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胞与入胞是细胞膜对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耗能性转运过程。1.出胞又称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如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其分泌物大都在内质网形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形成分泌颗粒或分泌囊泡,渐渐向胞膜移动,贴靠以后膜融合并出现裂孔,于是将内容物一次性全部排空。2.入胞又称内吞,是指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进入的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进入的是液体,则称吞饮。入胞进行时,首先是细胞膜伸出伪足,将物质 ...
固态或液态的大分子物质通过质膜的延伸和包进,以小泡形式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大分子物质一般是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先与质膜上某种蛋白质发生特异结合,这部分质膜则延伸内陷形成小囊,将该物质包在里面,随后从质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小泡,从而进入细胞内部。固态物质的内吞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如变形虫通过吞噬作用获取食物,哺乳动物和人体血液中的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消灭侵入的病原体。液 ...
一个发生在膜上的磷酸化引起转录因子进入核内的途径由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引发。TGFβ家族包括许多相关的多肽配体,能结合在有两种类型亚基的受体上。两个亚基都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事实上,所有的丝氨酸/苏酸酸受体激酶都是TGFb受体家族的成员)。 配体与II型受体结合,产生与I型受体具有高亲和性的受体-配体复合物,形成一个四聚体,其中II 型受体磷酸化I 型受体。这些受体在下述情况有不同:当与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卵母细胞和一些昆虫的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双线期中普遍发生染色体伸出大量侧环的现象,其染色体外形类似灯刷,故名。每个灯刷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长度可达0.5~1毫米,两条同源染色体通过几处交叉而相连,每条染色体的主轴由一行染色粒串连组成,染色粒是两条染色单体紧密折叠的区域。在主轴两侧染色单体的超螺线体解螺旋而对应地突出成无数大小不等的侧环,侧环是由DNA分子外被基质 ...
某些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的巨染色体。它有下述特点:(1)每对同源染色体在间期核中呈联会状态,彼此配对成为1个染色体;(2)它比一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粗1000~2000倍,长100~200倍;(3)通常由500~1000条以上超螺线体聚集而成,这是由于染色体连续复制多次而细胞不分裂造成的;(4)用碱性染料染色时,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染色很深的染色带和不着色的疏松区。染色带被认为是基因的 ...
由密集成串的核小体组成的DNA蛋白质纤丝,经螺旋化形成的中空的筒状结构,它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亦称为螺线筒或螺线体。螺旋管的外径约为30毫微米,内径约为10毫微米,相邻螺旋间距约为11毫微米。螺旋管的每1周由6个核小体围成,H1组蛋白位于螺旋管腔的内表面,对维持螺旋管的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由核小体组成的10毫微米纤维螺旋化形成30毫微米粗纤维,使DNA长度进一步压缩6倍。 ...
真核细胞间期核中含有的1个或几个球状小体,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亚单位的场所。光镜下观察活细胞,核仁为一均质的球体,总是位于核内某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电镜观察得知,核仁无膜包围,由颗粒区、原纤维区、核仁染色质和基质四部分组成。颗粒区往往位于核仁边缘部分,由直径约15~20毫微米的颗粒组成,颗粒是处于不同成熟程度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原纤维区是直径5~10毫微米的纤维成分。颗粒成分和纤维成分都 ...
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生殖细胞形成前的某个时期进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其二倍体原始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复制一次之后,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可划分为前减数分裂期、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三个时期。前减数分裂期是指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进入减数分裂之前的间期,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前减数分裂期的S期持续时间长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期,但只合成全部 ...
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单层膜围的细胞器。它呈卵圆形成哑铃形小体,直径约0.2~1.7微米。微体中都存在过氧化氢酶,因此有人建议改名为过氧化酶体。过氧物酶体含有黄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系统,可氧化尿酸和乙醇酸,同时可避免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在植物细胞里,还存在另一种过氧化酶体,特称为乙醛酸循环体,能使贮藏性脂肪经过乙醛酸循环等一系列变化转变为糖。 ...
由超螺线体折叠和螺旋化形成的染色质的四级结构,长度约为2~10微米,它是超螺线体压缩约5倍的结果。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的,两个染色单体在对应的空间位置上以着丝粒结合在一起。 ...
