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免疫学研究中,常选用以下的几种实验动物: (一)大鼠:大鼠对绵羊红细胞和牛r球蛋白的免疫反应有品系差异。大鼠有抗体IgE蠕虫感染常能诱发大量的IgE抗体,它们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常规的免疫法只能使大鼠产生少量的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百日咳杆菌免疫大鼠主要产生IgE如在此抗原中加入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大鼠则产生IgGa。 (二)小鼠:小鼠的免疫球蛋 ...
实验动物按遗传学可分为相同基因类型和不同基因类型两大类。相同基因类型又分为近交系、突变系和杂交F1代;不同基因类型又称远交群或封闭群。 一、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概念 1. 种 种(species)是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在实验动物学中,种是指有繁殖后代能力的同一种类的动物。而有生殖隔离的动物则是异种动物。 2. 品种 种以下还可有进一步小的分类,如品种(stock)。品种 ...
一、基本概念 杂种动物经过相当于20代全同胞兄妹单线连续繁殖,各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趋于纯合,品系内个体差异趋于零,近交系数大于98.6%即为近交系动物。这种动物在自然界里并不存在,是人工专门培育的实验动物。 以上定义对于小鼠是非常严格的 但是对于其它物种的动物有时需要加以区别。在某些情况下“近交系”的名称仅仅说明了该品系内的遗传差异性降低了。这种情况出现在:品系的近交代数在各繁殖线上少于 ...
一、基本概念 封闭群动物(closed colony)属不同基因型动物,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祖代来自近交系的远交群又称非近交系(noninbred strain)和随机交配品系(random-bred strain)。封闭群是一个长时期与外界隔离,雌雄个体之间能够随机交配的动物群。其遗传组成比较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群体结构。由于在远交种群中,个体之间具有遗传杂合性而差 ...
一、基本概念 突变系动物是带有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人们把具有突变基因的动物称为突变动物将这些突变动物按照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定向培育,使育成的动物符合实验要求,称其为“突变系”动物。 二、繁殖 (一)培育纯合子型的突变系:连续选择携带目的突变基因同时有繁殖能力的兄妹进行交配,使其子代基因纯合,经过20代即可育成。 1. 单一隐性 啮齿动物中大多数常见毛色的基因属于这种类 ...
一、饲料的分类 实验动物的饲料原料以植物为主,为了弥补蛋白质的不足,也采用少量的动物性饲料。对于饲料的分类习惯上按饲料的来源、理化性状、消化率等因素,将饲料分为植物性、动物性、矿物质饲料和其它添加剂饲料。为了能够反映出饲料的营养特性,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依据国际饲料命名及分类原则按饲料营养特性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饲料 ...
一、消化液的采集 (一) 唾液 1. 直接抽取法 在急性实验中, 可用吸管直接插入动物口腔或唾液腺导管抽吸唾液,此法非常简单,但从口腔抽吸唾液会有杂质混入。 2. 制造腮腺瘘法 在慢性实验中收集狗的唾液,要用外科手术方法将腮腺导管开口移向体外,即以腮腺导管为中心,切成一直径约2~3cm的圆形粘膜片,将此粘膜片,与周围组织分开,穿过皮肤切口引到颊外将带有导管开口的粘膜片与周围的 ...
人们把生物从外界摄取维持自身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称为营养(nutrition)。把动物自发地从外界寻求到的营养物质称为食物(food)。而人类饲喂给的营养物质称为饲料(feedstuff)对食物或饲料中所包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则统称为营养素(nutrients)。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均由化学元素所组成,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至少有26种为动物所必需,这些元素绝大部分以化合物 ...
一、遗传与变异 生存与繁殖是生物体的两个基本特征,生物体在自然界中生存,不仅需要维持生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而且需要繁殖,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以保证物种世代延续。这种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亲代的一致性,称为遗传。遗传现象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在实践中,若仔细地检查子代的各方面特性,就可以发现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与亲代不一样,子代的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最常见的如子代的身长 ...
一、实验动物的除毛 在动物实验中,被毛有时会影响实验操作与观察,因此必须除去。除去被毛的方法有剪毛、拔毛、剃毛和脱毛等。 (一)剪毛法:剪毛法是将动物固定后,先用蘸有水的纱布把被毛浸湿,再用剪毛剪刀紧贴皮肤剪去被毛。不可用手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肤。剪下的毛应集中放在一容器内,防止到处飞扬。给狗、羊等动物采血或新生乳牛放血制备血清常用此法。 (二)拔毛法:拔毛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拔去被 ...
GB 14923-2001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前 言 本标准由1994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 14923-1994《实验动物 哺乳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修订而成。修订中,主要是依据《国际小鼠遗传标准命名委会》1996年发布的《近交系小鼠命名规则》,对原标准中《遗传分类 ...
实验2 坐骨神经-缝匠肌标本的制备 【目的要求】 学习坐骨神经-缝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动物与器材】 同实验1 【方法与步骤】 1.识别解剖部位缝匠肌位于股部腹内侧面,起于耻骨联合,止于胫骨,为一肌纤维平行排列的长条肌肉(图2-4)。缝匠肌受坐骨神经的分支支配。此分支起于梨状肌的尾骨侧下面,沿途又向半膜肌、半腱肌等发出分支。 ...
实验4 骨骼肌单收缩的分析 【目的要求】 1.学习使用弹簧快鼓及音叉记录时间的方法。 2.分析单收缩过程的三个时期。 【基本原理】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称为单收缩。因其收缩过程很短,必须用转动速度极快的弹簧快鼓或记录仪才能记录下来。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 【动物与器材】 ...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动物与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解剖针)、蜡盘、蛙板、玻璃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方法与步骤】 ...
实验3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目的要求】 1.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基本原理】 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当刺激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当刺激强度过小时,不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强时,可引起少数肌 ...
实验5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目的要求】 1.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2.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 【基本原理】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 ...
实验7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 【目的要求】 1.学习电生理仪的使用方法。 2.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神经的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指标。 如将两个引导电极分别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动作电位先后通过两个引 ...
实验9 坐骨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要求】 1.学习测定神经不应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电生理仪的使用方法。 【基本原理】 神经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后才恢复正常。一般把这些变化分为四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观察或测定神经的不应期。 通过调节刺激器输出的连续双脉冲的时间间隔,可测定坐骨神经的不应期。当双脉冲 ...
实验6 时值与强度-时间曲线的测定 【目的要求】 了解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时值的概念,进一步了解引起组织兴奋时刺激强度与刺激作用时间的依赖关系。 【基本原理】 要使组织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不仅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而且需要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与刺激作用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强度-时间曲线表示。刺激电流作用时间足够长时的刺激强度阈值,称为基强度。 ...
实验8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 【目的要求】 用电生理学方法测定蟾蜍或蛙坐骨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进一步学习电生理仪的使用方法。 【基本原理】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v)是指动作电位在单位时间(t)内传导的距离(s),可根据神经干上动作电位从一点传导到另一点所需要的 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导具有一定的速度,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各不相同,神经纤维愈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