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日冕病毒。是从人体上呼吸道组织的器官培养和组织培养所分离出的病毒(D.A.J.Tyrrell,M.C.Bynoe,1965),是根据其形状因与太阳日冕相似而命名。与流感病毒一样可引起人的感冒症状。病毒粒子为直径80—160毫微米的球形,在包膜内侧含有壳包核酸。核酸为单链RNA。它和流感的正粘病毒(Orthomyxo virus)有近缘关系,但在以下各点则不相同。即:(1)病毒体(virion) ...
脊椎动物的心脏虽然可通过全身的血液,但是,这些血液并不向心脏供给充分的营养。而心脏营养的补充,通常是靠由心脏发出的动脉弓的起始部分出的血管,即分布在心壁上的冠动脉来进行的。冠动脉的神经支配和一般动脉的相反,迷走神经支配收缩,交感神经支配扩张。
一种概率的计算方法,如三对基因的杂交组合:AAbbCc×aaBbCc我们可以将三对基因分别计算,再利用概率的原理推算三对基因杂交的结果:AA×aa bb×Bb Cc×Cc × 1CC=1AaBbCC 1Bb × 2Cc= ...
一种概率的计算方法,棋盘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计算杂交后代基因型和表型概率分布的方法。优点是准确可靠,缺点太烦琐,不适合多对基因的组合,如四对基因,配子类型有32种,将有1024种组合81种基因型,画起来太不方便,且容易出错,所以人们采用了比棋盘法要更为简便的分析法来推测。 ...
指引起隔离的机制。1950年道勃章斯基(T.Dobzhansky)将隔离机制区分为二类:①地理性隔离,单纯由于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场所所形成的隔离②生殖性隔离,由于遗传原因所形成的隔离。 ...
已具备交配能力的生物集群,由于不同原因被分成若干个分群,这样,它们之间就不易发生自由交配或即使交配也不易产生杂种,结果阻碍了分群间基因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隔离。进行隔离时,各个分群将开始具有不同的遗传组成,成为品种分化尤其是种的分化的原因。隔离的机制各种各样,可以概括地分为地理性隔离和生殖性隔离。
地理隔离这一概念是由C.达尔文(1859)为了说明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群岛生物区系时而提出的,以后为了说明进化而使用隔离或分离(segre-gation)等词。它不仅是自然选择的辅助因素,而且也发展成独特的进化因素论。M.Wagner(1868.1870)的隔离学说(德:Separationstheorie)就是这种进化因素论。他考察了世界各地以后,认为生物之所以分化为不同的种,首 ...
通常是指把内部隔开的某种膜状结构,称为隔膜或隔壁。在动、植物体内有着各种不同起源的隔膜,但无特定名称,重要的可例举如下: 游动孢子囊、卵囊等的生殖器官与菌丝之间,或者菌丝与菌丝之间隔开的细胞壁就称为隔壁。在藻菌和子囊菌的菌丝中,随着核的分裂,细胞质也会分开,但往往不形成细胞壁,像这样的状态就叫无隔壁(aseptate)。在水霉科和腐霉科(Pythiaceae)等的丝状藻菌中,菌丝体缺乏隔膜 ...
珊瑚虫类的隔膜中,最少有2个内侧端即游离缘显著肥厚,富有刺胞、腺细胞、空泡细胞,由于比平滑的薄膜状隔膜的主部长而形成显著的皱襞,这部分称为隔膜襞。在此同时可见向上下方向走行的丝状或纽状结构,所以一般称为隔膜丝;在钵水螅体中有的隔内端形成丝状突起,突出于胃腔中,这也称隔膜丝。与钵水母胃腔内的胃丝结构相同,分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酶、淀粉酶等消化酶。但与高等动物细胞外消化不同,隔膜丝直接接触胃腔 ...
