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L-阿拉伯糖作为组成(单)糖的中性多糖。亦称为阿拉伯树胶(araban)。作为多糖的名称,根据一般原则是在其组成(单)糖名词的词干上加上-an,阿拉伯多糖一词已广泛被使用。可从植物组织中伴随果胶用热水提取出来。可溶于70%的乙醇中,用稀酸水解。能从花生、苹果和甜菜中分离出来。通常聚合度低(40—50),具有分支结构。
雌激素的检定法。即先将试验物质注射于摘出 卵巢的成熟鼠或小白鼠,然后作阴道粘液涂片观察。本法是以阴道粘膜完全角化为指标,根据这个指标检查是否已引起发情。本法是由E.Allen和E.A.Doisy(1923)首创的。 ...
阿拉伯糖与半乳糖组成的中性多糖。在针叶树的木质部中大量含有此糖,特别在落叶松(Larix)中可达25% 。可用水从木粉中提取。L-阿拉伯糖与D-半乳糖的含量比一般为1∶5—6。为具有很多分支的结构,在β-1,3或β-1,6-键的半乳糖链中接有β-1,3-键的阿拉伯糖侧链。
腺苷一磷酸即adenosine monophosphate的缩写。
β-aminoethylisothiuronium bromide hydrobromide或S-(2-aminoethyl)isothiuro-nium bromide hydrobromide的略称。分子式为C3H11Br2N3S,分子量为281.04。1955年美国的多尔蒂和伯内特(D.G.Doherty和W.T.Burnett)提出了它对大白鼠具有辐射防护作用的报告,从而成为出名的显效 ...
C5H10O5。戊糖的一种。D-阿拉伯糖除含于一部分植物糖苷中外,几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而L-阿拉伯糖则以植物界为中心广泛分布着,在松或杉的心材中呈结合状态或游离状态存在。植物树胶多数也是以L-阿拉伯糖为主要成分的多糖。一般植物细胞作为细胞外间质成分而合成分泌的杂多糖常含有L-阿拉伯糖。与D-木糖是4-差向异构体的关系,在生物体内经由α-D-葡萄糖-1-磷酸→UDP-D-葡萄糖→UDP葡糖醛酸 ...
从Cephalosporium aphidicola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双萜。是真核细胞DNA合成的特异的可逆的抑制剂,对RNA合成及蛋白合成无抑制作用。在三种真核细胞DNA多聚酶α(复制酶)、β(修复酶)和γ(线粒体DNA复制酶)中,只抑制α。分子量为338,难溶于水,可溶于二甲亚砜和乙醇。
即3,6-二脱氧-D-半乳糖、3-脱氧-D-岩藻糖。是构成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含脂多糖(脂多糖)侧链上结合的一种糖。最初是从沙门氏杆菌中分离出来的。
机体受到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能引起机体或其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引起机体或其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其活动变化,称为反应。反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另一种是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以及机体当时所处的机能状态。周围环境经常发生改 ...
机体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对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的节律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有按年、按月、按周变化的低频节律,如育龄妇女的月经周期,又称为月周期。有按日变化的中频节律,如体温、血压、血细胞数、糖皮质激素、代谢水平等均呈昼夜节律变动,又称日周期。还有节律周期短于 1天的高频节律,如呼吸周期、心动周期等。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本身具有的内在节律;二是 ...
数值分类学电子计算机在分类学中的应用而建立起来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值分类学以表型特征为基础,利用有机体大量性状(包括形态学的、细胞学的和生物化学等的各种性状)、数据,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得出结果,从而作出有机体的定量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分类群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选取人参属52个形态性状、细胞学性状和化学性状,对中国人参属10个种和变种进行数值分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化学分类研究把人参 ...
细胞分类学是利用染色体资科探讨分类学问题的学科。从20世纪3O年代初期起,就开始了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比较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在一个种内的各个植株通常是稳定的,到目前为止,约40%的有花植物已经作过染色体数目统计,利用这些资料已修正了分类学的错误。如芍药属(Paeonia)以前放在毛茛科中,但该属染色体基数 X=5,个体较大,这和毛茛科多数属的基数很不相同,支持了许多分类学家结合其他特征 ...
实验分类学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的学科。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习性的影响。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决。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化,来验证过去所 ...
分子进化速率取决于蛋白质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时间内的替换率。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之一是,每一种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进化速度都是一样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计算公式:Kaa=(daa/Naa)/2T。daa为两种同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差异数,Naa为同源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数,T为2种生物的分歧进化时间。每个密码子每年的突变频率约为(0.3-9~undefined10-9 ...
1908年提出,数学家哈迪(G.H. Hardy)和医生温伯格(W. Weinberg)分别提出关于基因频率稳定性的见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每天昼夜长短比例不同,对植物的开花结实具有明显的影响,这叫做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每天需要有12小时以上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数在12小时以下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黑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中间性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只要生 ...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886年提出三界学说: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原生生物界包含单细胞的生物、一些简单多细胞动物和植物。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
物种即种(Species)。不同专业的生物学家对物种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分类学是依据表型特征识别和区分生物的基本单位。现代遗传学则把物种定义为: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生态学家则认为,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它们必定会发生竟争和相互排斥,其中必定有一个获得相对的胜利;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 ...
藻类学Phycology或algology,属于植物学学科中的一门,内容是关于藻类的研究。多数藻类是生存在潮湿的环境里的真核生物,能行光合作用有机体。它们是高等植物的分别在于,藻类缺乏真的根和叶。许多种的藻类是以单细胞的方式存在,且需用显微镜方能观察;也有许多藻类是多细胞性或聚集生活,这类的藻类可形成较大的体积,(海带)。在水生生态系,藻类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藻类学还包括原核生物形的藻类的研究,以 ...
许多细菌除了染色体外,还有大量很小的环状DNA分子,这就是质粒(plasmid)。质粒上常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例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或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等。有些质粒称为附加体(episome),这类质粒能够整合进细菌的染色体,也能从整合位置上切离下来成为游离于染色体外的DNA分子。 有些质粒能够整合进细菌的染色体,当细菌接合时将随同“雄性”细菌染色体而转移进入“雌性”细菌细胞,所以质粒也是细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