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肝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一)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 B是线垃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 ...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众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是常用的方法。由于流式细胞仪固有的特点――可以准确的进行凋亡细胞的计数。因此,具有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下面我们就简单明了地介绍流式在检测凋亡方面的应用。 下面是一幅凋亡过程图。在凋亡诱导剂的作用下,首先是细胞色素C和apa f-1形成复合体,线粒体的功能发生衰退;后是caspase家族激活,磷脂酰丝氨酸外翻,这时细胞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看到细 ...
大分子导入细胞技术外源核酸、多肽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常见的有磷酸钙沉淀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脂质体转染法和PEI介导转染法等;物理方法有电穿孔法,基因枪粒子轰击法等;生物学方法中,目前主要是利用病毒作为外源核酸、多肽导入的工具,通过病毒感染将外源核酸、多肽导入受体细胞内。实验 细胞显微注射技术1 了解细胞显微注射的基本原理2 掌 ...
真核细胞在细胞周期中,由上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次细胞分裂开始的持续时间。间期细胞进行旺盛的生物合成和生长,是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的重要准备阶段。间期可划分为:G1、S、G2三个时期。G1期又叫 DNA合成前期,该时期的子细胞体积逐渐长大,其内部的细胞器逐步装配完善并行使特定功能,因此细胞内急剧合成RNA和某些专一性蛋白质。G1期的持续时间约8小时。S期又叫DNA合成期,该时期细胞不仅完成DNA复制 ...
两大细胞类群之一,细胞膜内原生质体中含一条裸露的DNA分子,形成“拟核”,但没有核膜和核仁等结构。在细胞进化上处于原始地位。原核细胞的体积很小,一般为1~10微米。原核细胞原生质体外周有质膜,其结构与化学组成和真核细胞相似。质膜外有细胞壁,主要由蛋白多糖组成少数含有其他多糖和类脂,有的细胞壁外还有胶质层原生质体内有一个含DNA的区域称为拟核,拟核没有核膜和核仁的分化,只由一条DNA构成。这种D ...
亦称外吐作用,指细胞内物质通过形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渐转移到细胞膜附近,与质膜融合而把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如分泌蛋白颗粒的排出。外排作用需要ATP提供能量。 ...
中期染色体的主缢痕区域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相连的蛋白质性结构。着丝点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三层结构,中层厚约15~60毫微米,为无结构的亮区;内层厚15~40毫微米,为颗粒状结构,与着丝粒紧密相连;外层厚30~40毫微米,除连有纺锤丝微管外,还有一些微细的结构。每个着丝点的正面观为圆盘状,直径依物种不同约为0.2~0.8微米,上面连接有4~40条微管,大部分微管与外层相连 ...
首先由德国植物学家J.M.施莱登(Schleiden,1838)和德国动物学家T.施旺(Schwann,1839)两人提出的,是关于一切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学说。人类对生物体微观结构的认识和显微镜的发明及其技术发展分不开。1665年R.胡克(Hooke)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木栓薄片,首先发现并描述了死细胞。1671年,M.马尔比基(Malpighi)观察到活细 ...
物质通过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物质必须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质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但此种方式不消耗代谢能。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主要动力是质膜两侧的浓度差。但是,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因此,协助扩散的速度不仅受溶质的浓度梯度的影响,还取决于质膜上特定载体蛋白数目的多少。现在已知,葡萄糖、氨基酸和甘油等物质都能以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 ...
植物细胞中一种单层膜围成的细胞器,内含水解酶和脂肪酶以及蛋白质颗粒。圆球体来源于内质网,内质网的一端因积聚脂类物质和蛋白质而膨大,然后由内质网上脱离而成前圆球体,进一步增大体积而成为直径约为0.5~1微米的圆球体。圆球体与溶酶体的性质相似,但它有积聚脂肪的功能。 ...
