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在暗处的植物,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光合速率开始时很小,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常值。从光照射开始到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正常值时止的这一期间,称为光合作用诱导期。
指植物在光照下进行的呼吸。J.P.Dec-ker(1955)发现烟草叶放出CO2的速度,在光照刚停止后显著增加,CO2的这种放出速度在黑暗中则迅速减少,数分钟后就变成与黑暗中的呼吸速度相等。这种现象表明烟草叶在光照下比在黑暗中进行着更显著的呼吸(光呼吸),而且在光照停止后光呼吸仍能继续暂短的时间,除放出CO2外,CO2补偿点、瓦勃效应也都可以作为光呼吸的指标。光呼吸在下述几点上与暗呼吸不同:( ...
物质吸收光是以光子(或称为光量子)为单位进行的。光化学第二定律就是关于在光化学反应的初期过程中1个光子激活1个原子或分子的定律。它是由斯塔克(J.Stark)和爱因斯坦(A.Einstein)分别在1908年和1912年提出的,亦称光化当量定律(law ofphotochemical equivalent)。当物质吸收1 cal的单色光时,用克分子单位把吸收的光量子数表示出来亦称基本光化当量, ...
仅被物质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光化反应的定律,亦称作光化活性原理(principle of photoche-mical activation)或格络塞斯、德雷珀定律(Gro-tthuss Draper's law,1818)。事实表明,光化学第一定律在生物的光化反应上也是成立的,如视觉中暗适应周围视觉的相对光谱亮度曲线与视紫红质的吸收波谱相一致,光合成波谱与叶绿素之类的吸收波谱甚相对应等说明了这个 ...
绿色植物和藻类等的光合成(光合细菌以外的光合成)的光化学过程是由两种光反应中心(photochemical rection center)进行的。把包含不同反应中心的反应系统(主要是氧化还原系统)亦称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另外,具有吸收光能并将此光能传给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反应中心的色素系,分别亦称色素系统Ⅰ和色素系统Ⅱ,也有把光系统Ⅰ和色素系统Ⅰ、光系统Ⅱ和色素系统Ⅱ分别称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 ...
亦称眼内闪光。是眼的网膜在受到机械刺激、电刺激等不适当的刺激瞬时所产生的光感觉。当用手指压迫眼球的巩膜部分时,就会在刺激部位的对角方向看见光环,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也就是所说的压眼闪光(pressure phosphene)。此外,在黑暗中眼球急剧运动、前后压迫、快速调节或打喷嚏和打击眼球时也都会产生光幻视,但不是网膜感光层受到直接的机械刺激,很多情况下可把光幻视作为网膜机械性伸长和血液循环变化而 ...
若我们研究的不是两个孩子的家庭,而是多个孩子的家庭,也就是说二项式的方次数高时,往往我们要求的不是其全部,而某一项的概率。如白化病的携带者婚配,生育四个孩子的家庭中,白化与正常的分布情况每一单项的概率的计算可用二项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公式: 。 是组合公式, 比如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个白化儿,但可能是老大,也可能是老二、老三或老四,就存在一个组合的问题,所以要加组合公式,p为正常表型的概率,q为白化 ...
一般是指由于光的作用使各种生物体的反应活化而言。对植物来说,则指由光照射所引起的气孔张开现象。其中包括提高保卫细胞的膨压过程,达到完全张开须要20—30分钟。由于光照,在光合成进行中可伴有细胞间隙CO2。浓度的降低。同时保卫细胞的淀粉也有所减少和消失以及pH升高,同时K离子大量从表皮细胞流向保卫细胞。关于这种反应的机制有各种学说。例绲币兜暮考跎伲词褂泄獾拇嬖冢捎谒哪芏从Γ?/FONTw ...
系将照射在生物体或其他物体的光量,作为表面入射光量进行测定的方法。主要采用热电偶、光电管和化学上的测定方法,但实用上也可利用失活病毒(细菌噬菌体)等生物学的测定方法。单位是以放射束密度Jm2/sec,光束密度Im/m2 等表示。 ...
具有某波长的光强度为I0,通过溶液层后,强度变为I时,则把log10(I0/I)称为该波长的光密度(简与为O.D.)或称为吸收率(absorbance,ab- sorbancy)。当兰伯特-比尔(Lambert-Beer)法则成立时,则有log10(I0/I)=εcd的关系。ε是克分子吸收系数, c是溶液的克分子浓度,d是溶液层的厚度。因而,若ε和d已知,则通过测定光密度,就可决定浓度c。但关于光 ...
