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预防 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一)加强防癌健康教育 特别对高危人群更应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如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提出12条防癌要求并认为如果注意这些要求,有可能控制或消除许多致癌因素,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这些要求是:(1)注意饮食营养的平衡,不偏食;(2)不反复吃完全相同的饮食,也不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3)饮食适度,不过饱;(4)不吸烟;(5)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 ...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行为及生活方式 (一)吸烟 肺癌发病率与吸烟有关,吸烟者为85.2/10万,而不吸烟者仅为14.7/10万。据Hammond等44个月的调查发现,每天吸烟半包到1包,1包到2包及2包以上者鳞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的分别增高8.4、18和21倍。吸烟又接触石棉、镍、铬、镉等由于协同作用以致肺癌发病率更高。 据150多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均证实吸卷烟可致肺癌。从1939~1963年间30多次病例对照,7次大规模 ...
恶性肿瘤防制 提要 恶性肿瘤发病概况;恶性肿瘤的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特点;恶性肿瘤的主要危害因素;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和监测;我国癌症防治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指标。 案例 氯乙烯(vinyl chloride,CH-CHC1)是塑料工业中聚氯乙烯的单体,占塑料总产量的1/5。聚氯乙烯刚问世时,被认为是相对无毒的。人们只注意到氯乙烯易燃,易爆和高浓度下能引起急性麻醉作用,故订出卫生标准为500PPm。当时曾做大鼠吸入致癌实验,得阴性结 ...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国外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经验证明: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长期性策略首先应着眼于防止群体的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开展第一级预防,即针对主要病因着手预防,主要包括:(1)群体策略,除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外,也要重视改变人群中的不良行为因素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因素等,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信自身的保健能力,以控制群体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这是一治本之法;(2)高危人群策略,主要对有 ...
第二节 脑卒中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广义的脑卒中是一个临床的综合病症,包含一组突然或急骤发病并持续24小时以上或导致死亡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主要分成五个类型:(1)脑梗塞(血栓形成性);(2)脑栓塞;(3)脑出血;(4)蛛网膜下腔出血;(5)未定型卒中。 一、脑卒中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差悬殊,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7个国家和地区在1971~1974年的调查资料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波动在15~287/10万之间 ...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 提要 国内外主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分布及发病趋势;冠心病的分布及主要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分布及主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案例 在某大型企业内,近年来职工生活水平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率均较一般人群要低,但最近多次发生中、老年人猝死,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些可能?应采取什么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和各型心脏病而言,是当今人类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传染病得 ...
第二节 传染病防制与监测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必须讲究对策(策略)和具体的防疫措施(战术)。防疫对策是根据各种传染病具体情况制订并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一般来说,对所有传染病均应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综合措施,以达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在采取综合措施时,应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及不同时间、地区的具体条件,分清主次,突出主导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时就采取的 ...
常见疾病防制 40多年来,由于我国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以消灭的控制。但随着工业发展,交通发达,人群流动,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在疾病谱中影响大的传染性疾病仍不能忽视。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与多因素有关的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并影响着死因谱,认识它们的危险因素,预防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 第六章 传 ...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进行认真调查,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一、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并将情况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通知有关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尽早及时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老人、儿童和重症患者。对已摄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严密观察。 二、现场调查 (一)中毒情况调查 当地卫生防疫站和有关部门接到报 ...
化学性食物中毒 常见引起中毒的化学毒物有农药、砷化物、多氯联苯,亚硝酸盐等。 发生中毒的原因主要有:①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污染食品;②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转移到作为食品的动植物体内;③某些污染物通过溶解、机械转移、附着而污染食品;④加工烹调不合理,如烟熏火烤造成苯并(a)芘的污染;⑤有些污染物在食品加工或贮存过程中,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亚硝胺;⑥误食用农药拌过的粮种,把砷化物、亚硝酸盐误当 ...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河豚鲁(Spheroides vermicularis)又名�,有上百个品种,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剧毒素的鱼类。中毒多发生在日本、东南亚及我国沿海、长江下游一带。 (一)毒性 有毒物质为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对热稳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盐腌或日晒不能破坏。鱼体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节有差异,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鱼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而使本来无毒的肌肉也含毒。产 ...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感染型食物中毒 细菌污染食品并在该食品上大量繁殖,达到中毒数量,这时大量活菌随食物进入人体,侵犯肠粘膜,引起胃肠炎症状,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体 沙门菌属有2000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00多个血清型。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菌(Salmon ...
