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从北方飞到一个地方去越冬,春季又飞回北方,夏季在北方营巢、繁殖的候鸟称为冬鸟。与夏鸟正相反。日本的冬鸟以雁、凫、鸫为代表。
以通过膜转移到膜的另一侧(Ⅱ),由于R 的存在,使(Ⅰ)和(Ⅱ)中A 、B-的浓度发生不均等而最后达到平衡,这样形成了以下的关系: 是表示各种稀溶液的浓度(在非理想溶液的场合下一般表示为活性)。λ与浓度无关,而仅仅是温度与压力的函数。这是董南(F.G.Donnan)(1911)研究的结果,所以称为董南膜平衡。从这种平衡膜的两侧电解质的分布不均等的情况,而两液间所产生的电位差可以用下式表示,称 ...
亦称格普斯-董南效应。由董南膜的平衡和由它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称为董南效应。在生物膜两侧可产生界面电位,原生质与外液间的离子不均衡分布,对植物细胞壁的外液保持的细胞壁电位,在生物中存在有许多董南效应的现象。 ...
为小脑病变时出现的特殊症状之一。即闭着眼睛,想用指尖摸鼻子(指鼻试验),或左右食指接触(指指试验),则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通过视觉,小脑有正确判断身体部位的位置,并有对移动身体结果的预测机能。这一预测机能推测是由于小脑皮质神经网的计算功能的作用。
它是原生动物有性生殖时,由配子结合(受精)而形成的合子,本身具有蠕动能力。例如疟原虫(Plasmodium)的动合子,由于自身的蠕动,穿入按蚊(Anopheles)的胃壁中,定居在胃壁外层的弹性的基膜下,在这里进行多次分裂,形成数百至上万个子孢子。 ...
在动物身上引起行为,并赋予这种行为以方向直至达到目标为止,这种继续不断的过程,称为动机的引起。虽然动机在多数场合是指这样使动物产生行为的内部原因的总称,但动机和动机的引起之间的区别并不明确。类似的用语有动因、欲求、要求等。
在Trypanosoma类及Bodo类存在的具有自身繁殖性的细胞器。最早以细胞内的嗜伊红性的颗粒而记载,在鞭毛与基底小体会合的地方存在,亦称副基底小体。它是特化了的线粒体,含动基体 DNA( K-DNA),有时只把含DNA的部位称为动基体。K-DNA由两种环状DNA即小型环状DNA(minicir-cle)与大型环状DNA(maxicircle)组成。小型环状 DNA数千个分子与少数大型环状 DN ...
是柯普(E.D.Cope)根据kinetogenesis所提出的进化学说。这一进化理论表面上看具有能源论的形式,它是以设想kinetogenesis中存有所谓以生长力(growth force,bathmic)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能。这种特殊的能是受器官用与不用的影响,并能传递给下一代,以获得性遗传的形式表现出来。动力进化是属拉马克学说的范踌。 ...
指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的血管。古时曾有尸体的动脉是空虚的一种推想,认为动脉是空气或生气(spiritus vitalis)通过的管道的时代。低等脊椎动物由心脏发出一根动脉干,由它分出数对鳃动脉。在高等脊椎动物发出肺动脉和大动脉两根粗大的动脉。血液由肺动脉到肺,经大动脉运到其他各部。由心脏发出的大动脉,各自象树枝一样顺次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动脉的毛细血管与静脉的毛细血管相连接,这样,形成 ...
脊椎动物从心脏输出血液的大动脉。鱼类的动脉干是单一的,沿各鳃弓发出左右成对的鳃动脉。两栖类的动脉干极短,外观似1根,但内部以纵瓣分左右两管,各自立即分出左右1对肺动脉和大约4对大动脉弓。鱼类和两栖类的动脉干是由动脉圆锥或动脉球发出的,爬行类的动脉干直接由心室发出,由左右大动脉和1条肺动脉、3根血管形成。而动脉干这个名称除上述者外,对近心脏的大的动脉也可使用。 ...