真核细胞围在细胞核外面的双层膜结构,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核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每层膜厚约6.5毫微米,两层膜间隙宽约10~30毫微米,核膜外层的外表面附有核糖体颗粒。有的细胞中,外膜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续,因为内质网膜与质膜是连续的,所以核膜间隙似乎与细胞外相通。核膜内层的内表面上,有一层由多肽物质组成的网架,其作用是保持细胞核的形状和附着染色质纤维;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对核膜的破裂和 ...
细胞核的核膜上呈复杂环状结构的通道,对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有一定调节作用。亦称为核膜孔或核孔。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结构,并以核孔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它的内外口径约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径约为9毫微米。核膜孔内外口的周边均有对称排列的8个球状颗粒,其直径约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个中心颗粒,直径约30毫微米。中心颗粒与球状颗粒之间有细丝相连。这些细丝具有核糖核蛋白的性质。核膜孔通道 ...
又称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A (cycli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生化特性最清楚的蛋白激酶。PKA全酶分子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其中两个是调节亚基(regulatory subunit 简称R 亚基),另两个是催化亚基(catalytic subunit 简称 C 亚基)。R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55kDa C亚基的相对分子质 ...
腺苷酸环化酶是膜整合蛋白它的氨基端和羧基端都朝向细胞质。AC在膜的细胞质面有两个催化结构域还有两个膜整合区每个膜整合区分别有6个跨膜的α螺旋。哺乳动物中已发现6个腺苷酸环化酶异构体。由于AC能够将ATP转变成cAMP引起细胞的信号应答故此AC是G蛋白偶联系统中的效应物。 ...
由于该系统中的第二信使是磷脂肌醇故此这一系统又称为磷脂肌醇信号途径(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 pathway)。在这一信号转导途径中膜受体与其相应的第一信使分子结合后,激活膜上的Gq蛋白(一种G蛋白)然后由Gq蛋白激活磷酸脂酶Cβ (phospholipase Cβ PLC) 将膜上的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biphosphat ...
IP3受体是一种内质网通道蛋白 由四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60kDa的糖蛋白组成的四聚体。四个亚基组成一个跨膜的通道 每个亚基都有IP3结合的部位 当3~4个部位被IP3占据时 受体复合物构象发生改变 打开离子通道 储藏在内质网中的Ca2 随即释放进入胞质溶胶。 ...
钙调蛋白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胞质溶胶蛋白,由148个氨基酸组成单条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6.7kDa。钙调蛋白的外形似哑铃有两个球形的末端中间被一个长而富有弹性的螺旋结构相连每个末端有两个Ca2 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可以结合一个Ca2 这样一个钙调蛋白可以结合4个Ca2 钙调蛋白与Ca2 结合后的构型相当稳定。在非刺激的细胞中钙调蛋白与Ca2 结合的亲和力很低;然而如果由于刺激使细胞中Ca2 ...
蛋白激酶C是G蛋白偶联受体系统中的效应物 在非活性状态下是水溶性的,游离存在于胞质溶胶中,激活后成为膜结合的酶。蛋白激酶C的激活是脂依赖性的,需要膜脂DAG的存在,同时又是Ca2 依赖性的,需要胞质溶胶中Ca2 浓度的升高。当DAG在质膜中出现时,胞质溶胶中的蛋白激酶C被结合到质膜上,然后在Ca2 的作用下被激活。同蛋白激酶A一样蛋白激酶C属于多功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能激活细胞质中的靶 ...
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已发现50多种不同的RTKs主要的几种类型包括: 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受体;②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d ...
能够被激活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作用的底物 其上具有十几个酪氨酸残基可被磷酸化,磷酸化的IRSs能够结合并激活下游效应物。IRSs在被胰岛素受体磷酸化以后,如同一块“磁铁”与那些具有SH2结构域的蛋白结合,根据所结合蛋白的具体结构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激活SH2蛋白的酶活性、改变蛋白质构型并同另外的蛋白结合或者引起蛋白质从细胞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已知有三种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作用的底物(I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