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但其发育时所需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贮存的卵黄,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或只在胚胎发育的后期才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有很少营养的联系。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孵化为新的个体,称为卵生。这种卵或在排出体外以前就已受精,或在排出体外后才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依靠卵中的卵黄、卵白等为营养,故卵生动物的卵一般较大,如鸵鸟的卵最大,所含的营养物质也较多。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血吸虫、蚯蚓、虾、蟹、昆虫和绝大多数的鱼类、两栖类、大部爬行类、鸟类都属卵生动物。低等的哺乳动物,如单孔类的鸭嘴兽也是卵生动物。
雄性动物交配用的外生殖器。无脊椎动物昆虫腹部第9节的附肢变成交配器;脊椎动物板鳃鱼类,以鳍脚为交配器;高等脊椎动物的交配器通称阴茎,末端有生殖孔,在爬行类龟、鳖等的泄殖腔内已开始出现,大多数哺乳类的阴茎最发达。 ...
昆虫纲中的某些雌性昆虫,它们的腹部后端几节的附肢变成能够活动的外生殖器官,特称为产卵器。如蝗虫有2对产卵器,它们是由腹部第8和第9节附肢变成的,在产卵时用它来钻土,使卵块埋入土中。又如叶蜂等的产卵器呈刀锯状或刺刀状,可用它来割破树皮并将卵产在树皮内。 ...
雌性生殖细胞(卵)成熟后不排出体外,而雄性生殖细胞(精子)通过交配被输入雌体,在雌体内与卵融合的过程。如昆虫、鸟类和哺乳类均属于体内受精动物。在一些低等的雌雄同体的动物,如蚯蚓等,同一个体内可以产生两种生殖细胞,但不能自体受精,必须和异体交配互换精子才能受精,这类动物也属于体内受精。
成熟的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由亲体排出体外,一般在水中相遇而融合。如一部分无脊椎动物和大多数鱼类、两栖类等均属于体外受精动物。
一些低等动物的体壁侧面,雌、雄生殖管道的开口处(生殖孔)有1个总腔,称为生殖腔。如猪带绦虫的雄性生殖系统,每个精巢有1条输出管,100~200个精巢的输出管汇合成1条输精管,其末端的阴茎即通至生殖腔,可由生殖腔的生殖孔通至体外。雌性生殖器官则以阴道通至生殖腔。 ...
一些低等动物的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的开口,称为生殖孔。有接受或输出生殖细胞的功能。某些雄性高等动物的尿液,也是经生殖孔排出,故又将这类动物的生殖孔,称为泄殖孔。
在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中,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又称孤雌生殖。有的动物单性生殖所产的后代全为雄性的,如雄蜂;有的则全为雌性的,如夏季的蚜虫。有些动植物常行单性生殖,称为“天然单性生殖”,如水蚤、蜜蜂、蚜虫、蒲公英、早熟禾等。用实验方法可促使未受精卵单独发育的,称为“人工单性生殖”,如海胆、家蚕、鱼、蛙等。
一般指2个或2个以上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彼此因有一定的联系而发生的种种行为。又称社会行为。社群不同于群体(聚群),它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的集合。社群成员间有明显的分工和合作的相互关系。同群个体间具有一定的交往形式和复杂的通讯联系,使各个成员的行为互相协调配合,完成一定的共同活动。蜜蜂和白蚁为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此外,鸟类和哺乳类的社群中,其成员可依体力、健康、凶猛性的不同,排成一定的等级序位关系。优 ...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成体的泌尿器官,因位于体腔背壁的中部,故称为中肾。它在前肾之后,左右各一,由很多细曲的中肾小管组成。中肾小管的内端分叉,一支开口于体腔,或闭塞不通;另一支末端膨大(肾小囊),包围血管球(肾小球),组成肾小体。中肾的泌尿作用通过肾小体进行,尿液由血管球滤出后,经中肾小管,再由外端的中肾管排出。爬行类以上动物,仅胚胎期有中肾。
为少数中、小型的鱼形脊椎动物最原始的泌尿器官,又称原肾,位于体腔背壁的前部,左右各一。由少数细曲的前肾小管组成。前肾小管的内端各有肾管口开口于体腔,外端连接成一纵走的前肾管。肾管口周围有纤毛,能从体腔内收集废物,最后汇流入前肾管排出体外。仅少数最原始的圆口类动物,如七鳃鳗、盲鳗有前肾,其他的脊椎动物虽在胚胎期都有前肾,但无泌尿功能,鱼类和两栖类胚胎中的前肾有泌尿功能。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囊状结构,是由胚胎的消化道后端腹壁向外突出的膜囊,由于囊腔内可积存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其中的液体含有尿酸,相当于胚胎的尿液,故称尿囊。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形成“绒毛尿囊”;由于囊壁上分布有与呼吸有关的丰富血管,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尿囊具有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爬行类与鸟类的尿囊特别显著,哺乳类真兽亚纲动物的尿囊则参与构成胎盘的一部分 ...
