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线形动物(广义)的一纲与线虫纲是相对,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有疑问,因此还是独立成一门(钩头虫动物门Acathocephala)比较妥切。其体形和线虫类十分不同,多呈长纺锤形,由具有列生弯钩不能翻转的吻和短的颈部和躯干所构成,有属于原肾管的排泄器官(具有纤毛束的焰细胞),生殖腺开口在身体的后端。终生不见消化器官。全部寄生在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在发育过程中,是需要中间宿主 ...
指肢端的呈钩状的小突起而言。不同的动物,有1个,1对或3个(蜘蛛类),在行动时可以此钩爪攀援他物,同时也是攻击、防御的器官。钩爪是体表的角质层(cuticula)肥厚、延长形成的。蜘蛛足上的爪被用来编织从纺绩突出来的丝,在吸口虫类、蜱螨类等寄生虫,则用于对宿主体的钩着作用上。 ...
一种属于真子囊菌纲曲霉目的菌类。菌丝多核,绿色,附有单核分生孢子。菌丝容易产生异核体。野生型在最少培养基中增殖,能分离到营养缺陷型突变体。虽是同宗配合,但可以使营养缺陷型不同的二株在最少培养基上增殖和杂交。由于有性生殖的结果,生出被称为封闭子囊果的子囊壳,产生很多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子囊孢子为帽状,呈红褐色。染色体数为n=8,与连锁群数相一致。1956年G.Pontecor-vo等用该种发 ...
系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别是由决定C—C、C—N、C—O等单键周围的内部折角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对于化学结构式已知的分子,一般即使给出全部原子与原子间的结合距离、结合角,而各个原子的位置仍不能确定。这是因为在C—C、C—N、C—O等单键的周围,两边的原子团虽保持结合距离和结合角不变,但可以旋转,就是因为剩下折角尚未确定的缘故。这种内部折角并不是各处都有相同的电位能,而是具有几个稳定位置,这成为确 ...
指直接结合在不对称原子上的原子的空间排列状态。以前仅通过化学反应的构型理论,只不过是决定天然化合物A的构型与天然化合物B的构型的如何关系,或右旋化合物A的构型与左旋化合物B的构型的如何关系等等。但是在X线结晶构造分析时,是在可以利用其异常分散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比较hkl的反射强度和hl的反射强度便可以决定绝对构型(absolute configuration)。现在已知L系氨基酸具有上图所示的 ...
达尔克(A.Dalcq)和帕斯特尔斯(J.Pastee-ls)曾假定,有一种可决定胚区发生方向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形态形成潜力高的胚区大量产生,并具有向浓度低的胚区移动的倾向,把这种物质称为构造定向物质(organisin)。在确定这种想法的当时,他们认为organisin是由卵膜因子和卵黄因子的反应产生的。 ...
裂果的一种。是由一心皮组成的子房或由离生心皮中的一枚心皮成熟后变成的干果,是沿腹缝线或沿背缝线裂开的果实。例如乌头属(Aconitum)、芍药属(Paeonia)、萝藦科(Asclepiadaceae)的果实等都是沿腹缝线裂开的。 ...
脊椎动物各内骨胳的组分。除圆口类和软骨鱼类外,都由骨组织构成。在日语中,所谓骨通常也包括软骨在内,与软骨相区别的为硬骨。骨支持肌肉和其他器官,能借助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而产生运动,有的还包围着重要的器官起保护作用(如头骨、胸骨、肋骨等)。根据形状可分长骨、短骨(os breve,如指骨)、扁骨(os planum,flat bone,如前额骨)等。骨的表面由坚固的致密的骨密质组成,内部由海绵状的骨 ...
骨组织的层(板)状构造的单位。典型的骨密质的长骨骨干,可以区分为下列几种骨(层)板。 (1)基础骨(层)板:构成骨外面和面向内腔的部位,面上具有平行的层(板)构造。 (2)哈弗氏层板:在骨内部以血管为中心构成同心圆的层板构造。 (3)中介层板:包埋在哈弗氏层板的间隙内。 ...
声音振动可由人的头盖骨直接传至内耳的淋巴,刺激听神经,产生声音感觉,这种传导形式称为骨传导。空气振动除了经外耳道传导,即空气传导外,也可使头盖骨发生些微振动,这种情况称为间接骨传导。对于2000赫兹以上的高音,这种传导变为有效。与头盖骨直接接触的物体的振动和体内产生的振动(如自己的声音)经骨传导而传播,称为直接骨传导。在这种情况下,骨质的振动又传至鼓膜或中耳,最后到达内耳,称为头盖鼓室传导(c ...
