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嵴分化而成。本章主要叙述脑、脊髓、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同时还叙述与神经系统发生密切相关的垂体和松果体的发生。 相关新闻 ...
佚名 人胚第3周初,在脊索的诱导下,出现了由神经外胚层构成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长,神经板也逐渐长大并形成神经沟。在相当于枕部体节的平面上,神经沟首先愈合成管,愈合过程向头、尾两端进展,最后在头尾两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 anterior neuropore)和后神经孔(posterior neuropore)。胚胎第25天左右,前神经孔闭合,第27天左右,后神 ...
佚名 神经管的下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basal plate),背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alar plate)。神经管的顶壁和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roof plate)和底板(floor plate)。由于基板和 ...
佚名 脑起源于神经管的头段,其形态发生和组织分化过程尽管与脊髓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比脊髓更为复杂。1.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brain vesicle),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至第5周时,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telencephalon),以后演变为大脑两半球,而前脑泡的尾端则形成间脑。中 ...
佚名 1.神经节的发生 神经节起源于神经嵴。神经嵴细胞向两侧迁移,分列于神经管的背外侧并聚集成细胞团,分化为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这些神经节均属感觉神经节。神经嵴细胞首先化化为成神经细胞和卫星细胞,再由成神经细胞分化为感觉神经细胞。成神经细胞最先长出两个突起,成为双极神经元,由于细胞体各面的不均等生长,使两个突起的起始部逐渐靠拢,最后合二为一,于是双极神元变成假单极神经元 ...
佚名 1.垂体的发生 垂体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原基共同发育而成的。腺垂体来自拉特克囊(Rathke pouch),神经垂体来自神经垂体芽(neurohypophyseal bud)(图25-10)。 图25-10 垂体的发生胚胎发育至第3周,口凹顶的外胚层上皮向背侧下陷,形成一囊状突起,称拉特克囊。稍后,间脑的底部神经外胚层向腹侧突出,形成一漏斗状突起,称神经垂体芽。拉特 ...
佚名 1.神经管缺陷 这是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一类先天畸形,主要表现是脑和脊髓的异常,并常伴有颅骨和脊柱的异常。正常情况下,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应完全闭合。如果失去了脊索的诱导作用或受到环境致畸因子的影响,神经沟就不能正常地闭合为神经管。如果头侧的神经沟末闭,就会形成无脑畸形(anencephaly);如果尾侧的神经沟未闭,就会形成脊髓裂(myeloschisis) ...
佚名 胚胎第4周,前脑两侧突出左、右两个视泡(optic vesicle)。视泡远端膨大,贴近体表外胚层,并凹陷形成双层杯状结构,称视杯(optic cup)。视泡近端变细,称视柄(optic stalk),与前脑分化成的间脑相连。与此同时,体表外胚层在视泡的诱导下增厚,形成晶状体板(lens placode)。随后晶状体板凹陷入视杯内,渐与体表外胚层脱离,发育成晶状体 ...
佚名 胚胎第7周时,眼球前方与角膜上皮毗的体表外胚层形成上、下两个皱褶,分别为上、下眼睑。反折到眼睑内面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复层柱状的结膜上皮,与角膜上皮相延续。眼睑外面的体表外胚层则分化为表皮。皱褶内的间充质则分化为眼睑的其它结构。第10周时,上、下眼睑的边缘互相融合(图26-2),至第7或第8个月时才重新张开。泪腺由体表外胚层上皮下陷形成。泪腺的发育较晚,出生后6周才 ...
佚名 1.虹膜缺损 若脉络膜裂在虹膜处未完全闭合,造成虹膜下方缺损,致使圆形的瞳孔呈钥匙孔样 称虹膜缺损(coloboma of iridis)(图26-4)。此种畸形严重者可延伸到睫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并常伴有眼的其它异常。图26-4 虹膜缺损与瞳孔膜存留2.瞳孔膜存留 若覆盖在晶状体前面的瞳孔膜在出生前吸收不完全,致使在晶状体前方保留着残存的结缔组织网,称瞳孔膜存 ...
