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球 vegetable ball 在砂砾质很浅的湖岸,植物枯死的遗体由于湖水波动而成块状,大致上形成球形;或是生活的藻类和藓类等所形成的球形(法囊藻)。 ...
植物抗毒素 phytoalexin 指病原菌侵入寄生时,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寄主细胞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物质,即与植物抵抗病害反应有关的物质。是由K.Mller(1952年)命名的。植物抗毒素对病原菌并不显有特异性,它对许多不同的病原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植物抗毒素的种类与病原菌的种类无关,而是由寄主决定的,如豌豆产生的豌豆素(pisatin)、大豆的菜豆蛋白(phaseollin)、马铃薯的 ...
植物计测定法 phytometer method 不是应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通过分析以测定植物周围的各个环境因素,而是通过观察环境内植物体的生长或特定器官的发育来进行相对测定的方法。例如,在相同条件下把种植于栽盆中的水分条件都相同的植物,排列放置于树林内,通过一定时间内植物生长量的测定,以获得树林内各个部位的光因子的作用。F.E.Clements常应用此种方法。虽然这是从直接地、综合地、累计地获知 ...
植物激素 plant hormone 亦称植物荷尔蒙。根据K.V.Thimann(1952)的定义,是高等植物体内天然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它能从形成的部位输送到其他部位,具有控制生长及其他生理机能作用,而且只要有微量存在就表现出活性的物质,根据这个定义,除天然生长素和赤霉素外,还包括某些维生素,愈伤激素,或设想的物质,如成花激素等。对于与这些天然植物激素具有同样作用的化学合成药品,也有时称为植物激素 ...
植物极化 vegetalization 与动物极化相对照,对胚胎扩展为植物极的发生形式,此现象称为植物极化。另外也指使之引起植物极化的操作处理。对海胆卵用Li 作用时,则通过植物极产生的内胚层将过剩地形成,常使原肠翻向外部而突出,成为外原肠胚,使外胚层的形成受到抑制,或有时外胚层完全不能形成。又如果对植物半球分离培养,结果比原有的发生形式将更趋向于植物极化。除Li 以外,用缬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或 ...
植物迥转器 klinostat 指具有水平旋转轴,每一旋转为10—20分钟左右的低速旋转机械。把植物固定在旋转器上,使植物器官的纵轴与旋转轴的方向一致时,重力均等地作用于与纵轴成直角的方向,这样便消除了重力的影响。 ...
植物极 vegetal pole,vegetative pole 为后生动物的卵由其主轴所决定的两极中的一极,也就是与存在着极体的动物极相对应的那一极。对早期的胚胎也使用此术语。在多数端黄卵于植物极附近的卵黄浓度与其他部位尤其与动物极相比是比较大的,相应地原生质的浓度是比较小的。在全裂卵的植物极区后来主要变成内胚层,而且有的参与中胚层和间充质的形成。与卵黄偏度大体相对应,植物极区的卵裂球大形的场合 ...
植物冠瘿 crown gall 植物因各种环境的刺激产生良性的或恶性的肿瘤。恶性的肿瘤是由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的感染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初生肿瘤是在细菌感染的部位产生的,因此在那里可找到活的细菌。不久,在另外的部位又出现不含细菌的次生肿瘤。即不一定是细菌本身的诱导产生肿瘤的,恐怕是细菌所带来的病毒是产生肿瘤的原因。虽然第二次产生的肿瘤不含有细菌,但它本身 ...
植物附生性生物 epiphyte 是指在其他植物体表面上生长的生物的总称。主要用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多指附生藻类,因此也有附生藻类(epiphytic algae)等术语。这种情况在动物则称为叶上动物(phytal animal)。在褐藻类羊栖菜表面上生长的褐藻黑顶藻科(Sphacelariaceae)藻类,在海产种子植物大叶藻(Zostera)等叶表面生长的红藻类无节珊瑚和属(麦杆虫属)(Capr ...
植物分离块培养 explant culture 指从活体切下的组织块直接进行的组织培养。常常用作第一代培养,但也可进行传代培养(连续培养)。 ...