亦称大动脉球。指硬骨鱼类的心脏从心室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起始处的球状肥厚部。是心脏的辅助器官,具有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的强韧的肌壁,收缩时送出血液,与动脉圆锥位置相同,但动脉球无瓣膜,有的还有由动脉球接动脉圆锥的,但一般两者很少共存。
亦称心脏球。从鲨、等板鳃类、鲟类以及两栖类的心室向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是心脏的一部分,具有肌性壁,有收缩性,是心脏活动的辅助器官,在其内面具有一列乃至数列环形排列的半月形小瓣膜,以防血液逆流。高等的鱼类和两栖类显著退化,瓣膜数也减少。圆口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缺少。
属于雌激素的一组激素。在脊椎动物是由卵巢所分泌的,其功能主要是促进雌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对哺乳类可引起发情状态。亦称雌激素、卵泡激素、雌酮 (folliculin)。也可由胎盘分泌,此外肾上腺皮质和睾丸也能少量分泌。主要的动情素有雌二醇-17β、雌酮、雌三醇。作用力最强的是雌二醇-17β(简称雌二醇)。雌三醇只见于人类。动情素的类固醇环上第10位没有甲基,A环为苯环,其第三位有羟基为其共同点。这 ...
一般使哺乳类雌性经常与雄性同居时,可反复出现下列一系列过程:(1)卵泡生长;(2)排卵;(3)妊娠前期变化;( 4)妊娠;( 5)分娩;(6)哺育。但将成熟雌性与雄性分开时,只反复出现(1)、(2)或(3)几个过程。在如此反复的非妊娠的生殖活动中,动情状态作周期性的出现,此周期称为动情周期。兔、猫、鼬鼠等在繁殖周期中,卵泡虽不断地生长和退化,但大形的滤泡(格拉夫氏滤泡)可继续分泌雌激素,因此在 ...
早田文藏(1921)所提出的植物分类系统。在当时未被日本接受,但却为海外学者所注意。其要点有五个:(1)生物无系统;(2)生物不进化;(3)生物的相互之间为网状关系(net-like relation);(4)生物的出现是由于多数因子的自由结合;(5)取各因子之一作为分类的指标而顺次作成分类系统,并重复之,然后综合而成为更上一段的大分类系统,即为所要求的分类系统。所谓动态一词的意义这里主要表现 ...
原属轮形动物门(广义)之一纲,但现在大都将其作为独立的一门(动吻动物门)。系包括棘皮虫在内的小类群。为体形极微小的海产小动物,生活于砂泥中。体制左右对称,呈长纺锤形。外观上有13个体节(时有14个的),体内为假体腔,无体节性分隔,腹面之纵行神经索中间按体节凹缩,成算盘珠状。具1对原肾管。覆盖体表之角质层很发达,每节上排列着朝向后方的棘。第1节为球状的头部,具棘冠和吻;第2节为颈部;第3—13节 ...
按照传统的观念生物界被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但目前对于生物界的划分方法,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例如,把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但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工作中,除了把单细胞的生物作为原生生物界区别开外,关于动物界的分类仍和旧的观点相似,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如果整个生物界的进化系统还不明确,那么动物界的分类位置也就不能确定下来。假设动物界起源于某一种单细胞生物 ...
由人为的刺激而使动物的随意运动突然停止的现象。紧紧地握住鸡,然后使其安静地抑卧着,待其不动时再悄悄地把手松开,鸡全身陷入一种僵硬状态,并可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同样的现象也普遍见于软体动物(章鱼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蝎类、昆虫类)、棘皮动物(阳遂足类)以及从鱼类直到灵长类的各类脊椎动物和具有比较高级体制的动物。因为在去脑动物中也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与大脑无关,是与人的催眠术不同的反射现象,似乎是 ...
在地球大陆和岛屿中,凡是具有区别于别区的独特的动物区系区域,在动物区系地理学中是作为一个动物地理区(或动物区)来看待的。它的最高单位是界(realm),有北陆界、新陆界和南陆界,各界再分为区(region)、亚区(subregion)、地方(地区)(province)、分区(subprovince)等较低的几种单元。动物地理区的确定,以施马达(L.Schmarda, 1853)、斯克莱特(P. ...
系有关地球上动物地理分布的科学。从动物区系的研究出发而建立的动物地理区的学科称为动物区系地理学(regional zoogeography, faunisticzoogeography)。从进化论的角度来探究的,称动物系统地理学(systematic zoogeography),此外还有历史动物地理学(histotical zoogeogra-phy),以及从生态分布来着眼的动物生态地理学(e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