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此类心肌炎见于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其中以风湿性心肌炎最为常见,在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内可见到典型的风湿性肉芽肿(详见本章第六节)。 此外,某些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磺胺、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消炎药(保泰松、消炎痛)、抗抑郁药(阿密曲替林)、以及抗癫痫药(苯妥因)等。病变主 ...
佚名 孤立性心肌炎(isolated myocarditis)亦称特发性心肌炎(idiopathic myocarditis),至今原因不明。因其首先由Fiedler(1899)所描述,又称Fiedler心肌炎。多见于20~50岁的青、中年人。急性型常导致心脏扩张,可突然发生心力衰竭致死。 病变 依组织学变化分为两型: 1.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diffuse ...
佚名 心包炎(pericarditis)可由病原微生物经血道感染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而引起,心肌坏死亦可波及心外膜引起炎症反应;此外,心包炎亦可因外伤而发生。一般而言,心包炎并非独立性疾病,而大多是一种伴发疾病。 ...
佚名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大多为渗出性炎症,常形成心包积液,其性质依引起心包炎的原因而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可对其基本疾病作出判断。 1.特发性心包炎 特发性心包炎(idiopathic pericarditis)为最常见的心包炎类型,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心包炎的1/3。其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由病毒、变态反应或毒素引起。临 ...
佚名 临床上,慢性心包炎(chronic pericarditis)指持续3个月以上的心包炎症,多由急性心包炎转变而来;此型心包炎又可分为两型: 1.慢性非缩窄性心包炎 引起慢性非缩窄性心包炎(chronic non-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的原因有:结核病、尿毒症及胶原病;真菌亦可引起。此型心包炎多由急性心包炎演变而来,主要表现为持续 ...
佚名 二腔心和三腔心是房间隔和(或)室间隔未发育的结果。房、室间隔完全未发育即形成一房一室的二腔心。房间隔或室间隔之一未发育者即成三腔心(一房两室或两房一室)。此类心脏畸形由于动脉血与静脉血完全混合,患儿出生即出现紫绀,不久死亡。 ...
佚名 胚胎发育第5周,自原始总心房的左、右两部分之间长出第一隔膜(第一房间隔),从后上向下生长,使两个心房之间仍然开着的部分(称为第一房间孔)逐渐狭窄,并继续向下生长,与心室间隔的心内膜垫愈合而完全封闭。但在第一房间孔完全封闭之前,第一房间隔上部裂开,形成第二房间孔。 胚胎发育第6周,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长出第二个隔膜(第二房间隔),向前生长一段,正好把第二房间孔像 ...
佚名 胚胎发育第6周,在左、右心室之间有一个肌性间隔(室间隔)自下而上生长。其初,其上缘与两个心内膜垫之间还留着一个两心室之间的联系(室间孔)。至第8周则关闭,同时发生心室间隔膜样部。组成心室间隔的各种成分的生长缺陷和(或)不能融合均可导致室间隔缺损。 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是高位膜部缺损(图8-46),极少数病例室间隔肌部出现小孔状缺损。图8-46 室间隔缺损模式图 ...
佚名 Fallot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由Fallot(1888)首先描述。此种心脏畸形有4个特点:①肺动脉流出道狭窄;②室间隔膜部巨大缺损;③主动脉右移,骑跨于室间隔缺损上方;④右心室高度肥大及扩张(图8-47)。图8-47 Fallot四联症模式图肺动脉狭窄,室间隔膜样部巨大缺损,主动脉右移并骑跨在室间隔上方,右心室高度肥大及心腔扩张 ...
佚名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一条短的动脉管道,在出生时,导管的直径约为主动脉直径的一半,以后逐渐闭锁。生理性闭锁时间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半年左右,少数可迁延到一年后。 动脉导管开放(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是指导管完全未闭或仅一部分未闭(图8-48)。此种畸形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心脏畸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 ...
佚名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为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本病分为幼年型及成人型: 1.幼年型 为动脉导管前的主动脉峡部狭窄。狭窄常较重,主动脉血液通过量减少。本型常合并动脉导管开放畸形,肺动脉内一部分静脉血液可经过开放的动脉导管注入降主动脉,因此,患者下肢动脉血液含氧量低,因而严重青紫,而上肢动脉血的含氧量则正 ...
佚名 大血管移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是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胚胎发育转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可分为纠正型和非纠正型两种。 1.纠正型 主动脉移位于前方,肺动脉移向后侧,两者前后平行排列。然而,通常伴有左右心室的相互移位。因此,主动脉仍出自左心室,肺动脉出自右心室。血液循环正常,患者无症状,可健康存活。 2.非纠正型主动 ...
佚名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数。 一、心脏良性肿瘤 1.粘液瘤心脏粘液瘤约占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年龄30~50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常有血流受阻和栓塞症状。本瘤多发生于左心房(约占75%),发生于右心房的占20%,心室5%。肿瘤大小不等,呈息肉状 ...
佚名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是通气和换气的器官。通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呼吸道从气管起,支气管经逐级分支到达肺泡。终末细支气管以上为传导部分,呼吸细支气管以下为换气部分。临床上,通常把管径<2mm的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传导性气道管壁覆盖纤毛柱状上皮,肺泡则由肺泡上皮覆盖。Ⅰ型肺泡细胞胞浆扁阔,覆盖90%以上的肺 ...
佚名 一、鼻衄 鼻出血亦称鼻衄(epistaxis)颇为常见,一般可分为两类,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之症状性鼻衄。尤以症状性鼻衄更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前者的2倍。 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为单侧性,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部富于毛细血管前动脉的部位(Kisselbach区)。此处组织弹性较低、遭受刺激时(如挖鼻、干燥、粉尘等),粘膜血管容易破 ...
佚名 一、咽炎 咽炎(pharyngitis)是咽粘膜及其淋巴组织的炎症。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致病病毒是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由细菌感染引起者,致病菌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病变可表现为急性单纯性咽炎和急性化脓性咽炎。急性脓毒性咽炎(acute septic pharyngitis)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局部症状 ...
佚名 一、喉炎 (一)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多发生于感冒之后,先有病毒入侵,再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此外,过多吸入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如氯、胺、薰烟、毒气等),烟酒过度,异物或检查器械损伤喉粘膜均可引起急性喉炎。由于病原体不同,其病变也各有特征。由感冒病毒引起者,多表现为急性卡他 ...
佚名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在气候突变的季节容易发病,常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发生,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削弱和全身抵抗力降低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毒(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以及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的细菌(如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常先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并向下蔓延波及气管支气管粘膜, ...
佚名 急性细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olitis)是指管径<2mm的细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常见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约90%的患儿在1岁以下。多在冬季发病,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是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由腮腺炎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者较少。由于细支气管内腔狭窄,尤其是婴儿的小气道较成人更为狭窄,气流阻力增大,气流速度慢,故吸入的微生物易于沉积, ...
佚名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于过敏反应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出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也可视为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激发介质释放,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