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DL大小为30-80nm,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TG占50%左右,蛋白质部分为ApoAⅠ、AⅣ、B100、C、E等。VLDL在肝脏合成,利用来自脂库的脂肪酸作为合成材料,其中胆固醇来自CM残粒及肝自身合成的部分。ApoB100全部由肝合成,肝合成的VLDL分泌后经静脉进入血液,再由VLDL内ApoCⅡ激活LPL,并水解其内的TG。由HDL的LCAT作用生成的胆固醇酯经CET ...
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胆固醇主要来自从CE转运的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目前认为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②次要途径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 LDL的降解是经LDL受体途径进行代谢,细胞膜表面的被覆陷窝是LDL受体存在部位,即LDL中的ApoB100被受体识别,将LDL结合到受体上陷窝内,其后再与膜分离形成内吞泡,在内吞泡内经膜H -A ...
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 HDL可将蓄积于末梢组织的游离胆固醇与血液循环中脂蛋白或与某些大分子结合而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主要是肝脏。实际上是胆固醇逆转(RCR),RCT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
CM是饮食高脂肪食物后,由肠壁细胞合成的富含TG的巨大脂蛋白,80-100nm。血中半寿期为10~15分钟,食后12小时,正常人血中几乎无CM。它在肠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淋巴管。CM含有ApoAⅠ,AⅡ,AⅣ和B48。ApoB48含量多少与摄取食物的TG含量有关。ApoB48是合成CM所必须的蛋白质,CM从胸导管移行入血液过程中,其载脂蛋白的组份迅速改变。CM获得ApoC和E后,将ApoAⅠ ...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 ...
含硫甙(Thioglycosides)又称芥子油甙,水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与葡萄糖。这些酯类为有一定挥发性的油状液体,一般具有特殊气味,本类甙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广泛分布,并有芥子酶共存,当含此类甙的中草药加水研磨时即因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而具刺激或其它生物性。如芥子中的芥子甙(Sinigrin)酶解后生成的黑芥子油即异硫氰酸丙烯酯,外用为皮肤发赤剂,有局部止痛、消炎作用。白芥子中的白芥子甙 ...
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内通过胆汁的乳化和脂肪酶的催化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扩散的形式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在上皮细胞内再合成脂肪,与载脂蛋白结合后和类脂、胆固醇混合后一起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最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脂类物质进人生物体内后的代谢去向:一是参与构成动物体的组织,如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二是作为备用物质贮存在皮下、肠系膜、大网膜等处;三是在需要的情况下,可再分解 ...
淀粉酶(amylase)一般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键的酶。根据作用的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EC3.2.1.1.)与β-淀粉酶(EC3.2.1.2.)。(1)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唾液、胰脏等)、植物(麦芽、山萮菜)及微生物。微生物的酶几乎都是分泌性的。此酶以Ca2 为必需因子并作为稳定因子,既作用于直链淀粉,亦作用于支链淀粉,无差别地切断α- ...
Argonaute (AGO):一类庞大的蛋白质家族,是组成RISCs复合物的主要成员。AGO蛋白质主要包含两个结构域:PAZ和PIWI两个结构域,但具体功能现在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PAZ结构域结合到siRNA 的3’的二核苷酸突出端;一些AGO蛋白质的PIWI结构域赋予slicer以内切酶的活性。PAZ和PIWI两个结构域,对于siRNA和目标mRNA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目标mRNA的切割或 ...
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内的另一类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若其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由此看来,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了解最多的两种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它们的产物都是以转录调节因子的方式控制细胞生长的核蛋白。其它肿瘤抑制基因还有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 ...
仅有一个活性中心的多肽链构成的酶,一般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如牛胰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但有的单体酶是由多条多肽链组成,如胰凝乳蛋白酶,由三条肽链组成,链间由二流键相连构成一个共价整体。这类含几条肽链的单体酶往往是由一条前体肽链经活化断裂而生成。单体酶种类很少,一般多是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相对分子质量在35,000以下。 ...
寡聚酶由2个或多个相同或不相同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单独的亚基一般无活性,必需相互结合才有活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5,000。相当数量的寡聚酶是调节酶,其活性可受各种形式的灵活调节,对代谢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如糖代谢过程中的很多酶均属于寡聚酶。 ...
酶是生物大分子,酶作为蛋白质,其分子体积比底物分子体积要大得多。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接触结合时,只限于酶分子的少数基团或较小的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从形体上看,活性中心往往是酶分子表面上的一个凹穴;从结构上讲,如果是单纯蛋白酶,其活性中心通常由酶分子中几个氨基酸残基侧链上的极性基团组成。构成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有天冬 ...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测定酶活力实际就是测定酶促反应的速度。酶促反应速度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在一般的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往往是过量的,测定初速度时,底物减少量占总量的极少部分,不易准确检测, ...
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代表酶制剂的纯度。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比活力用每毫克蛋白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对于同一种酶来说,比活力愈大,表示酶的纯度愈高。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转换数表示。在酶浓度一定,底物浓度大大大于酶浓度情况下,酶对特定底物的最大反应速度(Wmax)也是一个常数。此时Vmax = K3。K3表示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每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所能转化底物的分子数,称为转换数(turnover numbe TN),也称为催化常数kcat。它相当于一旦底物-酶中间物形成后,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效率,Kcat值愈大表示酶的催化效率愈高。 ...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在代谢反应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或交叉处反应的酶多为别构酶。别构酶均受代谢终产物的反馈抑制。别构酶多为寡聚酶,含有两个或多个亚基。其分子中包括两个中心:一个是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另一个是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别构中心。两个中心可能位于同一亚基上,也可能位于不同亚基上。在后一种情况中,存在别构中心的亚基 ...
共价调节酶(covalent regulatory enzyme) 是一类由其它酶对其结构进行可逆共价修饰,使其处于活性和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活性。共价调节酶一般都存在相对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形式,两种形式之间互变的正、逆向反应由不同的酶催化。磷酸化是可逆共价修饰中最常见的类型。因为信号激酶能作用于很多耙分子,通过磷酸化作用信号能被极大地放大。蛋白激酶的调节作用能被催化水解磷酸基团的蛋白质磷 ...
核酶(ribozyme)主要指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亦称RNA催化剂。核酶是1982年,Cech等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时,首次发现RRNA基因转录产物的I型内含子剪切和外显子拼接过程可在无任何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发生,证明了RNA具有催化功能。为区别于传统的蛋白质催化剂,Cech给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定名为核酶。1983年Altman 等人在研究细菌RNase P时发现,当约400个 ...
从广义上讲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与防御反应基因(defense gene)都是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起抵抗病菌侵染及扩展的有关基因。所谓抗病基因就是Flor经典遗传学基因对基因(gene-for-gene)假说中所指的与病原菌无毒基因相对应的,存在于植物特定品种中,在植物生长的整个周期或其中某个阶段为组成型表达的植物抗病品种所特有的一类基因。植物防御反应基因的特点是,在抗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