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物尸体上之蛆为食的蜱,附着在以尸体为食的埋葬虫身上。这样,当被附着的动物分散、转移时,则可借此被运送至新的尸体上,这种现象称为便乘。所利用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的,有的甚至达互利共生的形式。 ...
分类系统上设在种下的等级。在植物中,有些植株的性状与基本种不同,而以往是以花色(大部分的白花)、株形(垂樱)、叶形等某一性状的差异来划分变种,但最近,作为一个品种来考虑,则至少要有两三点差异,并且占有不同的地理分布的类型才常作为变种来处理。在动物分类上存有轻视变种的倾向,动物的变种常有一部分被作为品种处理,在地理分布上不同的多作为亚种处理。命名上是把加有var.符号的变种小名附在种名之下来表示 ...
能够诱发变态反应的物质。实际上在哮喘、枯草热、荨麻疹等疾病使用这个名称时主要是指能够诱发变应性过敏症的抗原而言。自然界中成为变应原的物质是很多的,诸如花粉、室内尘埃、各种食物或药品等。与这些抗原起反应的物质以前对其本质是不了解的,一直沿用反应素(reagin)的名称。现在根据石坂公成等的研究,证明是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 ...
组织亲和性 tissue affinity 将动物的组织片移植到别的个体上时,由于移殖位置,即移植片所接触的被移组织的种类不同,有的可以固着,有的立即脱落。两种不同的组织组合,在体外进行培养时,也同样由于组合的情况不同,有的也自动分离开。通过两栖类胚的实验,在外胚层和中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组合培养中,每个组合的两个胚层都是不分离的,但把外胚层与内胚层形成组合则发生分离。这样把两种组织间的聚合性, ...
细菌菌落从光滑(smooth)的膨滑状态转变为粗糙而皱缩的状态,称前者为S型,后者为R型。几乎对所有的寄生细菌,当将其从动物体中分离转入人工培养基中培养,尤其是移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连续培养时,往往会看到这种现象。这种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各种重要变化具有很密切的关系。首先,细菌表面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且相互连结,结果在培养液中容易凝聚而沉淀。例如在肠道细菌细胞壁上的聚脂多糖的O抗原侧链消失并R核裸露 ...
组织球histiocyte 组织固定性的巨噬细胞,由清野谦次命名。认为它是血液单核球(blood monocyte)进入组织中变形分化的细胞。 ...
组织特异性 tissue specificity 组织特异性就是多细胞生物个体,每个组织具有与其它组织相区别的特征。将同样的性质以脏器单位来考虑时,称为脏器特异性。组织特异性的存在是取决于构成该组织主要成分的细胞性质。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某组织发生障碍就是组织特异性表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是构成该组织主要成分的细胞的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与其相对的抗体发生了反应。基于动物形态形成上的组织亲合 ...
同一起源的个体间所表现的性状差异。也适用于个体的器官、细胞等次级结构单位。现在把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部主要因素为基因,因为基因通常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复制而遗传下去,所以由于基因型不同所引起的变异才是真正的遗传变异。一方面从基因的作用到表现型的过程可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强烈影响,由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是非遗传的变异,其中包括暂时性变异和季节变异等。此外变异还可分为连续变异和不连续变异。由于变异本身和进 ...
加热或用碱处理双链DNA,使氢链断裂,结果DNA变成为单链,此称为DNA的变性。发生这种变化时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高的DNA融解温度也高。由于变性的结果DNA的紫外线吸收增加,比旋光度和粘度降低,密度也增加。如果在加热后慢慢冷却,则DNA可以再次恢复成双螺旋结构。 ...
在细胞的生活过程中,因某种原因的作用,使正常的物质代谢发生显著变化或蒙受障碍,由于异常物质的出现,在细胞中产生形态学上可见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性。一般多用于医学。有的虽改称退化,但因有时出现机能异常亢进,所以多用变性一词。根据占变性过程一半的代谢异常或障碍的种类,变性可作如下分类:(1)由于蛋白质代谢异常(混浊肿胀、空泡变性、粘液变性、胶质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角质变性)引起的变性; ...
