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为CDP甘油。与胞苷二磷酸核醇并列,作为磷壁酸(teichoic acid)的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分布在各种细菌中。是由甘油的1位的一级醇残基和CDP末端磷酸残基以酯键结合而成的,是通过CDP甘油焦磷酸化酶的作用以 CTP 甘油-1-磷酸CDP甘油 PPi这样的反应进行生物合成的。由此CDP甘油转移甘油磷酸而形成磷壁酸的多聚甘油磷酸骨架。 ...
CDP-OCH2CH2N (CH3)3 为动物和酵母菌等生物合成卵磷脂的中间产物。在磷酸胆碱转胞苷酰酶(EC2.7.7.15)催化下由磷酸胆碱与 CTP合成。在胆碱磷酸转移酶(cholinephoshotransferase,EC2.7.8.2)催化下,CDP胆碱与L-1,2-二甘油酯反应,产生卵磷脂。 ...
在细菌细胞表面认为有若干高分子层,而细菌细胞之所以能耐受强渗透压并能保持其独特的形状,就是因为有一种被称为细胞壁(cell wall)或者细胞囊(cell sacculus)的层包围着细胞。这个层是一个袋形的巨大分子结构体,称为胞壁质。胞壁质在几乎所有的细菌中虽有细微结构上的差异,但基本上都具有极为相似的结构。肽聚糖(peptide glycan)单位多数依靠连接其肽链部分的桥接结构排列起来, ...
3-O-α-羧乙基-D-葡萄糖胺。为D-葡萄糖胺与D-乳酸的3-O-醚。是构成细菌细胞壁的胞壁的肽聚糖的氨糖的一种。 ...
亦称实叶、芽孢叶。是与生殖有直接关系且能产生孢子的叶子的总称,为营养叶的对应词。根据形成它的生殖器是雌的还是雄的,在蕨类分为大孢子叶和小孢子叶,在种子植物则有心皮和雄蕊等区别。通常孢子叶的形态和机能已发生变态,与普通的叶很不相同,但在蕨类植物中,也有由富有叶绿体的营养叶一部分分化而成孢子囊,而孢子成熟散发后又恢复为营养叶的种类,这种叶特称为营养孢子叶。此外,在缺乏真叶的昆布类(Laminari ...
高等植物或菌类,形成营养孢子或真孢子的过程(参见孢子、分生子、游走子)。根据形成部位的不同,而分为内生孢子和外生孢子。蕨类和苔藓类,其造孢体的一部分形成孢子囊,由于其中的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而产生单倍体的孢子。菌类的子囊孢子、担孢子,分别在子囊和担子器中由二倍体的核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细菌的内生孢子与上述不同,是在增殖期终了时形成持久型细胞,其形成过程曾在芽孢杆菌属(Bacillus)被详细 ...
同型不亲和性的一种类型,亦称为整体不亲和性。有关花粉亲和性的性质,是受产生花粉的孢子体基因型的影响,在柱头上由于花粉的发芽受到抑制而产生了不亲和性。这是由于孢子体中已经产生的物质通过细胞质而影响配子(花粉)的结果。例如把产生花粉的亲本的不亲和性基因的基因型记为S1S2,把特有雌蕊的基因型记为S1S3,不论花粉的基因型是S1还是S2,在S1S3基因型的柱头上花粉的发芽总是受到抑制。这样,花粉所表 ...
1 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称为孢子体世代(sporophytic generation),这个世代的生物体称为孢子体。在孢子形成中,一般伴有减数分裂。与此相反,形成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的,则分别称为配子世代和配子体。孢子体(核相2n)和配子体(核相n),在生活史上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有完全相同的,也有显著不同的。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均属于后者。此外,F.Mocwus ...
1 孢子虫类的合子(受精卵),在卵囊内分裂,形成许多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再分裂后才形成孢子,这时,把孢子母细胞在卵囊中或卵囊外形成的膜,或连同内含物一起称为孢子囊。孢子母细胞往往不经分裂,仅在外层产生被膜直接形成孢子。 2 胞蚴见于吸虫纲的复殖类发育中,是继毛蚴之后,相当于单性虫(parthenitae)的第一代。胞蚴往往见于中间宿主腹足类被毛蚴侵入部位附近,胞蚴体呈囊状,无消化器 ...
