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神经胶质细胞或简称胶质细胞(glial cell),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数量比神经元的数量大得多,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数目之比约10:1~50:1。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树突和轴突,亦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胶质细胞可分几种,各有不同的形态特点,但HE染色只能显示其细胞核,用特殊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显示细胞的全貌 ...
佚名 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myelin sheath),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图7-15)。神经纤 ...
佚名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起,构成神经(nerve),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一条神经内可以只含有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或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但大多数神经是同时含有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纤维的。在结构上,多数神经同时含有髓和无髓两种神经纤维。由于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含髓磷脂,故神经通常呈白色。包裹在神经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epineurium)。神经内的神 ...
佚名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各式各样的神经末梢(nerve ending),按其功能可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相关新闻 ...
佚名 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该终末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两类。1.游离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结构较简单。较细的有髓或无髓 ...
佚名 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是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神经末梢与邻近组织共同组成效应器(effector)。运动神经末梢又分躯体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类。1.躯体运神经末梢躯体运动神经末梢(somatic motor nerve ending)分布于骨骼肌内。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 ...
佚名 (一)溃变神经纤维受损伤如神经被切断后,切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degeneration),轴突和髓鞘碎裂和溶解。与胞体相连的近侧段则发生逆行性溃变,即轴突和髓鞘的断裂溶解由切断处向胞体方向进行,溃变一般只发展到邻近断端的第一侧支终止。神经元的胞体肿胀,细胞核从中央移到胞体边缘,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减少,故胞质着色浅淡(图7-27)。(二)再生神经元胞体是 ...
佚名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分称灰质(gray matter),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部分称白质(white matter)。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脑的表层,故又称皮质(cortex),皮质下是白质。在脑的白质内,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称神经核(团)。脊髓的灰质则位于中央,周围是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分构成神经节或神经丛。分布在各部位的 ...
佚名 神经节可服脑脊神经节(cerebrospinal ganglion)和植物神经节(vegetative ganglion)两大类。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植物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前方,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神经节一般为卵圆形,与周围神经相连,外包结缔组织被膜。节内的神经细胞称节细胞,细胞的胞体被一层 ...
佚名 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图7-3),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者称α神经元,其轴突较粗,分布到骨骼肌(梭外肌);小者称γ神经元,其轴突较细,支配梭的梭内肌纤维。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Ranshaw细胞,其轴突与α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可能通过释放甘氨酸,抑制α神经元 ...
佚名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按其细胞的形态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大类(图7-30)。 图7-30 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1)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数量较多,可分大、中、小三型。胞体形似锥形,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主树突,伸向皮质表面,沿途发出许多小分支,胞体还向四周发出一些水平走向的树突。轴突自胞体底 ...
佚名 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每一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质,皮质下为白质(髓质)。小脑皮质从外到内明显地分3层(图7-33)。皮质内的神经元有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或称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Golgi cell)5种(图7-34)。 图7-33 小脑切面图7-34 小脑皮质结构图解1.分子层 ...
佚名 脑脊膜是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有三层,由外向内是硬膜(dura mater)、蛛网膜(arachnoid )和软膜(pia mater)。硬膜是较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内表面有一层间皮细胞覆盖。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狭窄的间隙,称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内含少量液体。蛛网膜是由薄层纤细的结缔组织构成,它与软膜之间有较宽大的腔隙称蛛网膜下 ...
佚名 脉络丛(choroid plexus)见于第Ⅲ、Ⅳ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它是由富含血管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并突入脑室而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图7-39)。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线粒体很多。细胞侧面之间靠近游离面处有连接复合体。上皮下是基膜,基膜深部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含丰 ...
佚名 循环系统是连续而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个部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输送血液流动的泵,心脏搏出的血液经动脉到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管壁薄,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静脉起始端也参与物质交换,但主要是将物质交换后的血流到心脏。淋巴管系统是一个辅助的循环管道,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毛细淋巴管为淋巴管系统 ...
佚名 除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以外,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一般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图8-1)。血管壁内还有营养血管和神经分布。图8-1 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1)内膜内膜(tunica intima)是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是三层中最薄的一层。1.内皮为衬贴于血管腔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长轴多与血液流动方向一致,细胞核居中,核所在部位略隆起,细胞基底面附着于 ...
佚名 大动脉(large 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图8-4)。三层结构(低倍)图8-4 大动脉1.内膜 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 ...
佚名 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 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图8-6) 图8-6 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小淋巴管(四)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 ,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 ...
佚名 毛细血管(capillary)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图8-8)。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肌、肺、肾和许多腺体,毛细血管网很密;代高血压较低的组织如骨、肌腱和韧带等,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图8-8 人胃粘膜血管铸型扫描电镜像示毛细血管网(一)毛细血管的结构毛细血管管径一般为6~8μm,血 ...
佚名 静脉由小至大逐级汇合,管径渐增粗,管壁也渐增厚。中静脉及小静脉常与相应的动脉伴行。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故容血量较大。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而柔软,弹性也小,故切片标本中的静脉管壁常呈塌陷状,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静脉也根据管径的大小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但静脉管壁结构的变异比动脉大,甚至一条静脉的各段也常有较大的差别。静脉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