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三节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一、基本原理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是以酶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标记物,在既不改变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特异性也不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下,与相应的酶底物作用,形成一种不溶性的反应产物。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求反应的终末产物是不溶性的有色物质,具有可观察性。在电镜下观察时,则要求底物的终末产物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由于辣根过氧 ...
网络 第二节 免疫铁蛋白技术 一、基本原理 铁蛋白是一种含铁约占23%的蛋白质,分子量460kD直径10~12μm。抗体与铁蛋白通过低分子量的双功能试剂结合为一种双分子复合物。此复合物既保留抗体的免疫活性,同时因为铁蛋白含有致密的铁离子核心,铁胶粒直径核心为55~60nm含2000~3000个铁原子,分布于四个区域,形成四个圆形致密区,具有很 ...
网络 第七章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概述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光学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ferritin)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 ...
网络 第三节 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其常见种类见表6-1。常用的为植物 表6―1 常见的凝集素一览表 凝 集 素 缩 定 特异性结合 花生( Peanut aggluti ...
网络 第四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继续改进和完善中,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出现。除目前国内已开始应用的免疫金技术和免疫金银技术外,80年代,新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还有半抗原交联抗体法和令人瞩目的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金银技术和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将分别以专章 叙述,本节 仅就半抗原交联抗体法作一简要介绍。 【半 ...
网络 第二节 葡萄球菌蛋白A(SPA) 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al Protein A SPA)是一种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分离的蛋白质。早在1940年,Vevwey发现在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含有一种物质,在双向扩散试验中能与正常人血清形成沉淀。Jensen(1959)也发现类似现象,并将其命名为A抗原。直到1963年Lofkvist ...
网络 第一节 抗生物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一、基本原理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给动物饲以大量的鸡蛋白,会引起明显的“维生素H缺乏症”,也称为“蛋白质伤害”。经研究发现,在鸡蛋白中含有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68000,属于糖蛋白,当时命名为卵白素(Avidin),卵白素具有4个同维生素H(Riotin又名生物素)亲合力极高的结合点。给动 ...
网络 第六章 亲合组织化学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某些进展 70年代以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得以改进,涌现了一批新的技术方法,其特点为一些具有双价或多价结合力的物质如如植物凝集素(Lectin)、生物素(Biotin)和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等被应用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从 ...
网络 第八节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 胶体铁(Ferric Colloid)是一种阳离子胶体,可通过普鲁士蓝反应呈色,其颗粒有一定的大小及电子密度,最初被用于光镜及电镜下定位组织中的阴离子部位(Hale1946Senoetal 1983Murakami, et al 1986)。1989年日本学者Seno等在抗体分子上标记了胶体铁,将胶体铁引入免疫细胞化 ...
网络 第七节 光镜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方法 一、免疫金染色 (一)免疫金法(IGS) 1987年,Geoghegan等首次应用免疫金探针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建立了用于光镜水平的免疫金法(Immunogold staining IGS)。IGS的特点是染色程序简便,不要显色,就能检测细胞表面的抗原,又能检测细胞内抗原。染色时免疫金法一 ...
网络 第六节 免疫胶体金银细胞化学染色的固定剂选择 免疫胶体金银染色和其它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一样,要想得到好的染色效果,关键取决于标本处理是否合适,只有使抗原性及组织结构保存的好,才能使以后的染色成功成为可能,其次要用高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一抗,选择合适的稀释度。由于免疫组化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学科,所要检出的抗原种类繁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有 ...
网络 第五节 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原理,一般认为是由于pH值等于或稍偏碱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呈电中性,此时蛋白质分子与胶体金颗粒相互间的静电作用较小,但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张力却最大,处于一种微弱的水化状态,较易吸附于金颗粒的表面,由于蛋白质分子牢固地结合在金颗粒的表面,形成一个蛋白层,阻止了胶体金颗粒的相互接触,而使胶体金处于稳定状 ...
网络 第四节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胶体金制备完毕后须经电镜下质量鉴定才能应用。 一、胶体金颗粒直径测定 用预先处理好的覆有Formvar膜的镍网浸入胶体金溶液内,取现放在空气中干燥或37℃烤箱烤干。然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主要观察金颗粒的大小,符合不符合所需要的颗粒直径,金颗粒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椭圆形及多角形金颗粒存在。理想的金颗粒是大 ...
网络 第三节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还原法,基本的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目前常用的还原剂有:白磷、乙醇、过氧化氢、硼氢化钠、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下面分别介绍制备不同大小颗粒的胶体金溶液。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
网络 第六节 胃肠道溶菌酶 一、溶菌酶在胃肠道的分布 消化道含有大量酶类,这些酶多由胃肠道粘膜中的相应细胞产生和分泌。用免疫细胞化学研究酶的分布及含量改变对某些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有较大价值。近年来,对溶菌酶的研究较多。以往的研究认为溶菌酶是粒性白细胞所分泌。现在发现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清中含有溶菌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胃肠道某些腺体 ...
网络 第七节 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的免疫细胞化学 胃肠道(包括胆囊及肝外胆道)的植物性神经分布有二个来源:①外源性神经(extrinsic nerve),指神经来自胃肠道以外的其它部位。②内源性神经(intrinsic nerve),指神经来自胃肠及胆道壁内的神经丛。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消化道内源性神经进行研究,必须先了解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的结构。 ...
网络 第五节 癌胚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 一、癌胚抗原的特点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分子量约20万的糖蛋白,具有二级以上结构。不同肿瘤中提取的CEA虽然抗原性相似,但所含唾液酸及其它糖组分的含量不一定相同,故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能与非特异性反应抗原NCA、NCA-2和正常胎儿粪抗原等发生交叉反应。NC ...
网络 第四节 胃肠道粘膜T淋巴细胞 一、T淋巴细胞分布及其特点 胃肠道T淋巴细胞分布在上皮层、固有层、粘膜集合和散在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内。随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广泛应用和各类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成功,为进一步研究不同部位T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功能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上皮内T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 ...
网络 第三节 消化道分泌生IgA 胃肠道产生的分泌性IgA(SIgA)在其粘膜表面形成重要的免疫保护层能防止抗原性物质进入粘膜,对局部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研究局部粘膜免疫反应的重要课题。 一、S IgA合成及其功能 人体内主要含有两种形式IgA。一种为s IgA单体,主要存在血清中,多来自脾脏、骨髓和肠系膜淋巴 ...
网络 第二节 胃肠道粘膜抗体产生细胞 一、抗体产生细胞的特点 抗体产生细胞(Antibody � producing cell)即光镜下所见浆细胞。有的呈圆形,核居中(称之为淋巴样浆细胞、幼浆细胞或过渡型浆细胞),也有的呈椭圆形,核偏于一边(称为典型浆细胞)。它们都具有丰富胞浆(HE染色呈红色),能产生和分泌各种抗体。一个成熟浆细胞只能分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