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属于同一顺反子的许多等位基因突变型,在这些突变型之间进行互补测定,可得到顺反子内显示互补的组合和不显示互补的组合。把显示同样类型互补性的突变型作为一群,对显示互补的突变型用线段来表示,不显示互补的突变型则用重叠的线段来表示,而用图来表示这些突变型在这个顺反子内的互补关系。这种图称为互补图,在这个互补图中顺反子内能够区别的最小单位称为互补子。在互补图上互补子的排列一般呈直线,但也有呈圆形的。 ...
同一细胞内含有二种突变基因组时,可以看到各突变体原所没有的性状表现出来或有的功能得到促进,这时两个突变体表现为互补,这个现象就称为互补作用。互补作用可通过互补测定来进行研究。也就是两种突变以各种方法表现于反式排列时,也就是当顺式排列时若产生与野生型一样或者近似于野生型的表型,说明这二个突变表现了互补作用,这两个突变属于不同的顺反子。这种互补性有时亦称为顺反子间的互补作用(intercisero ...
为共生的一种形态,指处于共生的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得到某种生活上的利益,此称为互惠共生。双方得到的利益性质不一定是相同的。也有一种见解认为,互惠共生内容甚广,甚至不经常接触的关系也包括在内,几乎与互惠作用作同义语用。但一般多数是指经常的共同生活是双方不可缺少的情况而言,与此相反,双方并不是必须的互惠共生,称为原始共生。共生(symbiosis)一词,其原意是指广泛的共生,但在互惠共生中特别是限 ...
为叶序的一种形式,即茎的每节着生一片叶时,不论其如何排列,均称为互生叶。螺旋状排列的叶序是最普通的互生叶序,广泛见之于营养叶、花序和球果等。但也有周期性出现的几种不同开度的,如常山型(Oxixate type)叶序(180°、 90°、 180°、 270°的周期为4列纵生)、水青冈型(Fagus type)叶序(90°、270°的周期成特殊的二列纵生)。此外,还有总和不足360°,两种不同开 ...
俄国克鲁泡特金(ПАкропоткин)观察到在西伯利亚草原的高等脊椎动物,在严冬是通过互助来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认为动物界中存在着互助的规律,从而否定了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生存竞争是普遍规律的说法(1902)。提示进行这种观察的是俄国动物学家凯斯列尔(ккесслер)。也有人认为,互助只不过是自然淘汰的一种形式而已。 ...
这是华莱士(A.R.Wallace,1868)提出的生物地理学上的著名界线。它从巽他群岛的巴厘岛和Lombok岛之间的狭长海峡,北上经过婆罗洲及Cele- bes之间的马卡塞(Nacassar)海峡,又自棉兰老岛南部延至东部。这条线以西连接马来半岛而位于一个大陆架上,各地具有共同的东洋亚区(旧热带区)的生物,而这条线以东,全部属于澳洲区。特别是巴厘岛与Lombok岛之间的狭长海峡,成为连接两大 ...
1953年华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关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提出的模型,主要根据威尔金斯(M.H.F.Wilkins)和富兰克林(R.E.Franklin)关于 DNAX射线衍射的资料,以及 E. Chargaff对来自各种生物的DNA样品进行碱基组成分析的结果,并基于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或其衍生物)之比分别为1而设计出的模型。按此 ...
指种子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枝条,是由相当于茎的花轴和相当于叶的花叶构成的。花叶分化为花被(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几部分,也有把小苞包括在内的。虽然G.Gung和F. Wolff也这样把花看作是花轴和花叶构成的。但是自从哥德(G.W.von.Geothe)提出变态学说以后,这才为一般人所承认。作为花的最古老形态,在针叶树型的球状花,可上溯到石炭纪的果鳞木(Lepidocarpon),在苏铁型的大 ...
为构成花冠的不育花叶。花瓣与萼片不同,一般其基部细小,状似爪(claw),除此以外的部分称为瓣片(limb)或叶片(blade)。与普通叶相比,其组织分化一般较为简单,维管束一般细小,分支少。主脉不明显。另外在花瓣上未发现有叶绿素,代谢活性低。 ...
