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数据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骨脂psoralen

  一些高等生物(Ficus或Angelica属等植物)中发现的杂多环式化合物,有时也作为其天然衍生物和半人工的衍生物的一类化合物之总称来使用,另也称为furocoumalin。补骨脂及其衍生物(8- 甲氧补骨脂,4,5′,8-三甲基补骨脂等)对病毒、细菌和高等生物在培养细胞时有光敏化作用。补骨脂在暗处可与DNA进行可逆的结合(intercalation)。当用360纳米附近的紫外光照射时,则首先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

  又称再利用途径,再生途径.适应于生物体的需要,将已分解的生物体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利用,再次进行该物质的生物合成的一个途径,是与新生途径(denovo pathway)相对应的术语。例如,核苷酸生物合成时,是从核酸分解产物的碱基和核苷在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和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合成的,是又在新的核酸分子的合成中起作用的途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色适应 complementary chromatic adap-tation

  海藻(绿藻、褐藻、红藻)在光合作用中能充分利用光成为其自身颜色的补色。海藻的颜色是与其分布深度的光波长的组成相适应的,例如绿藻在光合作用中能充分利用红色光,褐藻、红藻则能充分利用绿蓝色光,在水中由于长波光比短波光衰减得快,所以从浅处到深处,海藻是按绿藻、褐藻、红藻的顺序进行分布。这是由恩格尔曼(T.Engelmann,1883-1884)提出的见解。但奥尔特曼斯(F.Oltmanns)和伯索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体complement

  动员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出现各种生物学活性的体液成分(主要为血清)之总称。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目前已知有9种成分,分别称为C1,C2,C3,…C9。C1和C2遇热则弱,在56℃处理30分钟可灭活。补体含量因动物而不同,其成分亦不同。豚鼠血清中各种成分颇为均衡,含量亦多,因此为许多实验所采用。对Ag-Ab按C1,C4,C2,C3,C5,C6,C7,C8,C9的顺序进行反应;但也了解到有按不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对补体第三成分(C3)的受体,存在于多形核白血球、巨噬细胞、 B细胞、人O型血的红细胞、哺乳动物的血小板中.在补体活化途径的第一途径,在抗原抗体复合体上是按C1→C4→C2→C3的顺序进行反应;第二途径是在血清中各种因子的存在下,譬如对细菌细胞壁等成分C3进行反应。进行反应的C3活化后,分为C3a和C3b,而C3b可附着于抗原和细菌多形核白细胞(特别是嗜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C3b受体对物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体活化途径 activating pathway of com-plements

  也称作补体系统。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immune cytolysis)和免疫溶血(immune haemolysis),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图C1-C9为补体的第一到第九成分),这一机制称为补体活化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第一补体途径(classical pathway)和第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的试验,为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以利用此法。试验由两个阶段组成:首先将经过56℃处理30分钟使补体灭活的抗血清,与抗原及补体(通常将豚鼠血清作适当稀释后使用)混合使起反应。第二是加入已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相结合的绵羊红细胞(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捕虫叶 insectivorous leaf

  容易捕捉昆虫的变态的食虫植物叶之总称。其形态和捕虫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的囊状叶和瓶子草(Sarraceniapurpuria)的漏斗状叶。加里福尼亚瓶子草(Darling-tonia)的管状叶的内腔面上,生有倒毛和粘液,昆虫一旦落入,便无法爬出来。狸藻(Utriculariavulgaris)的囊状叶,在其入口的小孔,有活扇密闭,通过腺毛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捕食predation

  狭义指某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而杀食之。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捕食时被食者的种群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捕食者种群所杀死的被食者的总数,等于每个捕食者的捕食数与捕食者个体数之积,这二者都要受被食者密度的影响。索洛蒙(M.E.Solomon,1949,1964)区分出两个概念:根据被食者密度的变化,把每个捕食者相应捕食数的变化,称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捕食寄生者parasitoid

  寄生蜂、寄生蝇等许多寄生昆虫(insect par-asite)在摄取完成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后,把寄主杀死。寄主通常也是昆虫。辅食寄生者与其他寄生者相比较,特征是其躯体与寄主的比值要大些,仅幼虫期营寄生生活,成虫能自由生活,并且看不到寄生者所特有的体制退化的现象。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认为,寄生性昆虫具有真正寄生者与捕食者的中间特征,所以称为捕食寄生者或拟寄生者.这是罗伊特(O.M.Reuter,19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哺乳lactation