由隔膜而分成数室构造的木质部纤维。它是在细胞壁次生增厚以后,由尚保持原生质活性的细胞进行分裂而产生的,它与由纤维素或果胶组成的薄的隔膜而不进行次生增厚的木质部薄壁组织是有区别的。广泛地存在于葡萄属等双子叶植物的材质中。多存在于灌木和热带的树木中。葡萄属和仙人掌科中的隔膜纤维不仅有木质部纤维,也含有韧皮部纤维。
细胞分裂时由新细胞境界的细胞质部位所产生的结构。例如,在软体动物海螺的卵中,隔膜质呈泡状结构,染色性浅淡。在植物细胞中,成膜体一般同于隔膜质,并由成膜体形成细胞膜。
果树当年结果多的大年(on year, bearingyear)与结果很少的小年隔年交替的现象。隔年结实的程度可随果树的种类和品种而不同。柿、板栗、柑桔类通常容易发生隔年结实。而苹果、梨、桃等几乎都看不到这种现象。隔年结实的原因是由于花芽分化在果实发育中发生,在结果多的情况下,养分被消耗于果实的生长上,结果使花芽的数目减少或者花器发育不完全,因此第二年的结果状况就变差;但这一年茎枝中积累了大量 ...
蓝藻类链状体同其它营养细胞境界上的壁。是一种明胶质的双凹的圆盘,由相连接的细胞分泌物形成。在具有圆盘状或圆柱状大细胞的丝状的形态结构上发育着。
原来是指象方解石那种沿长轴折射率大的细长分子的排列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在动物横纹肌的明暗带的暗的部分也显双折射,因此也具有各向异性的意义,所以被命名为A带(W.T.Engelmann)。这种各向异性主要是由于肌球蛋白分子的排列而产生的。在偏光显微镜下最早观察各向异性的是德国的布吕克(E.Brücke,1857)。 ...
原则上是指具有空间上不可再分的单一体,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完整的构造和机能。但是当个体结合成“群体时”个体性就往往变得不够明显,即使是重复的单体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哈克尔(E.H.Haeckel)曾把可以独立生活的单个构造称为生理个体(德phy-siologisches Individuum,Biont, Ont),把形态上的一个单位叫做形态个体(德morphologischesIndividuu ...
某种动物个体允许无特别关系的同种其他个体接近的最小距离。基本上由种来决定,但可随季节和情况而改变。对人来说,可称为个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一般约近1米。交尾、育儿、格斗时个体距离等于0,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保持个体距离的动物,称为非接触性动物(non-contact animals),大部分动物属于这类动物。相反地,个体距离几乎经常等于0,与同种其他个体相互接触的动物(海象 ...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生物生活的科学。此词是相对于群落生态学而言,是由斯科罗特和克尔茨纳(C.Schrter和O.Kirchner,1902)提出的。以前只限于将个体作为对象,所以也有人将此名词译为个体生态学,实际这是误用。此概念既包含种群生态学,也包含动物社会学,从内容说还是称为种生态学(species ecology)为好。 ...
构成食物链的各种类的个体。一般越是处于下位的(被捕食动物)则数量越多,如果把这些数在横轴上排列起来,便呈一金字塔形,所以称为个体数金字塔。由于埃尔顿(C.S.Elton,1927)指出了捕食动物的躯体较被捕食动物为大,所以也可合并称为埃尔顿金字塔形(Eltonian pyramid)。但是,森林中的植物与食植性昆虫之间、特别是在寄生食物链中这个金字塔则是倒立的。因此按照营养段的顺序而提出了由生 ...
即种群的个体数目的推算,随着个体数目的变化,种群所占的区域也多少有变化,所以每个单位空间的平均个体数即种群密度与种群的总个体数不一定成比例。然而个体数的变化往往又是以密度为指标来论定的,所以密度推算与个体数推算基本作为同义词来应用。推算方法大体上分为划区法、剔除法、标记提取法和间隔法。此外还有按照生物群的情况所制定的一些方法。推算实际个体数(或绝对密度)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单位时间内的捕获量等相 ...
指的是个体。虽然单细胞生物也各有其个体,但个体性还是表现于特别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多细胞生物阶段。另外,在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群体中,个体性往往是一个问题。例如,苔藓虫种群,据说“个体性显著”(德:individualisiert),而硅角海绵类的群体,“个体性不显著”(德:nicht indiuiduali-sie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