不育花叶没有花萼和花冠的区别时,其总体称为花被,而其组成叶称为花被片。花被多见于单子叶植物Tuliea gesneriana)、天香百合(Lilium auratum) 。根据花被片的序列和形态区别为内、外二轮时,外侧的称为外花被,内侧的称为内花被,一般大小、颜色和形态多少有些不同。百合在三枚外花被片之间有三枚内花被片。花被一词,广义上也可说是花萼和花冠的总称。在此情况下,花萼和花冠具有明显区 ...
为以花叶的种类和数目作为花组成的表示式。是由A.H.R.Grisebach(1854)引入植物学的,所以一般都遵从德国式,即以K表示花萼,C表示花冠,P表示花被,A表示雄蕊群,G表示雌蕊群,如东北堇菜(Viola mandschurica)的花程式为↓K5-C5A5G),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的花程式为★P3 3A3 3G,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 ...
在从花芽完全形成直到开花这一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主要是花蕾各部分的发育及引起花蕾各部分发育的一种生长运动。
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被子植物花粉母细胞在花药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小孢子(四分孢子),小孢子成熟为花粉粒,其间并产生具有发芽孔的外壁和内壁,由花粉粒内核分裂,分化为花粉管核和生殖核(雄原核),此种分裂是不均等的分裂,有极性,纺锤体常一端为尖端,另一端为成钝端,尖端一侧产生花粉管核,钝端一侧产生生殖核,若其分裂的极性被打乱,也可见到均等分裂的例子。生殖核和花粉管核之间的隔壁显著靠近钝端一侧,生殖 ...
在沼泽地的泥炭层和水底沉积层中,由于分解条件差,所以保存着其他生长植物的未被分解的花粉。由于花粉的形态具有种或属的特征,所以对不同深度的泥炭或沉积层进行调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到沉积当时的植物区系和群落的演替状况。为鉴定这种沉积物中的花粉所进行的研究,称为花粉分析。根据L.von Post等人的设计,先用KOH(10%),HNO3(15%)或(CH3CO)2O和H2SO4轻煮,使泥炭块解体, ...
花粉萌发形成的管状结构。萌发时,花粉先吸收水分而膨胀,原生质开始流动,花粉的内壁从萌发孔露出,作管状延伸。大多数的球果植物,可因极度膨胀的外壁裂开而脱离,但松属(Pinus)则只裂开不脱离。管内原生质流动显著,核也进入管中。原生质和核向管端移动,形成胼胝质栓(calloseplug),与老的部分隔断,原生质流动只在胼胝质栓前面的管内进行。一般花粉管是一条,但也有伸出几条的,蜀葵(Althaea ...
指花粉形成四分体后仍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如毛毡苔(Drosera rotundifolia),宽叶香蒲(Typha lat- ifolia)保持为四分体的原态,合欢树(Albizziajulibrissin)为 16个,兰科( Orchidaceae) 和萝科(Asclepiadaceae)则更多地联结在一起。兰科重视蜡质(脊兰Calanthe discolor)或非蜡质绒叶斑叶兰(Goodyer ...
指花粉管内的营养核。幼龄花粉为单核,但由减数分裂所形成的花粉四分体的核在达到成熟花粉为止的过程中进行有丝分裂,母校分化为生殖细胞和营养核。其后因种类的不同,也有营养核退化的情况,但大多数转向为花粉管核。营养核即花粉管核,大而无定形,生殖细胞稍小,为纺锤形。过去认为花粉管核位于花粉管的顶端,并与花粉管的营养有关,现在已被否定。榆属(Ulmus)、千里光属(Senecio)、黄鹤菜属(Youngi ...
蜜蜂工蜂的后肢胫节外侧是凹陷的,向内弯曲的一排长刚毛围绕其四周,此结构称为花粉篮。蜜蜂用花粉刷把收集的花粉纳入口内,与唾液拌和成为小球,经过花粉栉,装进花粉篮,带回巢内。
指在种子植物的幼龄花药中分化,经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四分体的细胞。相当于蕨类植物的小孢子母细胞。特别幼龄的花药由分生细胞群构成,其表皮下面的细胞变为内容充实的孢原细胞,再经若干次分裂而形成花粉母细胞。开始相互连在一起,后来零散地分离开来。双倍期到此为止,以后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期的花粉四分体。花粉母细胞群周围由绒毡层包裹,通过此种组织与植物体联结。
指从花药中取出花粉所进行的无菌培养。通过培养所获得的单倍性愈伤组织,长出单倍体植株,从而在育种上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