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感染 autoinfection 系指原先已存在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或其他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增殖,并依旧寄生在同一宿主的现象。微小膜壳绦虫(短小绦虫Hymenolepis nana)即为这方面的例子。它在宿主体内产生的卵,可在该宿主体内孵化并依旧在这个宿主体内定居寄生。(某宿主体内的寄生虫产卵于外界,并在外界达到一定发育阶段后,虫体再次被该宿主摄取并在其体内寄生,此为自体感染的一种,特称之为重复感 ...
自体分化 selfdifferentiation 对于胚或胚区的自体分化,W.Roux(1905)曾赋予了这样的定义:一切决定因素均包含于其自体中的一种分化。而现在的实验胚胎学,对自体分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胚胎的一部分,特别是仅针对器官原基或预定的 发物质,即意味着不具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影响,而是一个胚区单独进行的一种分化。一般自体分化与其胚区的预定分化多相一致,例如将两栖类中期神经胚的预 ...
自体繁殖机器 self-reproducing automa- ton 指具有自体繁殖功能的机器或模型。人们设想了从象玩具般的机器,至复杂的数理模型各种各样的自体繁殖机器。J.von Neumann所完成的细胞模型(cellular model)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自体繁殖机器。这种所谓的模型,在平面上有排列成格子状的细胞,其中每个细胞在离散的各个时刻各自选取29种状态中的一种。而且,每个细胞在某一时 ...
自体孢子 autospore 一种内生孢子,不具有游动孢子那样的运动性,而具有被膜形态。即营养体的细胞内容物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母细胞膜内形成新的膜,不久,母细胞发生变化。在连接成连锁状时,便成为自生群体。常见于蓝藻类的粘球藻属和绿藻类的原球藻目。 ...
自身中毒禁忌 horror autotoxicus 这是1901年埃利希(P.Ehrlich)提出的概念,即自身的物质和细胞对其他个体或别种动物可成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但一般不会刺激自身的免疫机构。现在这概念称为对自身的免疫耐受性。 ...
自生固氮菌属 Azotobacter 为固氮菌科的专性好氧性固定氮细菌的一个属(M.W.Beijerink,1901)。由于培养等处理容易,在实验室内可固定大量的氮素,所以对固氮的研究多使用此属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与蓝藻类同为固定游离氮素的生物而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不良。该菌的特征之一,即除固氮之外,还具有极高的呼吸活性,呼吸商(Qo2)可高达2,000。随 ...
亦称副辐。在呈放射对称构造的生物中,将主对称面和从对称面,以及间对称面和从对称面之间的角,作二等分的面。
自身荧光 autofluorescence 指紫外线照射组织、细胞、生活物质时所产生的自发荧光。其色调大都接近于白色或蓝紫色。它们与荧光色素的特异荧光以及荧光抗体法的荧光在使用荧光显微镜异加适当的滤片时大都可以区别开来。由于自体荧光是从叶绿素、卟啉、蛋白质、生物碱等产生的,所以可用于这些物质的鉴别。另外用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也能诱发出人工的自身荧光。 ...
6-羟基嘌呤。与黄嘌呤一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其核苷酸的肌苷酸是核酸的嘌呤核苷酸的前体。也是咖啡因的母体。次黄嘌呤可以通过腺嘌呤脱氨酶或亚硝酸的作用由腺嘌呤脱氨生成,也能通过核苷磷酸化酶使肌苷发生磷酸解而失成。通过黄嘌呤氧比酶可被氧化成尿酸,认为这是嘌呤碱的主要分解途经。
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以自身免疫反应为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的疾病。实际上以检出对自身物质的抗体(自身抗体)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指标。然而自身反应性细胞免疫发生于自身抗体出现之前这一想法当更为有力。一般认为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等的病理发病原因。桥本氏甲状腺炎被认为是对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或微粒体部分的自身抗体的形成为病因的典型自身免疫 ...
也称肌苷。是以次黄嘌呤为碱基部分的核糖核苷的一种。肌肉中含量最多,酵母、尿液中也存在。从腺苷与亚硝酸作用或酶解脱氨后得到。紫外线最大吸收248纳米。在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主成次黄嘌呤。 ...
也称肌苷酸。是嘌呤核苷酸的一种。缩写为IMP。由次黄嘌呤、核糖、磷酸各1分子结合所成,易溶于水,能为乙醇所沉淀。放置的肌肉中含量较多。肌肉的腺苷酸是腺苷酸脱氨酶作用脱氨生成的。在生物体内,认为它是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共同的前体,次黄(嘌呤核)苷酸是鲜味物质。 ...
自身抗体 autoantibody 自身的抗体形成细胞所形成的对抗自身组成成分的抗体。与此抗体起反应的抗原称为自身抗原(au- toantigen)。自身抗体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IgG抗体,桥本氏病(淋巴结样甲状腺炎)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的抗DNA抗体等。 ...
自射线摄影法 autoradiography 亦称放射自显影法。是使用照相乾板或乳剂来观察生物体内放射性物质的摄取,借以测量生物体内物质的分布、转移、代谢的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即摄取了特定的放射性物质的压展标本和切片标本或活体在暗室中与照相乳剂紧密接触放置。在由生物体内摄取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而感光的部位上,经过显影,黑色呈像的银粒子就显示出来了。根据观测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宏观放射自显影法( ...
为许多主物都具有的主物化学反应,例如能量代谢及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均称为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与此不同,只在一定范围内主物的特异的代谢,则为次级代谢。在次级代谢的产物中,对维持生命占有重要地位的并不少,但另一方面,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所大量积累的生物碱、类萜(ferpenoid)、酚类、抗菌物质、色素等,其生理意义并不完全清楚。次级代谢产物许多是在胚胎发育的 ...
自溶作用 autolysis 细胞、组织死亡后,在无菌条件下,对组成其本身的物质进行分解的现象。这是E.Salkowski(1890)提出的术语,并认为这种分解是由于细胞内溶酶体中的各种酶游离到细胞质中,而作用于细胞组成物质的结果。 ...
自然植被 natural vegetation 一如原始森林那样,未受到人为的影响,而依然在自然状态下发育的植被,称自然植被。严格地讲,天然植被现在除两极和高山等一些地方处,地球上已不复存在。一般地说把稍微受到人为影响而没有扰乱其基本组成和结构的也看做是自然植被。顶极群落都是天然植被(广义上,以下同)。有在初次演替中不稳定的演替群落,如未受到人为的干扰,也归入到自然植被中。在河边、湖岸、海岸等比较 ...
通过向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形成体,此时在与其胚体原来中轴器官不同的部位,所诱导出的以第二个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次级胚。相应地把以原来中轴器官为中心的胚体称为初级胚(原生胚primary embryo)。 ...
指在减数分裂时所见到的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互相并列显示是配对的现象。通常只见于小形染色体,而且在并列的染色体间并不形成交叉。有的认为次级配对只不过是单纯地物理原因造成的现象。但也有的认为是由于部分染色体相同所致。
自然珍贵物 natural monument 日本称为“天然纪念物”(包括生物活化石),指对国家或地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动植物(包括栖息地、产地)和重要的地质矿物,由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指定之。其中指定为特别重要的称为特别珍贵物。可成为指定对象的,有珍贵的、或行将绝灭的动植物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或固有的植被、巨树等。指定保护的自然珍贵物,原则上不允许改变现状。自然珍贵物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洪保(A.v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