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细胞功能测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表皮细胞培养

相关专题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专题:http://ask.bbioo.com/special/experiment/Cellculture.htm1.取材:取外科植皮或手术残余皮肤小块,以角化层薄者为佳,早产流产儿皮肤更好,切成0.5~1平方厘米小块。 2.EDTA处理:先置入0.02%EDTA中室温置5分钟。 3.冷消化:换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相关专题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专题:http://ask.bbioo.com/special/experiment/Cellculture.htm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或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常用于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以测定受体和供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原)相容的程度。由于MLC中淋巴细胞接受同种异型抗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培养:特殊培养法

相关专题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专题:http://ask.bbioo.com/special/experiment/Cellculture.htm1)二倍体细胞培养法 二倍体细胞培养法与一般培养相同,关键在于传代,其传代程序为: 1.吸除旧培养液注入另瓶中。 2.用温BSS冲洗1次。 3.用0.25%温胰蛋白酶消化,加入消化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用荧光激活的细胞分类仪检测调亡细胞

相关专题 1)原位缺口翻译检测裂解的DNA片段 1.取106经促调亡物质处理的细胞,用1% BSA-PBS洗涤细胞后加入0.1ml FITC标记的抗CD4或抗CD8单克隆抗体,4℃ 20分钟。用1% BSA-PBS洗涤细胞。置冰上。 2.加入0.1ml 1%多聚甲醛,置冰上5分钟,加入60%(v/v)甲醇溶液,轻轻悬浮细胞,4℃固定细胞15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上皮细胞培养技术

相关专题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专题:http://ask.bbioo.com/special/experiment/Cellculture.htm1)表皮细胞培养 1.取材:取外科植皮或手术残余皮肤小块,以角化层薄者为佳,早产流产儿皮肤更好,切成0.5~1平方厘米小块。 2.EDTA处理:先置入0.02%EDTA中室温置5分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巨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相关专题   人巨噬细胞可从外周血或经斑蝥激发的皮疱液中获取,也可从肺灌洗液或患者腹膜透析液中分离,但操作繁锁,得量不多。许多实验室在进行基础或配合临床研究巨噬细胞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或筛检免疫增强药物和探讨其作用机制时,常选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常用的检测方法如下。   (一)炭粒廓清试验   正常小鼠肝中枯否细胞可吞噬清除90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从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T细胞

相关专题 1)用玫瑰花结形成试验分离E+细胞 1.制备AET-绵羊红细胞 1)在刻度离心管中,用无菌的含5%小牛血清的Hanks液洗涤绵羊红细胞3次,每次离心500×g 10分钟。 2)吸净上清液,测量红细胞比容。轻击试管分散红细胞,加入4倍红细胞比容量、新鲜制备的AET溶液,混匀。室温中反应30分钟。 3)用无菌的含5%小牛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BrdU标记法

相关专题 1.细胞以1.5×105/ml细胞数接种于直径35ml培养皿中(内放置一盖玻片),培养1天,用含0.4% FCS培养液同步化3天,使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期。 2.终止细胞培养前,加入BrdU(终浓度为30μg/L),37℃,孵育40min。 3.弃培养液,玻片用PBS洗涤3次。 4.甲醇/醋酸固定10min。 5.经固定的玻片空气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用尼龙毛法分离B细胞实验

相关专题 1)尼龙毛柱的制备 1.取直接3D,长度约10cm的尼龙毛,用0.2mol/L HCl浸泡处理过夜。用双蒸水洗净HCl,置37℃烘干备用。 2.称取50mg尼龙毛,均匀分散,置Hanks液中浸泡。取1ml注射器,出口接塑料管并夹住。将尼龙毛均匀填塞入注射器中,排净空气,柱高约5~6cm。此柱可分离约2×107细胞。将柱置-20℃可保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线粒体荧光探针信息大全

相关专题 线粒体荧光探针信息大全 (Probes for Mitochondria)包括各种常用探针,如JC-1,JC-9,TMRM,TMRE等Mitochondria are found in eukaryotic Cells where they make up as much as 10% of the cell volume. The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生长检测:MTS检测法

