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细胞功能测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翻译(translation)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生物都有从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的能力,此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信使RNA(mRNA)是合成的模板。生物依照mRNA的密码子序列,通过转移RNA(tRNA)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使相应的氨基酸从N端到C端依次参入蛋白质。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有几百种生物分子参与。以原核细胞为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氨酰tRNA合成酶识别特定的氨基酸及对应于该氨基酸的tRNA,并催化氨酰tRN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缝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用超薄切片术可显示相邻两细胞的连接处的细胞质膜明暗相间七层结构,细胞间的缝隙约2纳米,其内有间隔的均匀排列的颗粒。用冰冻断裂电镜技术显示缝隙连接的颗粒区面积大小不等,且排列规则而密集。用X线衍射技术证明,每个颗粒由6个蛋白质亚单位构成,它们呈环行排列,中间有直径2纳米左右的小孔,被称为连接小体(con-nexon)。每两个连接小体相对合,并分别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纺锤体(spindle)

  大量微管纵向排列组成的中间宽两极小的细胞器,形状象纺锤,因而得名。因为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密切相关,所以纺锤体是一个重要的有丝分裂装置。纺锤体由极间丝(又叫连续丝或称极间微管)、着丝点丝(又叫染色体牵丝)、星体丝及区间丝四种微管组成。极间丝,指一极与另一极相连的纺锤丝,但绝大多数极间丝(连续丝)并非真正连续,而是来自两极的微管在赤道面彼此相搭,侧面结合。有的微管和两极均不接触。着丝点丝是指一端由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Golgi complex)

   亦称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器。是真核细胞中内膜系统的组成之一。为意大利细胞学家高尔基Golgi于1898年首次用银染方法在神经细胞中发现。是由光面膜组成的囊泡系统,它由扁平膜囊(saccules)、大囊泡(vacuoles)、小囊泡(vesicles)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扁平膜囊是一扁平囊状结构,囊腔中央较窄,周边较宽,它们平行排列类似扁盘堆叠结构,形成扁平膜囊堆,亦称高尔基堆(Golgi st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仁(nucleolus)

   真核细胞核内无界膜包围的球状小体。通常有1~2个,也有多个。核仁大小与数目因生物种类的生理状态不同而异。光镜下观察核仁为匀质球体,电镜观察其亚显微结构,有三个特征性区域:(1)颗粒区(granular component),内含电子密度较大的颗粒,直径为150~200埃(),是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2)纤维区(fibrillar component),由直径50~100埃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仁周期(nucleolar cycle)

   在细胞周期中,核仁进行分离和重新聚合的过程。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核仁首先变形和变小;其后染色质凝集和停止核糖核酸(RNA)合成,包含有核糖体RNA(rRNA)基因的DNA袢环逐渐收缩回到相应染色体的核仁组织区;核膜破裂进入中期,这时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时,核仁组织区DNA解凝集,rRNA合成重新开始,极小的核仁重新出现在染色体核仁组织区附近。核仁形成后常发生融合现象。如人二倍体细胞在相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ting region,NOR)

  参与形成核仁时的染色质区,核仁从核仁组织区部位产生,同时与该区紧密相连。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称核仁染色体。核仁组织区定位在核仁染色体次缢痕部位。对人来说,在13、14、15、21、22对染色体上存在核仁组织区。核仁形成后常发生融合现象,所以虽存在多对染色体,但常见间期细胞中仅有1~2个核仁,如人二倍体间期细胞中含一个大的核仁,它包含有从5对核仁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来的DNA袢环,这些袢环上含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小体(nucleosome)

  真核生物染色质包装的基本结构单位。染色质纤维之基本结构是由核小体串连而成。它通常含有200个碱基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9个组蛋白分子。由核小体核心(nucleosomecore)和一条含有H1组蛋白的连接区DNA(linkerDNA)所组成。核小体核心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个分子)小体核心结合上H1组蛋白后,165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缠绕2圈。H1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体(ribosome)

  亦称核蛋白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中的无被膜的颗粒结构,为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存在于细胞质(游离态)、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外,也结合排列在内质网膜和核膜外表面上,后者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输送的分泌蛋白和装配内膜系统之蛋白。核糖体直径约15~30毫微米,包含大、小两个亚单位,大、小两亚单位间有一个被称为隧道的间隙,其中有信使核糖核酸(mRNA)细丝通过。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 RNA,rRNA)