佚名 胚胎第4周时,菱脑两则的体表外胚层在萎脑的诱导下增厚,继之向下方间充质内陷,最后与体表外胚层分离,形成一个囊状的听泡(otic vesicle)(图26-5)。听泡初为梨形,以后向背腹方向延伸增大,分为背侧的前庭囊和腹侧的耳蜗囊并在背端内侧长出一小囊管为内淋巴管。前庭囊形成三个半规管和椭圆管的上皮;耳蜗囊形成球囊和耳蜗管的上皮。这样听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便演变为内耳 ...
佚名 胚胎第9周时,第1咽囊向背外侧扩伸,远侧盲端膨大成鼓室,近端细窄形成鼓管。鼓室内胚层与第1鳃沟底的外胚层相贴,分别形成鼓膜内、外上皮,两者之间的间充质形成鼓膜的结缔组织(图26-5)。鼓室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三块听小骨,听小骨渐突入鼓室内(图26-5)。 ...
佚名 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形成。胚胎第2个月末,第1鳃沟向内深陷,形成漏斗状管道,以后演变成外耳道外侧段。管道的底部外胚层细胞增生成一上皮细胞板,称外耳道栓(meatal plug )。胚胎第7个月时,外耳道栓内部细胞退化吸收,形成管腔,成为外耳道的内侧段(图26-5)。胚胎第6周时,第1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6个结节状隆起,称耳丘(auricular hilloc ...
佚名 最常见的畸形是先天性耳聋(congenital deafness)和耳廓畸形。内、中、外耳的发育异常均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如外耳道闭锁(外耳道栓细胞未吸收);中耳鼓室闭锁或听小骨发生异常,造成听骨链僵直;内耳骨迷路、膜迷路发育异常等。先天性耳聋大多是遗传因素引起,但有些是由于致畸因素的干拢,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导致螺旋器损伤;妊娠后期强噪音对胎儿听力的损伤。 ...
佚名 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是由于胚胎发育紊乱而出现的形态结构异常。研究先天畸形的科学称畸形学(teratology),是胚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感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先天畸形便 ...
佚名 Kennedy(1967)综合分析了世界各国近2000万新生儿的畸形发生壮况,结果显示:根据医院出生记录统计的畸形儿发生率为1.26%,根据儿科医生查体结果统计出的畸形儿发生率为4.5%,其中美国的畸形儿发生率最高,为8.76%;德国最低,为2.2%。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6个国家25个妇幼保健中心的421781例产妇进行了规范化统计,结果显示:416695例 ...
佚名 1958年至1982年Willis、Grag和Moore根据先天畸形的胚胎发生过程先后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畸形分类方法。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先天畸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整胚发育畸形:多由严重遗传缺陷引起,大都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胎并早期死亡吸收或自然流产。胚胎局部发育畸形:由胚胎局部发育紊乱引起,涉及范围并非一个器官,而是多个器官。例如头面发育不全(ethmocephalus ...
佚名 先天畸形的发生原因不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两者的相互作用。Wilson(1972)综合分析了5次国际出生缺陷讨论会的资料,发现遗传因素引起的出生缺陷占25%,环境因素占10%,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原因不明者占65%。(一)遗传因素与先天畸形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畸形包括亲代畸形的血缘传和配子或胚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和染色 ...
佚名 发育中的胚胎受到致畸作用后,是否发生畸形和发生什么样的畸形,不仅决定于致畸因子的性质和胚胎的遗传特性,而且决定于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时所处的发育阶段。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作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受到致畸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susceptible period)。胚前期是指受精后的前两周,此 ...
佚名 1.先天畸形的预防 正如前述,遗传因素是引起先天畸形的重要因素。尽管并非所有遗传因素引起的畸形都能遗传给后代,但可遗传性畸形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采用遗传学方法预防遗传性畸形是畸形预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兴起为传性畸形的根治展示了美好前景,但目前防止遗传性畸形的主要措施是预防,遗传咨询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措施。做好孕期保健是防止环境致畸的根本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