指具有光射时吸收光谱能发生可逆变化性质的一种蛋白色素。除菌类外,所有植物均存在,能感受环境的光射条件去调节生物体的各种功能。在常温下,有在280,382,664毫微米显示出最大吸收的红外光吸收型(PR)和在280,400,724毫微米显示出最大吸收的近红外光吸收型(PFR)(见图)。同时由光激发在PR(或PFR)转变为PFR(或PR)中间还能产生几种寿命极短的中间体。蛋白质部分由分子量约12万的亚 ...
光敏色素是作为红光吸收型(PR)合成的,PR只要不受到光的照射就可保持原状,但远红光吸收型(PFR)就不那么稳定,或在暗处转变成PR(PFR暗转换),或慢慢地失去光可逆性(PFR暗失活)。在生物体内这两种反应主要是光敏色素的暗反应,而在试管内除此之外,已知由于PFR消失(PFR ki-ller)而瞬间发生的光可逆性消失的反应以及受各种分子修饰的光敏色素的暗反应,在花椰菜(caulifl-ower) ...
光敏色素的红光吸收型(PR)与远红光吸收型(PFR)间,所见的光可逆反应。在常温下不论哪个方向都属于一次反应。光敏色素的光化学转换,在干燥的休眠组织或干燥明胶膜中不易看到,但它们随着吸水,可逐渐发生光化学转换。如把光敏色素连续放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经过若干时间后,则给予的光波长的吸光系数相应于量子产量(与光强无关),而随着PRPFR的反应达到平衡,表现出一定的PR∶PFR的比值,这种平衡称为光平衡状 ...
我们做实验时所得到的数值不太会正好符合理论值,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在一口袋里放入等量的黑白围棋子,充分混匀后让你闭着眼睛抓出20粒,按理论说应当是10粒黑子,10粒白子,但你有可能抓出来的不是10:10,而产生各种偏差,这些偏差应当是在一个允许范围内,那么什么是允许范围呢?什么样的偏差仍然说明原来放进的围棋子是1:1呢? 我们可以利用二项分布概率密度公式计算出二项式展开的任何一项的值,比如让我 ...
光在胶体溶液中的散射是一种丁铎尔现象,这是人们早已知道的事实,它为确定高分子的分子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在分子的大小约超过入射光波长的1/20时,被分子各部分散射的光互相干涉,因此,与入射光成一角度的光的散射强度分布不仅与分子的大小有关,而且分子存在状态的影响也很显著。就是说,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测定分子量,而且还能获得有关分子形态的若干知识。 ...
在光不易使所观察的分子(靶分子)起反应时(例如靶分子不吸收该种光),掺上容易吸收该种光的其他分子(光敏体sensitizer)后再给光时,而光敏体被致活,它接受的能量可以引起靶分子的化学变化,这就是光敏化作用。在这种光化学反应中不需要氧。例如,将苯乙酮和丙酮加在DNA溶液中,用310毫微米左右的近紫外线照射,就能有效地产生嘧啶二聚体。 ...
系从理论上来研究光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即以由光和生物物质间表现的微观量子过程到各种生物反应的宏观表现机制等过程为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生物科学分支领域。光生物学需要的知识面很广,必须了解辐射物理、分子的光吸收和激发能的迁移乃至随之而产生的生物分子的生化变化和高级的生物反应等学科知识。
从环境中吸收光能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在生物体内完成一定功能的物质之总称。有叶绿素、细胞色素、光敏色素和视紫红等。 ...
实验值和理论值的符合状况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呢?统计学家规定了一个显著性标准:P0.05 结果与理论数无显著差异,实得值符合理论值。或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实得值不符合理论值。或实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实得值非常不符合理论值。或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极差异。 ...
广义也包括将两个或几个透镜装配起来的单一光学系统的直观放大装置,通常由聚光镜(condenser)、物镜(objective)、目镜(ocular eyepiece)三部分光学系统组成。若镜筒的长度固定,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而分辨率(re-solving power)则完全由物镜的性能决定。即分辨率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成正比,与使用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