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器官循环

佚名   体内每一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主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又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由于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器官内部的血管分布又各有特征,因此其血流量的调节除服从前已述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的特点。本节叙过心、肺、脑几个主要器官的血液循环特征。关于肾的血液循环特征,将在第八章叙述。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冠脉循环

佚名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主干行走于心脏的表面,其小分支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并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容易在心肌收缩进受到压迫。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走向可有多种变异。在多数人中,左冠状动脉主要供左心室的前部,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左心室的后部和右心室。左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和静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循环

佚名   肺循环的功能是使血液在流经肺泡进和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呼吸性小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组织的营养物质收体循环的支气管的末梢之间有吻合支沟通。因此,有一部分支气管静脉血液可经过这些吻合支进入静脉和左心房,使主动脉血液中掺入1%-2%的静脉血。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右心室的每分输出量和左心室的基本相同。肺动脉及其分支都较粗,管壁较主动脉及其分支薄。肺循环的全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脑循环

佚名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血流量较多。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的血流量为50-60ml/min。整个脑的血流量约为750ml/min。可见,脑的比重虽仅占体重的约2%,但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脑组织的耗氧量也较大。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每分钟耗氧3-3.5ml;或者说,整个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  (一)脑循环的特点  脑位于颅腔内。颅腔是骨性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液循环 参考资料

佚名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人体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何瑞荣主编,心血管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骆鸿,何瑞荣,延髓腹外侧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科学进展1987;18:224-229  4.姚泰,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生理科学进展,1989;20:276-283  5.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纲要,第47章,北京:北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呼吸

佚名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图5-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佚名   呼吸首(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下呼吸道)。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管壁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调节气道阻力  通过调节气道阻力从而调节进出肺的气体的量、速度和呼吸功(详见肺通气原理)。  (二)保护功能  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通气原理

佚名   气体进入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一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方能实现肺通气,正如心室射血的动力必须克服循环系统的阻力才能推动血液流动一样。  (一)肺通气的动力  气体进出肺是由大气和肺泡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在自然呼吸条件下,此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佚名   了解肺通气量的简单方法是用肺量计记录进出肺的气量。图5-6示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的曲张。  (一)基本肺容积  图5-6左侧示肺的四种基本容积,它们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  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tidal volumeTV)。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一般以500ml 计算。运动时,潮气量将增大。  2.补吸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通气量

佚名   (一)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乘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每分12-18次,潮气量500ml,则每分通气量6-9L。每分通气量随性别、年龄、身材和活动量不同而有差异。为便于比较,最好在基础条件下测定,并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为单位来计算。  劳动和运动时,每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呼吸气体的交换

佚名   肺通气使肺泡不断更新,保持了肺泡气PO2、PCO2的相对稳定,这是气体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在这两处换气的原理一样。 相关新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气体交换原理

佚名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于是各处气体分压趋于相等。机体内的气体交换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单位时间内氧化扩散的容积为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气体的分压差 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各该气体的分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气体在肺的交换

佚名   (一)交换过程  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CO2是5.32kPa(40mmHg),比肺泡气的13.83kPa(104mmHg)低,肺泡气中O2便由于分压的差向血液扩散,血液的PCO2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气的PCO2。CO2则向相反的方向扩散,从血液到肺泡,因为混合静脉血的PCO2是6.12kPa(46mmHg),肺泡的PCO2是5.32kPa(4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佚名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机制、影响因素与肺泡处相似,所不同者是交换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之间,而且扩散膜两侧的O2和CO2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血流量不变时,代谢强、耗O2多,则组织液CO2低,PCO2高;代谢率不变时,血流量大,则PO2高,PCO2低。  在组织处,由于细胞有氧代谢,O2被利用并产生CO2,所以PO2可低至3.9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佚名   从肺泡扩散入血液的O2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组织,从组织散入血液的CO2的也必须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肺泡。下述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机制。 相关新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佚名   O2和CO2的都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  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量与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温度38℃时,1个大气压(760Hg101.08kPa)的 O2和 CO2和在100ml血液中溶解的量分别是2.36ml和48ml。按此计算,静脉血 PCO2和为6.12kPa(46mmHg),则每100ml血液含溶解的CO2为(48×6.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氧的运输

佚名   血液中的O2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溶解的量极少,仅占血液总O2含量的约1.5%,结合的占 98.5%左右。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它的分子结构特征使之成为极好的运O2工具。Hb还参与CO2的运输,所以在血液气体运输方面Hb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Hb分子结构简介  每1Hb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二氧化碳的运输

佚名   (一)CO2的运输  血液中CO2也 以溶解和化学结合的两种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表5-5示血液中各种形式CO2的含量(ml/100ml 血液)、运输量(%)和释出量(%)。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结合的占95%(碳酸氢盐形式的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从组织扩散入血CO2首先溶解于血浆,一小部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佚名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多年来,对于这些细胞群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和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的作用,曾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如早期的较为粗糙的切除、横断、破坏、电刺激等方法,和后来发展起来的较为精细的微小电毁损、微小电刺激、可逆性冷冻或化学阻滞、选择性化学刺激或毁损、细胞外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逆行刺激(电刺激轴突,激起冲动逆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佚名   呼吸节律虽然产生于脑,但其活动可受来自呼吸器官本身以及骨骼肌、其它器官系统感觉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下述其中的一些重要反射  (一)肺牵张反射  1868年Breuer和Hering发现,在麻醉动物肺充气或肺扩张,则抑制吸气;肺放气或肺缩小,则引起吸气。切断迷走神经,上述反应消失,所以是反射性反应。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黑-伯反射(H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