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 tumor cell 指形成肿瘤组织的细胞。近年来,由于对腹水肿瘤研究的进展,利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以及临床上肿瘤细胞学诊断(剥离细胞学exfoliative cytol- ogy)的进步,对肿瘤细胞增加了新的认识。另外利用细胞培养系统正在进行细胞水平的肿瘤化的研究。可是目前例如即使利用细胞培养,也未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绝对区别的特征。但是,现在认为有几种特征可作为一般性特征,不过这些 ...
细菌的自主性遗传因子——附加体DNA,以附加的方式插入宿主的染色体DNA中成为一条连续的DNA分子的现象称为附加体整合。性别因子、耐药性因子等在染色体上各个部位的整合频率较低,而溶原性噬菌体通常能定向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中去。附加体DNA、染色体DNA都具有环状结构,一般认为整合是通过两者之间互相重组而实现的。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中的附加体不再进行自主性复制,而是在染色体DNA复制时作为它的一 ...
肿瘤特异性抗原 tumor specific antigen 癌细胞形成与正常细胞不同的特有物质时,则该物质称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1)自发癌:肿瘤特异性抗原多数检查不出,其理由是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特异抗原的癌细胞,大部分在初期阶段受到来自淋巴球的免疫监督机构的攻击而消灭于未然,因此只有抗原性很弱或基本没有抗原性的癌细胞形成自发癌。(2)病毒癌:与病毒粒子的抗原不同;但在其病毒中有特异的癌 ...
以气根等附着器官在陆地植物上或露出的岩石上营附着生活的植物,称为附生植物。附生植物是通过根部或叶片来获得水分(雨水、水汽)和溶解于水中的营养盐类。有的往往叶片具有排水组织(干旱时能吸水)如瓦苇。附生植物在兰科植物、蕨类、地衣类和藓类中较多,在藻类则除蓝紫藻以外,也有单细胞藻类。附生方法有巢根附生(Asplenium anti-guum Malcino)、气根附生(兰科)、苔状附生铁兰属(Tilla ...
肿瘤 tumor 能自主而过剩增殖的细胞团称为肿瘤。它与寄生体不同,是由机体细胞本身产生的。肿瘤中,其恶性看一般总称为癌。(1)构造:分为肿瘤的固有成分—实质(parenchyma)和含有血管的支持组织—间质(stroma)。肿瘤中有类似正常组织的肿瘤,也有与正常组织无任何相似性的肿瘤(如单纯癌),但未发现区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绝对特征。肿瘤问题归根结底是细胞问题。(2)发育:肿瘤只能从肿瘤 ...
终止密码子 termination codon terminatioasignal 使蛋白质合成终止的密码子。无意义密码子(UAA、UAG、UGA)与之对应,使其一个或两个组合在一起,决定着蛋白质合成的终止点。通过碱基置换的突变,如果操纵子内部出现终止密码子时,而多肽链合成以未完成的状态在该处终止。 ...
寄生真菌的孢子在寄主植物表皮上发芽后,在菌丝侵入内部组织之前,常在菌丝或芽管顶端膨大,形成类似吸盘的特殊形态,并由此处长出侵入内部组织的菌丝,这种特殊形态的结构,称附着胞。例如寄生在高等植物叶片上的子囊菌刺蒴麻生星盾炱(As-terina triumfetticola)等,在寄生时即可见有附着胞、接合菌枝霉属(Thamnidium)和毛霉属(Mucor)的菌丝在寄生时,也常见到这种结构。
终生浮游生物 holoplankton,permanentplankton 指终生都进行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暂时浮游生物的反义词。 ...
溶源性噬菌体溶源化时,插入寄主染色体时发生重组的DNA上的特定部位。噬菌体上的区段普通简写为att PP′(或att pop′),已环化的噬菌体DNA以这一区段与寄主染色体上对噬菌体特异的插入区段(简写为att bb′或att bob′)发生如图所示的重组并插入寄主染色体中。
终神经 terminal nerve 为位于嗅神经前方的脑神经,故又称嗅前神经(nervus praeolfactorius)。是躯体感觉神经,但似乎为混有血管运动神经纤维的一种神经。一般认为与头索类脑前腹侧发出的端神经(nervus apicis)相同。在板鳃类,则为非常发达的成对分布到嗅窝粘膜上的神经。两栖类以上,由于终神经达到鼻器官(Jacobsonii)的粘膜上,所以也称犁鼻神经(ner- ...