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种。胎生脊椎动物除骆驼和羊驼外,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一般多已退化,而卵生脊椎动物的红细胞仍有细胞核。红细胞因具有血红蛋白,使血液呈鲜红色;血红蛋白易与氧、二氧化碳结合和分离,故有运输这两种气体的功能。白细胞都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有的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有防御的功能。血小板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为无核的小盘状体,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 ...
动脉血和静脉血相混的血。脊椎动物从肺鱼和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已由单循环(鳃循环)过渡到双循环(肺循环),心脏开始接受两种不同类型的血液(动脉血和静脉血),引起心脏的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心房正中开始发生纵隔,将心房分隔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部分,有的动物完全分隔,如无尾两栖类及部分有尾两栖类,有的动物为不完全分隔,如肺鱼和无肺的有尾两栖类;心室的结构变化不如心房显著,绝大多数的两栖类仍为单心室,仅有 ...
血液从心脏流出后,在体内总是在各级血管中,并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流动,最后又返回心脏。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在心脏、血管中循环流动,并借毛细血管在动脉和静脉之间连络。这样的循环方式,称为闭管式循环。如无脊椎动物环毛蚓,在第7、9、12、13节内有4对能搏动的心脏(粗大的环血管),主要大的血管有背血管、腹血管、神经下血管和联系各血管的细环血管,血液在其中反复循环。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属闭管式血液循环,但鱼纲 ...
凡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它们的血液循环方式,都是双循环。即血液完成1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如两栖类以上的各纲动物,血液先从心脏的心室输出,进入肺内完成气体交换(吸氧排出二氧化碳),充氧血(动脉血)又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再流入心室(肺循环)。然后由心室压出,运至全身各部,最后各部的缺氧血(静脉血)又回流入心脏的右心房(体循环)。这样,血流的全过程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2条途径,故称为双循环。 ...
血液不是完全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循环。由于动脉和静脉之间无直接联系,血液也不完全封闭在血管中。血液由心脏经血管流入假体腔或体腔中,浸润着全身各组织器官,并进行物质交换,有的可被静脉引去(如螺、蚌等软体动物),有的则由心门流回心室(如蝗虫等节肢动物)。这样的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脊椎动物口腔内所特有的腺体,统称为口腔腺。分泌的消化液有润湿口腔、稀释食物、分解淀粉的作用。两栖类仅有粘液腺,如舌腺及颌间腺。爬行类有舌腺、舌下腺、颚腺、唇腺等浆腺。哺乳类的口腔腺最为发达,有唇腺、颊腺、腮腺、颚腺、舌腺、舌下腺、舌后腺、颌下腺。通常将舌下腺、腮腺和颌下腺三者统称为唾液腺。
动物体通过一定的孔(胞肛、口孔、肛门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