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有两套血管。一套是肺循环血管系统,它由肺动脉、毛细血管网和肺静脉组成。肺动脉内为右心室射出的血液,内含CO2较多,含O2较少为静脉性血,经肺动脉进入肺门以后,其分枝与支气管树伴行,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其中静脉血与肺泡内空气进行交换,摄入O2,排出CO2,成为含O2较多而CO2较少的动脉性血,完成肺换气。毛细血管网静脉端再逐渐汇合成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肺静脉。血液流经它们进入左心房。肺动脉平 ...
肺内压(Pip)是指肺泡内的压力而言。在吸气末期或呼气末期的片刻,肺泡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在呼吸运动周期中,在吸气之初,肺扩张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到吸气末期,进入肺的空气已充填了扩大的肺容积,此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呼气开始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肺泡内气体流向外界,到呼气之末,肺内压又与大气压相等。肺内压随呼吸周期进行周期性变化。 ...
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走行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抑制吸气,从而抑制吸气肌的收缩而发生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吸气中枢再次兴 ...
气体交换是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气体也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具有的压力。例如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平均约为101kPa,O2含量为20.84%,则O2分压(PO2)约为20.7kPa;N2的含量为78.62%,其分压(PN2)约为79.4kPa;CO2含量仅0.04%,则CO2分压(PCO2)仅0.04kPa。 气体交换的过 ...
咳嗽是一种消除气道阻塞或异物的反射。咳嗽时,先深吸气,关闭声门,再作强而有力的吸气,使肺内压急剧上升,然后突然开放声门,呼出气在强大压力下急速冲出,呼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物也随之而排出。故咳嗽可起到清洁呼吸道的作用。
周期性呼吸是异常呼吸型式的一种、最常见的有陈-施呼吸和比奥呼吸。陈-施呼吸又是最常见的周期性呼吸之一种。特点是呼吸缓缓加强达到最强以后,又缓缓减弱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后,又再出现上述呼吸,往往是中枢性窒息的征象。脑干的呼吸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受抑制,要发展到低O2和CO2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极度加强,其传入冲动足以使抑制的呼吸中枢神经元转为活动,呼吸复苏,随着缺O2情况逐渐解除,动脉血PO2升高,PCO ...
胃的排空是指胃的内容物被排放到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份排入十二指肠。胃对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是不同的,这同食物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有关。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颗粒大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食物成份中,糖类较蛋白质的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类排空快。人们日常的食物都是混合性的,一次用餐的食物由胃完全排空一般需4~6小时。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 ...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增厚,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的主要机能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因而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当食物进入胃时,可通过胃-回肠反射引起回肠蠕动,在蠕动波到达回肠末端时,括约肌便舒张、部份小肠内容物由回肠入结肠。此外,回盲括约肌还具有活瓣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小肠内容物向大肠的排放,除与回盲括约肌的活动有关外,还与小肠内容物的 ...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入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如条件许可,冲动通过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则排出体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排 ...
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和某些粘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它们将皮肤及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人类在实际生活中,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腹腔内脏的温度感受器,可称为深部温度感受器,它能感受内脏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 ...
关于体温调节的机制,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一般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这个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的作用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其变化的特点,呈钟形曲线。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已经调试完毕的体温基准点,简称调定点。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 ...
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的调定点确定后,它就发出传出信号,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在此温度上达到平衡。当体温略有升高,超过了调定点,则使骨骼肌的紧张度下降,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减少,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散热增加,使体温回降到正常调定点水平。当温度略有降低,低于调定点,则使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停止分泌,骨骼肌紧张度增加以致出现寒战等反应,甲状腺素的分泌也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加, ...
在低温环境中,如果体温中枢的调节,使产热量不足以抵偿散热量时,正常体温就不能维持而逐渐下降。由于体温适当降低,可使机体代谢率下降,组织耗氧量亦降低,可以消除或减轻因缺氧对细胞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可用人工低温麻醉的方法进行大型外科手术,也可用人工低温方法保存组织器官供临床器官移植之用。 ...
由肾脏生成的尿,不断经肾盂、输尿管送至膀胱,在膀胱内再经排出活动排出体外。 输尿管的活动肾脏生成的尿液,由开口于肾乳头的乳头管流出,进入肾盂内,当肾盂收缩时,一方面把尿送入输尿管腔,同时肾盂的收缩波传递给输尿管壁,成为输尿管的蠕动运动,进一步把尿推入膀胱。输尿管的蠕动在正常情况下是单方向的,即由肾至膀胱方向蠕动。 膀胱内压与容量关系膀胱和其他由平滑肌组成的中空器官一样,有较大的伸展性。当它的内容物 ...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仅互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由于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轴突-胞体式突触;②轴突-树突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反复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一个突触前神经元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一个突触后神经元也可与许多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 ...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联系。前文已提到,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是由三个神经元接替而完成的,位于丘脑的第三级神经元就在外侧核内。但是,视觉与听觉传导通路则较复杂。视觉传导通路包括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内,为四个神经元接替。听觉传导通路从外周到大脑皮层,很难肯定经过几个神经元接替。这些感觉在丘脑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当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使感受器发生兴奋,并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向相应的神经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果中枢发生兴奋,其冲动沿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反应。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少或停止。反射活动的途径可简单表示如下:感受器→传入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纤维→效应器。如果反射弧中任何 ...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在丘脑内,只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与综合,在大脑皮层才对感觉进行精细的分析与综合。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即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在上传的途中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 ...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疼痛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长期而剧烈的疼痛还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使之缓解。关于痛觉的中枢机制,目前还知道得较少。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 ...
人类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的最高级部位。特异投射系统的各种感觉冲动上传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通过大脑皮层精细的分析与综合后,产生特定的感觉。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以皮层诱发电位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体内各种感觉装置的传入冲动,均可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诱发电位可分为主反应和后发放两部分,主反应一般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后发放是在主反应之后相继出现的一系列正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