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房室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的薄膜。瓣膜表面衬贴一层内皮,中心为致密结缔组织,与纤维环相连。(位于左、右房室口、主动脉口及肺动脉口周围的四个纤维环和两个纤维三角及漏斗腱组成心脏的支架组织,是心肌纤维和心瓣膜附着所在。纤维环和纤维三角由富含硫酸软骨素的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漏斗腱是室中隔膜部的延续。)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使血液在心血管内沿一定方向流动,此外,心瓣膜及时开 ...
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血流量的大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心血管系统为一密闭的管道系统,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各段血管的总截面的血流量相等,均等于心输出量。但在并联血管的各分路,即各器官的血流量是不同的。 器官血流量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器官的血流量。进出各器官的血管呈并联关系,这些并联血管的总截面的 ...
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见淋巴循环)。血液循环指机体在生活状态,通过心脏有节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沿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不停流动。人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两个途径,二者同时进行,并通过心脏连结在一起,共同组成一完整的血液循环径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不断进行;某些生物调节物质(如激素)的发挥作用、机体内环境理 ...
活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称为兴奋;另一种是由显著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由活动强变为活动弱,称为抑制(inhibition)。兴奋和抑制是生理学上一对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活组织具有兴奋性(excitability)的表现。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则是兴奋的前提。 ...
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位于胸腔前纵隔。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 胸腺的结构 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把胸腺分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小叶周边为皮质,深部为 ...
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有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及协助发音等功能。人一生有两副牙:乳牙(milk teeth)在出生后约半岁左右开始萌出,两岁半左右出齐,共20个。7~12岁,乳牙先后脱落;恒牙(permanent teeth) 28~32个,自6岁起,渐次与乳牙更换,至12岁前后除第三磨牙(智齿)外,全部萌出,第三磨牙一般在20岁以后萌出,也有人终生不出。牙的构造可分三部分,暴露于口腔的部分为牙冠 ...
根据红细胞膜上所载血型抗原的差别,将人的血液区分为若干类型。血液红细胞的细胞膜上载有由种系基因控制的,在遗传上已经确定的多态性抗原分子,称为血型抗原或凝集原。这些抗原在相同种族的个体中是不同的,又称同种抗原。由于输血或妊娠,这些抗原有可能进入另一个体,并可能引起同种抗体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血型,并分别归类成若干(15个)血型系统。每一血型系统含1至数种抗原。多数抗原仅作为遗传成分而无临床意 ...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用以咬切食物的切牙(incisor);用以撕裂食物的尖牙 (canine teeth)和用以研磨食物的前磨牙(premolar)与磨牙(molar)。牙排列成上下两列,各型牙数目和排列情况常用牙式表示。 ...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 ...
一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较扁窄。前壁不完整,上部与鼻腔相通,位鼻腔后方,为咽腔鼻部(鼻咽部);中部与口腔相通,位口腔后方,为咽腔口部(口咽部);下部与喉腔相通,位于喉的后方,称咽腔喉部。鼻咽部侧壁上有一咽鼓管开口,空气经此口进入中耳鼓室,以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鼻咽部后上壁粘膜内有一团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咽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粘膜血管丰富,呈淡红色,与鼻腔、咽鼓管、 ...
胰腺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1922年由英国的班廷(Banting)和贝斯特(Best)所发现,为一种能降低血糖的物质。1926年获得结晶的胰岛素。1954年阐明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到60年代中期,已进行人工合成。我国于1965年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随后,查明了胰岛素的三级空间结构。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A、B两条肽链,A链含21个氨基酸,B链含30个氨基酸, ...
哺乳类动物发育到性成熟以至到老年,其卵巢和附属生殖器在结构和机能上表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总称为生殖周期(reproductive cycle)。灵长类动物和人的生殖周期中,最突出的现象为每月(28天左右)由于子宫内膜崩溃,从阴道排血一次,历时约4日,这种定期从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称月经(menstruation),将此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可按子宫内膜的周期 ...
前庭迷路受刺激反射性地改变眼外直肌的活动而造成的眼球的反复颤动。包括一个向一侧快速移动的成分和一个向另一侧缓慢回转的成分。前庭迷路病变,有时也会引起眼球震颤。可用检查眼球震颤来判断前庭迷路的功能。眼球震颤的方向,通常以快动相为准。当头部前倾30°,绕身体垂直轴全身迅速旋转时,旋转开始阶段,快动相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旋转持续进行,眼球震颤消失。如旋转突然停止,则眼球震颤又出现,但其方向与旋转开始 ...
羊膜腔中的液体。作用是保护胎儿免受损伤、缓冲外来压力使胚胎免受震荡、防止羊膜和胚体的粘连并提供胚胎自由生长活动的条件,维持胚胎发育所需的液态环境。分娩时,有助于扩张宫颈、清洗及润滑产道,以便于胎儿产出。羊水的容量、来源及其组成随人妊娠期的不同而有变化。妊娠早期羊水清澈,98%为水分,含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酶、脂肪和激素等。这些物质主要为羊膜细胞所分泌。妊娠后期的羊水略有混浊,这是因为加入了 ...
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就是生育自己的与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直系血亲可分为父系、母系和子系、女系几个方面。例如生育自己的父系长辈(包括父亲、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和母系长辈(包括母亲、外祖父母、曾外祖父母等)。自己生育的幼辈有子、女两系。子系包括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曾孙女等,女系包括女儿、外孙子、外孙女、曾外孙子、曾外孙女等。 ...
眼是视觉器官。外界物体的光线射入眼中,聚焦后在视网膜上成像,光能在视网膜内转变成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视区,产生视觉。人眼近似球形,称眼球,前后极距离约24毫米,后面有视神经连于脑。眼球由眼球壁及内部的折光物质所构成。 眼球壁 由外膜、中膜及内膜组成。 外膜 也称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强韧而厚,具有保护作用。其前1/6为曲度较大而透明的角膜(cornea),对光线的聚焦起主要 ...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呈细丝状,互相交织成网,网罗大量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块。血凝后30分钟~1小时,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变硬,挤出清澈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参与血凝的凝血因子,但又增添了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少量物质。 ...
胰腺内分泌部分。为分散在胰外分泌腺之间的不规则的细胞索团。在胰腺尾部较多。大小不等,有的有数十个细胞,在的可达数百个细胞。细胞排列成团索状。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贴,分泌激素可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内。人和哺乳动物胰岛中有四种细胞,可用特殊染色方法或用电镜观察辨认。α(A)细胞:占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于胰岛的外周部。电镜下,胞质内可见很多圆形粗大颗粒。颗粒外 ...
脊椎动物胚胎咽侧壁的5对囊体。水栖脊椎动物,这5对囊体向外突,在它相应的外胚层部位向内陷,两者相遇并打通,形成由咽部与外界相通的鳃裂。陆栖脊椎动物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5对咽囊,这些咽囊在发育中形成一系列衍生结构:第一对咽囊的远端部膨大形成中耳鼓室,其近端部仍保留着和咽的联系,成为耳咽管;第二对咽囊在哺乳类形成腭扁桃体,在其他陆栖脊椎动物多趋于退化;第三、四对咽囊的上皮形成甲状旁腺(背侧) ...
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输送血液、分配血量和进行物质交换。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是运输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静脉是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分别起于左、右心室,反复分支为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离开心脏愈运,分支愈多,管径愈细,但各级分支的横截面积的总和(管腔总容积)逐渐增大。毛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