亦称杂合生殖。指两性生殖和幼体单性生殖交互进行的世代交替。普通见于吸虫类的复殖类。例如寄生于牛、绵羊肝脏中的羊肝蛭。在寄主体内雌雄同体的成虫相互交接,营两性生殖。产生的受精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进入水中发育成第一代幼体,即为纤毛幼体(miracidium),纤毛幼体进入中间寄主椎实螺内发育为包囊体(sporocyst)。包囊体体壁上的胚细胞营单性生殖,产生雷叠幼体(雷叠幼虫redia)。 ...
在动物分类方面比变种更小的类群名称,属于特定种的分类类群。典型的为某地的种类。不是命名法规中正式单位。学名的记录形式为A(属名)、b(种名)、变型(aberr)等。 ...
组织系统tissue system 指有关的若干组织的集团。高等植物组织系统的分类方式有三种:(1)以维管束为重点的方式:最早为J.Sachs(1868)所提倡。分为表皮系统、维管系统和基本组织系统三个系统。此方式由H.A.DeBary(1877)、E.C.Jeffrey(1917)、H.Molis-ch(1927)、Sinnott(1946)和K.Esau(1965)等人在多少变更或附带条件下广 ...
变形运动是细胞的变形运动,这种变形运动在原生动物变形虫表现得最为典型。变形运动又称伪足运动(pseudopodial movement)。除了作为根足虫类特有的运动形式以外,变形运动是各种变形细胞或游走细胞的属性,广泛地分布在后生生物界。变形运动既有把伪足附着在基底上的细胞移动运动(如:变形虫类。变形菌类的变形体,蛔虫的精子,脊椎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淋巴球,白血球,低等无脊椎动物的排出游走细胞 ...
原生动物的外皮富于弹性,有时由于具有线肌,故通过内力或外力可使体形改变而自由伸缩、屈曲,如果消除这些变形的原因,便能复原形,可通过狭隙或匍行于物体表面。此种现象称为变形现象。另外,变形现象一词,猶如昆虫的完全变态(holometaloly)和不完全变态(hemimetaloly)分别加上词头来使用。 ...
亦称原质团。(1)粘菌的营养体,两个同形配子接合后,核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可旺盛地进行,但由于原来是阿米巴型的生活相,所以完全不形成细胞壁,而是以多核体的形式生长。这种形态的粘菌称为变形体。有时也可以形成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大块〔煤绒菌(Fuligo septica)〕。从其伸出伪足原生质显著流动而呈现的往复运动,以及可得到大量原生质块这些方面来看,它是研究生理学及原生质学的好材料。在生活史中,可 ...
某生物整个个体或是其一定的原基发生过程,与从其祖先形态个体发生的相应过程有所偏差。例如,鸟类、哺乳类的羊膜和浆膜等。是原形发生的反义词,是海克尔(E.H.Haeckel)所创用的术语。 ...
具一定形态和活动性的组织、细胞可逆地显有不同的形态和活动的现象。例如哺乳类的神经鞘细胞在胚状态时呈梭形、即使在成年体其神经被切断之后也呈梭形,然而在进行组织培养之后,则变成星形细胞和扁平、圆形的大食细胞等其他的形态。这种形态上的变形是可逆的,是可预想到的。也就是说,这是本质上具有同一特性(换言之,属于同一的基本分化类型)的细胞,为了适应不同的存在条件而表现的形态和活动的变化,其与变异是有区别的 ...
俗称冷血动物。随外界温度而体温发生变化的动物。这种特性称为变温性(poikilothermism,poikilothermy)。除鸟类、哺乳类以外的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小形水生动物的体温大致与外界温度相等,但是大形动物,特别是陆生动物的体温,与外界温度有相当大的差异。蛙类皮肤湿润的动物,因为由体表的蒸发,静止时的体温较气温稍低,并随湿度、气流而变化。具有固着生活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向适 ...
像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那样的一些催化基分子内转移酶。但其反应机理不一定都是真正分子内转移。例如对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来说则有催化真正分子内转移的酶(EC5.4.2.1),以及与之具同样结果的可将甘油酸-2-磷酸的磷酸基转移到3位上的分子间转移的酶(EC2.7.5.3)。此外还有在分子内转移氨基的氨基变位酶(氨基转移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