极少数生活在陆地潮湿处。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盒面 ...
水龙骨目铁角蕨科林下石生形的1种。产东亚,是北美根叶过山蕨C.rhizophyllus的姐妹种。中国东北、华北、山东、苏北有分布,在江西、四川也有发现。根状茎直立,顶部密生狭披针形黑褐色小鳞片。叶近二型,不育叶较短,均为披针形,顶部渐尖,通常延伸成鞭状,着地生根,产生新株。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网眼外的小脉分离,不达叶边。孢子囊群生于靠主脉两侧网眼的外侧或相对的两侧,囊群盖短线形或长圆形,全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