  以乳哺育其子称为哺乳。哺乳是母亲的泌乳、授乳和子的吸乳行为为必要条件。初生儿对其所接触之物均具有吸吮本能,但一般在数日之内便对特定的母亲确立吸乳行为。哺乳期间母亲显有母性行为以保护其子。大部分动物,由吸乳刺激促进生乳素的分泌是持续泌乳的重要因素。泌乳量与乳儿数成比例地增加,所以随乳儿的发育和吸乳次数减少而乳的分泌量也减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哺乳类Mammalia

  脊椎动物门的一纲。皮肤上有毛、皮脂腺和汗腺。枕骨上有两个髁状突起。下颌骨左右共1块,直接关节在颅骨的鳞骨上(不通过方骨)。每个椎骨均有椎体。颈椎7节(例外:海牛为6节,异节类为9节)。鸟喙骨退化,缩小成肩胛骨上的鸟喙突。槽生齿,异齿型,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小臼齿和大臼齿。有的一生换齿一次,有的不换齿。大脑发达,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由脑桥和小脑两半球连接。听觉器官由内耳、中耳和外耳组成。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哺育细胞 nurse cell

  在生长期附随于动物卵母细胞(增大母细胞)并具辅助营养作用的细胞中,其与母细胞作局部接触的细胞称为哺育细胞,与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的上皮状滤泡细胞相区别。1个卵母细胞所附随的哺育细胞有的仅有1个(如环节动物的Ophryotrocha),相反也有一个接一个的(如吸口虫类的吸口虫),也有多数呈纽形排列的(如环节动物的巢沙蚕等)。但最普通的还是作结块状而附随于一例如环节动物的游沙蚕(Tomo-pteri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等二价染色体heteromorphic bivalent chromosome, unequal bivalent chromoso-me

  成对的染色体其大小或形状不一样,这样的二价染色体称为不等二价染色体,亦称为异形二价染色体。有人只按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把不等二价染色体再细分为非对称的二价染色体。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配对及杂种或染色体畸变个体等的细胞减数分裂时常可看到这种不等二价染色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等交换 unequal crossing-over

  一般染色体的交换总是发生在染色体完全相同的部位;与此相反,其所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此时的交换就称为不等交换。这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些基因会出现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上有些基因会发生缺失。为了说明果蝇中出现棒眼的机制,A.H.Sturtevant(1925)首先提出了这个假说,以后C.B.Bridges(1936)证明这个假说是正确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等生长原理 principle of differentialgrowth

  有关胚叶内局部的生长差异而形成凹陷、皱褶、膨大等形态,并产生器官原基的一种学说,是W.His在19世纪末所提倡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后来通过W.Vogt的研究,认为胚叶的初期造型过程一般是由于形态形成活动引起的,并不是由不等生长造成的。不过在各种发育过程中,随着增殖而产生的不等生长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可否定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等叶性 anisophylly

  着生于茎部同一节上或附近节上的叶具有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不等叶性,而这种叶称为不等叶(anisophyll)〔例如赤车使者(小锦枝)(Elatostem-ma involucratum)的对生叶有大有小;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枝的第一节内、外侧着生的鳞叶和羽状叶;小苧麻(Boehmeria spicata)叶柄的长短不一等〕。不等叶性大都限于茎具有背腹性的植物。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定根 adventitious root

  从根以外的营养器官生长来的根,称为不定根。其发生属于内源分枝,即茎内部(内皮层内侧的维管束鞘)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经过多次切线分裂,突破内皮层向外伸长便成为不定根。通常在柳(Salixspp.)、大波斯菊(Cosmos)等茎上,都能发生不定根。禾本科的玉米(Zea mays)、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等在茎基部的节上,或日本长春藤(Hedera rhombea)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定胚 adventive embryo

  与受精卵具同样形态变化过程的植物体细胞形成的胚,亦称胚状体(embryoid)。在自然状态下,柑桔类(Citrus)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可进行单性生殖,形成不定胚。此外有的经分离、培养的体细胞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发挥全能性(totipotency)而形成不定胚。不定胚可进一步发育成完全的植物体。胡萝卜(Daucus carota)等一些植物可从其各部分的细胞培养成不定胚。不定胚的形成过程可区分为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定芽 abventitious bud, adventive bud,indefinit bud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茎尖或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象顶芽、腋芽、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在叶上生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但在鞭叶耳蕨(Polytichum craspedosor-um)、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等可在叶尖处生芽;东方狗脊(Woodward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