在减数分裂Ⅰ的粗线期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局部交换,以及连锁的基因重组。1964年R.Holliday从分子水平对交换做出解释,认为二价体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是完整DNA分子的断裂和修复的结果。粗线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一种与联会复合体一起的重组节,它是与DNA重组有关的多酶集合体。在重组节存在部位,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两条双链DNA接近,核酸内切酶有可能分别将DNA的 ...
指 1972年由S.J.辛格(Singer)和G.尼克森(Nicolson)提出的关于质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它强调脂类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镶嵌关系及膜的动态性。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人们根据质膜内蛋白质和脂质分子排列分布的可能性,以及电镜下观察到的膜结构,曾提出几种假设和模型。1957年J.D.罗伯逊(Robertson)在丹尼里-戴维森Danielli-Davson模型基础上又提出质膜分子结构的单 ...
二价体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的形态表现,最早出现在双线期。交叉在各条染色体上并无特定部位和数目,但交叉点数目与重组节数目大体相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叉点向末端移动。端化过程一直进行到中期Ⅰ,随着端化过程的发展,交叉点位置不断移动,交叉数目减少。
物质通过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质膜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物质的自由扩散速度,与物质的脂溶性程度、膜两侧溶质浓度差、溶质分子大小和电荷性质等有关。由于脂类双分子层构成质膜的基本骨架,脂溶性物质能够溶于膜脂内,因此能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大量实验表明,许多物质通过质膜的扩散速度都与其脂溶性程度成正比。水几乎不溶于脂,水分子可以经过质膜上的小孔自由进出细 ...
物质通过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是质膜上载体蛋白消耗能量而协助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虽然都是在载体蛋白协助下运输物质,但两者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主动运输是质膜上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二是主动运输与能量代谢联系,载体蛋白消耗ATP提供的能量。例如,枪乌贼神经纤维内部Na 含量相当于外部Na 含量的十分之一。如果向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内部注射24Na ,不久即测得神经纤 ...
氨基酸用肽键相连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细胞最重要的功能成分,约占原生质有机成分的一半。 功能 基因表达成蛋白质,才能体现生物的特性。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可列举如表。 分类 整个生物界的蛋白质有百万种以上,分类方法如下: 依据功能分类 除贮存蛋白质和结构蛋白质外皆为功能蛋白质(酶、调节蛋白、运动蛋白,运输蛋白、防御蛋白等)。 依据多肽链的数目分类 只含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称单链蛋白质;含有 ...
减数分裂Ⅰ的偶线期中,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它对于维持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稳定性,以及同源染色体的局部交换,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联会复合体是由核蛋白组成的扁带状三分区结构,总宽度约为150~200纳米。在减数分裂Ⅰ的细线期,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出现一种宽约30纳米的线状结构,该结构沿染色体全长分布,其两端都与核膜相接触,由它发育成联会复合体的侧生组分。在偶线期中同源染色 ...
允许溶剂(水)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生物膜、火棉胶膜、玻璃纸等均非理想半透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允许溶质分子通过,但通过水分子的量比溶质分子多很多。人工方法制造的亚铁氰化铜的沉淀膜是接近于理想的半透性膜,它是在硫酸铜溶液与亚铁氰化钾溶液的接触面上形成的:2CuSO4 K4Fe(CN)6→Cu2Fe(CN)6 2K2SO4。该沉淀膜很纤弱,不能单6独使用,在制做时必需有支撑物。 ...
细胞内的分子排出或挤出到周围介质中。分泌物包括离子、酶、激素、糖蛋白、液体、无机盐等。分泌的主要形式如下。 局部分泌(merocrine) 或称外分泌(exocrine),为最普遍的胞吐方式。其分泌物为小的包以膜的颗粒与质膜融合后而排出的复杂过程。如消化酶原颗粒的分泌过程包括:分泌物所需物质从微血管运送至腺细胞基部线粒体之间;线粒体为三磷酸腺苷生成提供能量,三磷酸腺苷获取的能量用于合成有机物 ...
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