相关专题 1.培养IL-2依赖细胞株CTLL-2细胞或HT-2细胞(检测IL-2),或者IL-3依赖细胞株FDC-P1细胞或FL5.12细胞(检测IL-3)到对数生长期。2.取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加0.1ml含1×104~2×104上述细胞之一的DMEM培养液(加10%小牛血清)。3.每孔加0.1ml系列稀释的待测细胞因子(IL-2或IL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XTT

相关专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MTT、XTT、PMS、DMSO(Sigma公司产品),RPMI  1640(Gibco公司),氟尿嘧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注射用盐酸阿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注射用丝裂霉素C(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新生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提供)。  2. 细胞与细胞培养:人肝癌细胞系 BEL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按细胞比重分离B细胞

相关专题 1.将2~3ml含3×107纯化的B细胞(B细胞90%)的细胞悬液加到3ml Percoll溶液(比重1.074)上,水平离心1000×g 20分钟。2.吸去无细胞上清液,交界面的低密度B细胞和大部分Percoll溶液。由于此时细胞沉淀非常松散,需留下约0.2ml Percoll溶液以防吸去了沉淀细胞。轻敲离心管,用留下的液体悬浮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MC)检测法:靶细胞的制备

相关专题 靶细胞的制备(分离肿瘤细胞和TIL) 1.无菌摘取肿瘤,置预冷的含抗生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剪去结缔组织,剪碎瘤体至1~2mm大小。放置2~10分钟让组织块沉淀,吸去上清液。 2.将沉淀的组织块置5~10倍体积的消化液中,37℃中搅拌或振荡1~4小时或室温过夜。用力吹打组织块,即可得到单个细胞悬液。 3.离心400×g 1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生长检测:染料染色法测定细胞数

相关专题 1)结晶紫检测法1.在96孔细胞培养板各孔中加0.1ml含5×104~10×4 WEHI-164细胞的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37℃ 5% CO2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3小时,让细胞帖壁。2.用RPMI-1640培养液10倍递次稀释TNF标准品,根据需要3~5倍递次稀释待检样品,每孔加0.1ml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

相关专题 1)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 1.抽取正常人静脉血加到肝素抗凝管中,加等量含5~10IU/ml肝素的无血清缓冲液悬浮细胞。将细胞悬液小心加在与血液等量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室温中,水平离心500×g 20分钟。此时离心管中形成5层:最上面是血浆,血浆层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之间是PBMC,淋巴细胞分离液层和最下面的红细胞层之间是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研究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3种方法

相关专题 1)研究细胞因子mRNA的方法 绝大多数细胞因子mRNA在T细胞中只短暂存在,其存在的量与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量也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内mRNA的量可以反映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情况。 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试验主要有: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Nor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 2)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时间分辩荧光分析法

相关专题 1)铕荧光检测法标记靶细胞1.EuCl3的制备:称取58.08mg Eu2O3,用少量1N HCl搅拌至溶解,再用1N NaOH调节pH至4.0。加双蒸水配成33~100mmol/L的保存液,4℃保存备用。2.用预冷的标记液将靶细胞浓度调整到5×106/ml,加50μl 10mg/ml硫酸葡聚糖,置冰浴中20分钟,其间摇晃数次。3.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的信号传导

相关专题 摘要 脂多糖(LPS)通过与膜受体CD14作用将信号从胞外传到胞核而刺激多种细胞合成和释放TNF-α、IL-1和IL-6等生物活性物质而表现复杂的生物学活性,但其详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对LPS激活巨噬细胞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内毒素;信号传导;内毒素结合蛋白;蛋白酪氨酸激酶  内毒素是革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MC)检测法

相关专题 1)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 1.抽取正常人静脉血加到肝素抗凝管中,加2倍量磷酸盐(PBS)悬浮细胞。将此悬液小心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400×g离心30分钟。 2.离心后红细胞在管底,PBMC在血浆和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交界面。收集PBMC,用PBS洗涤细胞两次,每次离心150×g 10分钟。低速离心可以减少血小板沉淀,但细胞沉淀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