内部生有孢子的囊状生殖器官。亦称芽孢囊。内部的孢子称孢囊孢子。不同种的植物,其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当成熟时即裂开而散出孢子,也有的是由于囊的破裂或溶化而散出孢子。在同种植物中形成的孢子囊生成同样的孢子时称为同形孢子囊,如产生大小两种孢子时则称为异形孢子囊,后者分别为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如水生蕨类和水韭。藓类的孢子囊特称为孢蒴。在种子植物中,胚珠相当于大孢子囊,花药相当于小孢子囊。苔类的也有一种孢子囊 ...
1 棘毛。 2 从子囊菌类的子囊壳或半知菌类的分生孢子器的开口处,被连续压出而形成卷须状或带状的孢子块。 ...
水生蕨类中所见的孢子囊集合体。在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区别的植物中,则分别称为大孢子果和小孢子果。槐叶萍属(Salvinia)和满江红属(Azolla)中,孢子果相当于一般蕨类中所见的一个孢子囊群;在萍属(Marsilea)中,由于它的形成方式和一般蕨类整个叶片的发生方式十分相似,所以与槐叶萍属和一般蕨类的孢子囊群不相同,可认为是一片叶子。 ...
生物体在其生活史中孢子形成时期进行减数分裂,而产生单倍体孢子的过程。这种单倍体的配子体形成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然后再形成二倍体的孢子体。在某些叶状植物和一般的高等植物中都可见到这种情况。
原生动物门形走亚门的一纲,都是寄生种类,宿主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被囊动物和脊椎动物等。无口,肛门和伸缩泡。通过体表摄取营养。亦无运动胞器,除滑走运动和幼期的变形运动外,不能移动。进行无性生植,如二分裂、多分裂等,即繁殖体分裂成许多裂殖体,所以又称裂殖生殖,也进行有性生殖。其分类位置还无定论,暂分焦虫类(Piroplasma)、晚生孢子虫类、无极囊孢子虫类、极囊孢子虫类、微孢子虫类5 ...
真菌和植物作为无性生殖的方式所形成的生殖细胞。它和配子不同,能单独形成新的个体(世代)。形成孢子并进行生殖的世代称作孢子体。各分类群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史,因此无性孢子的繁殖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同的类群每有其特殊的孢子形态、大小、形成部位和形成方式,而同一种类也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并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孢子有真孢子和营养孢子,前者是由特定的二倍体(2n)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其核相为单倍的(n); ...
节水霉菌目(Leptomitales)和霜霉菌目(Peronosporales)的产卵器中形成卵细胞时,位于其周围或存留于产卵器一侧的细胞质,称为孢外质。相应地把中心部位形成卵细胞的部分称为卵质(oopla-sm)。孢外质在节水霉类的囊轴霉属和腐水霉属中则表现很明显,反之在异绵霉属则缺如,据此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
粘菌纲的某些菌在孢子囊内原生质体中出现在孢子形成分裂之前,其内部从孢囊梗的着生部位已发展成网状,在其腔内由分泌物凝固而形成孢丝。此时,孢丝粗细不均,有些地方如有较宽阔的管腔,则原生质中的石灰质粒便多集聚在此管腔内而形成石灰节。此外,为了区别从孢子囊外皮与其连接所产生的孢丝样结构,称后者为假孢丝。这些在种、属上均各有其固有的形态,与孢子同为粘菌纲分类上的重要特征Hemitrichia)的孢丝为螺 ...
1 苔藓类的孢子囊,在苔类称为孢子囊,在藓类称为孢蒴。孢蒴是造孢体的主体,它单个着生于蒴柄(seta)的顶端。大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的孢蒴,中央有蒴轴,四周为子囊壁所包围,蒴轴和蒴壁之间有为气室所包围的孢囊(sporesac)。孢囊中产生孢子。孢蒴的顶端生有蒴盖,孢子成熟后,蒴盖脱落,散出孢子。蒴轴的顶端膨大,凹陷成碗状,并生出盖膜(epiphragrm)封闭蒴口 ...
支持孢子囊的菌丝分枝。毛霉的孢囊梗多为细丝状,水玉霉属(Pilobolus)等的孢囊梗是膨大的,成熟后变成具有弹射孢子囊作用的器官。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和笄霉属的孢囊梗则呈头状。 ...
亦称囊包、包囊体。但常误称为孢子。原生动物或低等后生动物分泌的坚固厚膜包于体表,使本身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称为囊包。囊包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1)保护囊包(resistance cyst德文 Schutzz-yste):多为淡水产及寄生性的,由于囊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稳定坚固,所以能耐受外界的干燥、高温和寒冷。(2)休眠囊包或休眠孢子(resting cyst,res-ting spore德文R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