终器 end organ 亦称末端器官。通常是指存在于神经系末梢部的器官。作为末梢神经末梢部的构造分化或其连接的构造物,均有其神经分布或接受其支配(神经支配)。传入神经的终器即感觉终器(sensory end or-gan),起着感受器的作用,而传出神经的终器即运动终器(motor end organ)则具有效应器的机能。另外也有将神经末梢称为终器的。 ...
又称吸胞。是藻类细胞变形而成的附着细胞。水绵属(spirogyru)和双星藻属(Zygnema)是由丝状细胞中长出假根状的侧丝;法囊藻属(Valonia)和布氏藻属(Boodlea)是通过二等细胞分裂而使细胞变形,从而附着在基物或附近的体细胞上,形成一个体系。就昆布类来说,从外观上看有牢固的盘状或根状的结构,这也是借助附着器来固定的。
终脑 telencephalon end-brain 亦称端脑。是脊椎动物的前脑的前半部,所以,是神经管的顶端部分,在高等动物中,这一部分形成大脑半球。 ...
亦称足丝。子囊菌纲小煤炱菌目菌的菌丝体上的一种短突起状附属物。一般认为它对附着于寄主植物的表面起作用。
终末宿主 terminal host 在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上,位于传染经路的末端,不能成为传染源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也曾用过终结宿主、终宿主等。由于这些名称有另外意义,最好不要使用。日本脑炎病毒是由蚊子作媒介,传播到猪或野生动物身上,有时也引起人体感染。然而在人体上并不能引起病毒血症(viremia),即或蚊子吸了患者的血,也不能获得病毒感染能力,不能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因此,人是日本脑炎流行病学 ...
日本血吸虫作为吸虫类的例外是雌雄异体,雄虫的腹侧面的大部分(称为鞘部)是由纵沟及其左右两侧壁所构成,雌的主要部分埋在这个沟里,因此称为负雌沟。
终局宿主 final host 寄生虫的幼虫和成虫,如果宿主是不同的种属时,把成虫的宿主称为终局宿主,也有称为最终宿主的。但这个用语因为具有另外的意义,最好不用。例如华支睾吸虫是由日本纹沼螺再经过颌须鱼属、属等淡水鱼类而发育,感染人体和猫、狗等哺乳类动物,以后发育为成虫,此时、人和其他的哺乳类就称为终局宿主,其他都是中间寄生。猪绦虫,虫卵被猪摄取后在肌肉内变为囊尾蚴。摄食含囊尾蚴的猪肉以后,在人体 ...
终变期 diakinesis stage 亦称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最后期、移动期或增粗期。在这一时期染色体显著缩短增粗,而且螺旋结构和染色单体的存在也都几乎难以辨认。这一时期还进行交叉的末端化,核仁慢慢解体,核仁物质分散,同时染色体表面变得光滑,染色性也明显地增强。配成对的二价染色体向核周边移动,不久在纺锤体形成的同时,核膜破裂。构成二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单体在互相分离时,由于相互间继续保持交叉,所 ...
在通常状态下,生物由于引诱等原因,个体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表现集中分布的倾向。另外,在某地区偶然发生了传染病患者,则该区比其他地区将可能有更多的患者出现。这样,在泊松分布中的独立性的假定就不能成立,例如只要一次发生,便容易接连发生:相反如不发生,则以后也不易发生,在这样的传染过程(contagious process)中,此分布是适用的。在同时处理各平均值不同的几个泊松分布集团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此 ...
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 略称为epp。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1938年,古普费尔特和谢弗(Gpfert和E.A. Schaefer)通过细胞外记录最先进行了观察,其后库费尔(S.W.Kuffer)等用单个神经肌肉标本进行了分析。1951年以来,以卡茨(B.Katz)为开端的许多研究者用细胞内记录法,不仅作为神经肌肉传递机制研究,还作为突触的一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