   核糖体的主要组分,可达其重量的65%,原核生物中有3类rRNA,而真核生物核糖体含有4种rRNA。rRNA在构成核糖体结构和行使其生物合成功能上均有重要作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核酸聚合酶(RNA polymerase)

  催化RNA合成的酶。主要指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即以DNA为模板,以4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和UTP)为底物,从5′到3′合成RNA的酶。其催化方式与DNA聚合酶相似,但不具备有校正作用的外切核酸酶活性,聚合反应也不需引物。  对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了解得最多。这种酶含有多个亚基,全酶结构为α2ββ′σ。  σ亚基易从全酶上脱落下来,剩下的α2ββ′部分称核心酶,有催化活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红细胞(redcell,erythrocyte)

  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总数,我国正常成人,男约450~550万个/毫米3,女约380~460万个/毫米3。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直径约8微米(μm),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分较薄,边缘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2微米,表面积约120微米2。此细胞形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值增大(与球形相比),有利于气体扩散出入红细胞,也有利于可塑性变形,当红细胞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合成代谢(anabolism)

   亦称生物合成。指把小的前体物质(如α-酮酸等),或基本结构单位(如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等)分子转化成大分子细胞组分(如蛋白质、核酸等)的过程,故又称同化作用。由于合成代谢能使物质的大小及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因而需要通过ATP降解成ADP及磷酸提供自由能。某些细胞组分的生物合成还需要由NADPH提供高能氢原子。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纤层

  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其纤维直径为10毫微米左右,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核纤层在核内与核基质连接,在核外与中等纤维相连,构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统一网架结构体系。它位于内层核膜与染色质之间,与核膜、染色质及核孔复合体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核纤层蛋白向外与内层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其厚度随不同细胞而异,为30~100毫微米。大多数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红细胞沉降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简称血沉。加抗凝剂的血液,在垂直玻管中,其红细胞沉降速率,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差。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的比重虽然比血浆大,但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时,红细胞悬浮在血浆中不易沉积,除流速较快,细胞之间常互相碰撞之外,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起重要作用。采血,加抗凝剂混匀,置容器中,虽然停止了流动,但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仍悬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

  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已加少量抗凝剂混匀的血液,装入特制的、具刻度的比容管,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半小时,可见血液各成分按重力不同而分层,上层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下层不透明的暗红色血栓为红细胞,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一薄层白膜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1%,此时,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百分比即为红细胞比容。因此时红细胞被压缩无隙,又称红细胞压积。我国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一种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由美国科学家于1972年提出。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了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分析新技术,对细胞膜生物大分子的理化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辛格(Singer)和尼克森(Nicolson)将各种研究方法所产生的一些重要概念归结起来,提出生物膜结构的“流体镶嵌模型”。不同于以往的把分子看成固定不动的静态模型,新模型的核心是将生物膜看成由球形蛋白质和脂质呈二维排列的流体膜。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被膜及核孔复合体

   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的界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厚度约为65~80埃(),两层单位膜之间有200~400埃的腔,称为核周池(perinuclear cister-na)或膜间腔。核外膜表面附有大量核糖体颗粒,并经常可见与内质网相连,膜间腔与内质网腔也通连。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无核糖体颗粒,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称为核纤层。核被膜上排列有核孔(nuclear pore),核孔由内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膜运输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

  也叫膜转运蛋白。能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物质透过质膜。  细胞膜是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少量糖组成的,就其化学本质而言,是半透膜。用人工脂膜测定证实,脂溶性分子和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易于通过质膜扩散,例如O2、N2、乙醇、尿素、甘油等;不带电的较大的极性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蔗糖等难以透过;人工脂膜对带电的分子和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水分子与脂不相溶,但作为不带电的双极小分子,它能迅速地通过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旁分泌细胞(paracrine cell)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组织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调节其机能,此方式称旁分泌,以区别于远距分泌——激素经血循环运送至远处、广泛区域的靶细胞。从旁分泌发挥其局部调节作用的内分泌细胞称旁分泌细胞,如散布于胃肠粘膜上皮的内分泌细胞、胰岛D细胞、分泌前列腺素的细胞等。旁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组织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起局部调节作用,称为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