骨或外壳等不动连结的一种形态。两块骨之间以薄层的结缔组织相结合,将其结合线称之为骨缝。典型的是哺乳动物头盖骨的扁平骨之间的骨缝连结处,有锯齿状交错的凹凸互相咬合(锯齿状骨缝连结sutura serrata)。有的是两个骨缘斜着重合(鳞状骨缝连结sutura squamosa),有的两个骨缘几乎呈直线的连结(直线骨缝连结sutura plana)等。 ...
支持和保护动物身体的并成为其肌肉附着点的坚固性构造。作为皮肤的附属物,遮盖身体外面的称外骨骼,软体动物的贝壳,节肢动物的几丁质外壳,棘皮动物的骨板等都是外骨骼。另外像脊椎动物体表的鳞和甲也可看成是一种外骨骼。与外骨骼相反,在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称为内骨骼。从运动性这一点看,内骨骼比外骨骼有利。脊椎动物的内骨骼是中轴骨及其所附着的肢骨。另外有的虽然不是肌肉的附着点,但有孔虫的壳和海绵的骨针等,体内 ...
对骨胳所进行的测量,其目的与活体测量相同。骨胳测量分为头骨测量和骨胳测量(osteometry)。与身体相比较,骨胳测量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复杂的形态。测量仪器与测量活体的仪器大致相同,但对角度等的测量,也有仅采用骨胳测量的。测量时对头骨要求固定于耳眼面上,骨胳要正确地固定于一定方向。测量是以马丁(R.Martin)著作:《Lehrbuch derAnthropologie》(1928)中的方法为 ...
狭义地说,是附着在骨骼可动性部分的司肢体的姿势和运动的肌肉。脊椎动物的所有横纹肌,都是随意肌。广义地说,是不附着于骨骼上的横纹肌,随意肌的皮肌、动眼肌、隔肌、肛门括约肌等内脏肌的反义词,在这种情况下,亦可称骨骼肌为体肌(soma-tic muscle)。脊椎动物的骨骼肌,典型的呈现纺锤形,被肌周膜和肌膜所包围,两端借腱与骨骼固着。对体轴将近侧端骨上的附着部位称定点或起点(origén),把远侧 ...
亦称隔板。在有刺胞动物珊瑚类中,石珊瑚类除具有和珊瑚类之其他种类同样的隔膜(与骨隔板相对应,称为肉隔板)之外,由足盘的表皮层所分泌的钙质垂直板状构造,呈辐射状排列,进入隔膜之间(即外室和内室)。这种板状构造称为骨隔板。这个硬的组织称为珊瑚组织(coral tissue)、硬组织(sclerenchyme)、硬皮(scleroderm)等。其发生首先在足盘下生成水平的圆盘状的底板,其上产生辐射状 ...
指骨组织的生成过程而言。而狭义的系指由于造骨细胞(成骨细胞)在骨基质中发生钙质沉着而言。有下述两种方式: (1)软骨性骨化(cartilaginous ossifica- tion,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首先形成玻璃软骨组织,再被骨组织所置换,是在大部分骨中能见到的类型。按此型生成的骨有软骨性骨、置换性骨等称。 (2)结缔组织性骨化(intramembran ...
亦称感受单位。是单一感觉神经纤维和侧枝及其所支配的感觉接收表面整个区域的统称。在效应器系统中作为运动单位的反义词。感觉单位表示构成感觉外周活动的最终单位。虽然可以把感觉强度的变化看作是由于活动的感觉单位数的变化,但每个单位的活动也依赖于感觉刺激的强度,表现为冲动频率的增减(艾德里安定律)。对于皮肤感觉和视觉,相邻的感受是相互重叠的,每个感受器与感觉单位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情况已为脊椎动 ...
在从感受器经向中神经至中枢的感觉通路中,任一部分用任何方法给予刺激时总是引起同一的,即属于该种模式的感觉,这一法则称为感觉的特殊能量法则。因首先由缪勒(J.Müller,1826)所提出,所以又称为缪勒法则。例如给予视网膜或视神经以机械或电刺激,总是引起光感觉。再者,在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性状,很难按其感受器的种类确定其特殊性,一般认为感觉的种类是由冲动传送至脑的某一个中枢来决定的。现 ...
人的皮肤感觉,即触觉(压觉)、冷觉和痛觉的产生,不是全皮肤都一样,四种感觉分别在不同的非连续的点状部分产生的,分别称为触点(压点)、冷点、温点、痛点。这些点均由特有的末稍器官(皮肤感受器)组成,总称为感觉点或知觉点。各末稍器官通过所属的神经纤维与感觉中枢相联系,而由刺激产生的感觉则被投射到各感觉点周围的一定面积(感觉圈)上。四种感觉点的分布密度并不是均等的,而且随体表部位而异。在几乎所有的部位 ...
栉水母体上下略呈长瓜形、盔形,相对于开口的下端即口极,上端有平衡胞、极区等感觉器官,称此端为感觉极或反口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