第五章 食物中毒防制 提要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处理原则和预防措施。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防。 案例 某日下午4点起,某县中心医院附近居民数人先后因胃肠疾病症状来院就医,患者发病急骤,恶心、呕吐,腹泻呈水样便,无里急后重。体温38℃左右。到夜间10点前后,共诊治96例病人,医考虑可能是食物中毒。询问48小时内所吃食物,发现在上午7~10点都习了某饭店的猪血食用。当即报告县卫生防疫站。经调查县 ...
第三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一)生产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识别、评价职业有害因素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目的是①掌握生产环境中职业危害的性质、种类、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状况,为评价职业环境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提供依据。②为研究接触水平-反应关系提供基础资料。③鉴定预防措施的效果等。为此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监测目的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及卫生档案制度。如以粉尘为例,可根 ...
第二节 职业有关疾病 职业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和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trarma)三大类。可由轻微的健康影响到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职业有关疾病主要涉及职业人群,在人群疾病谱中虽属很小部分,但从年龄分布看,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大多是青、壮年,有的职业有害因素对个人健康造成损害 ...
第四章 职业有关疾病防制 提要 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常见的职业有关疾病。职业病定义、范围、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和预防。 案例 某工厂1976年7月开办一个车间,由177名家属工利用当地矿石资源,土法生产石英粉。至1981年3月止共生产石英粉1300吨。 该车间且干法作业,将大块石英石在车间外用水洗净后搬进高2.5m、长10m、宽4m的屋内,10~20人一起将石块用土法碎成小块后过筛、分类、装入库。车间内无任何防护设备。1981年4名工人(工 ...
第七节 生产性粉尘和矽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长期吸入主要引起肺部病变。 一、分类 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以下三类 (一)无机性粉尘(inorganic dust) 根据来源不同,可分: 1.金属性粉尘 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2.非金属的矿物粉尘 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人工无机粉尘 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二)有机性粉尘(organic dust) 1.植物性粉尘 例如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 ...
第六节 农药中毒 农药(pesticide)的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用途广泛,其中以杀虫剂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我国目前杀虫剂用量居前四位的为有机磷、有机氯、杀虫脒及氨基甲酸酯类。 各种农药毒性相差悬殊。农药中毒是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以急性生活性中毒为多,主要 ...
第五节 汞中毒 汞有三种形态,即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我国汞的年产量约为700吨左右(1991)。 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如不注意防制,极易对人类环境造成污染。 一、理化特性 汞为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13.59,熔点为-38.9℃,沸点375℃,在常温下即能蒸发,随温度增高,蒸发量也增高。汞表面张力大,洒落在地面或桌面上,立即形成许多小汞珠,增加蒸发的表面积,也易沉积于衣服、毛发及面部等皮肤,形成持续二次汞污染源。 二、汞的来源及接触 ...
第四节 苯中毒 一、理化特性 苯(benzene)属芳香烃类化合物,有特殊芳香气味。常温下为油状液体,沸点80.1℃,蒸气比重为 2.8。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 二、接触机会 苯广泛用于工家业生产,主要有以下接触机会:煤焦油分馏或石油裂解生产苯及其同系物甲苯、二甲苯时;苯用作化工原料,如生产酚、硝基苯、香料、药物、合成纤维、塑料、染料等;苯用作溶剂及稀释剂,在制药、橡胶加工、有机合成及印刷等工业中用作溶剂;在喷漆制鞋行业中用作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