植物地理学 plant geography 指探讨地球上植物的种、属、科或群落等分布的地区性及其地理原因、地质史原因或者环境原因的植物学的一门分科。由A.Humboldt(1805)首先创始,A.H.R.Grisebach(1872)奠定了基础。它还可以区分为:以植物种类为基础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划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植物区系地理学(floristicplant geogrcphy)以及与地理条件引起的 ...
植物地理区系 floral region,floristic re-gion 对形成世界各地的植物区系的植物种进行比较,而把它划分为各具特征的若干个地区的每个区域称为植物区系。相当于动物地理区系方面的动物地理区。植物区系受到该地区地质史的影响较之受生态气候条件的要大。例如即使同是热带雨林,但在马来和南美植物区系构成的成分则有显著不同,所以作为个别的植物区系来处理。植物区系的划分始于J.F.Sc ...
植物的古赤道分布 palaeo-equator distri-bution ofplants 为前川文夫(1968)根据木本黄精叶钩吻,提出的日本与南美生长着类缘相近的植物的学说。认为古代植物沿古赤道分布的影响延续至今。关于古赤道的位置从板块构造学等方面的知识来看虽然是正确的,但说明包括古生物在内的植物沿古赤道分布的证据还嫌不足。 ...
植物的变色 discoloration 指植物显示患病的一种病征,其叶或花的颜色与正常的不同现象。有叶绿体减少,绿色减退(褪绿),呈现淡黄色或白色的情况,也有增添新的色素,变成黄、橙、紫、褐等色的情况。广义上来说,颜色并不一定变成一种,而包括出现的各种斑纹。 ...
植物单位说 phytonic theory,phytonism 指有关茎和叶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解释以叶为首要意义,是由叶茎部集合而构成茎的见解,这个构成单位称为植物单位(phyton)。这是B.Gaudichaud(1841)提倡的学说,这个概念主要是由具有茎短、叶大的蕨类引导出来的,也可以上溯到歌德(J.W.von Goethe,1790)。根据歌德的理论,在植物种子萌发时,胚向下引伸产生根,向上 ...
植物带 plant zone,vegetation zone 主要是垂直出现的植物分布带。以植物景观及分布上的差异为基础,在地形上自下而上,可以辨认丘陵带、低山带、亚高山带、高山带;根据森林的代表种可以找出指示植物,例如称为柯树-桢楠带、山毛榉带(在下边也分栗带)、冷杉带、偃松(pinuspumila)带。由土地高低造成的气候不同(主要是气温)及南北水平的差异大致近似所设立的整个气候带,同根据森林 ...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 以研究植物的病害为对象的学科。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源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药理作用,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
植物病毒 pland virus 指感染于植物而繁殖的病毒。其中不仅是高等植物,也有寄生在菌类和藻类的病毒。大部分病毒的核酸都是单链RNA,具有双链RNA或DNA的种类极少。病毒感染的植物多表现出各种病征(镶嵌、病斑、褪绿、坏死、矫化等),而且均发育不良。病征的类型因寄主植物与病毒的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病毒各具有固定的传染方式。其中已知有汁液传染、土壤传染、种子传染、花粉传染、嫁接传染、细菌传染、 ...
C4植物 C4 plant 指通过C4-二羧酸循环固定CO2的植物。以原产热带的禾本科为主,包括莎草科和其它单子叶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等数百种植物。C4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均具有叶绿体,而几乎所有的C3植物,只有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另外,C4植物的最大光合速度约为C3植物的二倍。一方面C4植物的光呼吸比C3植物低,同时光合速度也不受空气中O2的阻碍(瓦布效应,Warburg’s effect) ...
C3植物 C3 plant 通过还原型戊糖磷酸循环而进行CO2固定的植物称为C3植物。例如:小球藻、菠菜、大豆、稻、小麦等都是C3植物。已知在树木和藻类中只有C3植物。除了C3植物外,还有把C4二羧酸循环作为固定CO2基本循环的C4植物,以及通过还原型羧酸循环进行固定CO2的某些光合细菌。C3植物在叶的微细构造、最大光合作用速度、有无瓦布效应(Warburg’s ef-fect)、光呼吸能等以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