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形态、色彩或种群的大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显示出的变异。蝴蝶的形态和颜色在一年之中发生两次以上的变异,有春型、夏型和秋型之分(如酒蝶)。浮游动物水蚤的形态在夏天和冬天亦不相同。雷鸟和雪兔的颜色夏天和冬天有差异。此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发生变动,也使用这个术语。
生物中所表现的年周期性,不能单用外界条件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来解释。与日周期的情况一样,可能存在着自身的内因性周期,这种内因的年周期,与日周期的昼夜节律相比,称为季节节律。
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年进行往返的迁移称为季节迁移。这种迁移是由于栖息场所的条件不适宜或者是对栖息场所的要求有所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像鸟类的迁徙那样,同一个体的季节性往返迁移;蚜虫类(aphides)的不同世代在不同的生活场所间往返的迁移等等。此外也有在一特定的季节内只往一个方向迁移的。已知在鸟类的迁徒或昆虫为了越冬、越夏而迁移的时候,对日照长短等信号的刺激有所反应,个体的生理状态预先发生变化,然后再行 ...
指同一种生物的形态和颜色可随季节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类型。例如一年发生两次以上的蝶的形态和彩色,可分为春型、夏型和秋型(如Araschnia bure-jana);浮游动物(如水蚤)的形态,夏季和冬季就不一样;雷鸟和兔(Lepus brachyurus angustidens)的毛色,有夏季和冬季的变化。 ...
亦称时间性隔离。是生殖隔离的一种。是由于繁殖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隔离。如蟾蜍中的美洲蟾(Bufo americanus)和福氏蟾(B.fowleri),它们虽在同一场所中生育,但由于前者的产卵期要比后者早,所以它们都能成为纯种。另外植物中唇形科(Labiatae)的貂叶鼠尾草(Salvia maelifera)和白鼠尾草(S.apiana)。由于开花期不同而隔离。 ...
(1)指由于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生物相演替。(2)亦称季相。这是和生态学上的演替具有不同内容的术语。这是由于季节所带来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相伴的植物相的变化。例如,以芒草为主的低地草原,春天最早出现的植物主要是樱草和大戟属(Eu-pharbia adenochlora),但到了夏季则变为以芒草为主的植物相,有时,从夏天到秋天,芒草为蔓状植物所覆盖。这样的变迁在浮游生物中也可以看到,一般早春以硅藻类居多,但 ...
指将免疫动物的淋巴系细胞输给正常个体或基于X线照射使免疫反应性受到抑制的其他个体内,以传递其免疫性。在供给者和受纳者的组织相合性抗原相同时,其成功率颇高。 ...
继某种病原体感梁之后又受到另外的病原体感梁,称为继发感梁。在患麻疹的过程中发生肺炎即属此例。最初的感染(原发感染)大都已影响机体,使机体抵抗力减弱,平时存于机体内,但并不引起疾病,而后来成为致病性的病原体的情况(机会的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并不算少。不能明确区分感染为原发或继发,则称为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 德 Mischinfektion)。 ...
同时性(synchronism)的对应词。整列的多数相同器官或细胞器在同周期反复运动时,多与邻接的器官之间保持一定的位相差而运动,这种性质称为继时性,纤毛、多毛类的疣足、多足类的步足等均属此例。具有继时性的器官运动,在机体表面呈波状(继时波 metachronal wave)传播。 ...
寄居蟹继后期水蚤幼虫之后的浮游性幼虫,相当于蟹类的大眼幼体。已具成体之特征,第四、第五对步足开始萎缩,腹部仍分7节,左右对称,第一至第五对腹肢也左右同等发达。潜入海底后,右侧的腹肢消失,中肠腺和生殖腺移至腹部而过渡到成体体制。 ...
一般是把由此而使一方(寄生者)有益和另一方(寄主)有害的形式称为寄生。这种利害关系虽主要表现为营养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于此,与此相比,由于寄生者是将寄主体内或体表作为栖息场所,所以把这种空间关系作为重点而下定义者亦颇不少。它若寄生于昆虫的寄生蜂和寄生蝇在完成一定的发育,而是把寄主食尽为止,对这种类型的寄生者特称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拟寄生者,以与一般的寄生相区别。寄生可广泛见于 ...
研究寄生动物的科学。除人体寄生虫学和家畜寄生虫学外,还有以阐明纯生物学的寄生现象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寄生生物学。人类的疾病半数以上是寄生生物引起的,但其中由寄生虫所引起的也很多。因此,寄生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和病毒学一起成为寄生性病因学的两个分支。另外,医学动物学(medicalzoology)这一名称,在医学领域是与广义的寄生虫学同义。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为寄生动物,一般习惯使用“寄生虫”一词。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可分为内寄生的(endoparasile)和外寄生的(ectoparasite)。内寄生的多数是属于原生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等。而一般寄生性的后生动物,具有固着宿主用的钩或吸盘(器),同时,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退化,消化器官简单化或消失。生殖器官非常发达,占体内的大部分,是多产的。在发育过程中,有的需要有若干宿主(中间宿主) ...
指寄生植物为了从寄主获得营养而形成的特殊根。这种根侵入寄生的组织内,与木质部、韧皮部的输导组织相连接。如槲寄生(Viscum album var.coloratum)和球状拟水晶兰(Monotropastrum globosum),主根本身已成为寄生根,但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种子发芽后不久主根便萎缩,从茎中生出不定根侵入寄主内。特别是日本鹿蹄草(Pyrola japoni ...
由于寄生而使宿主的性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称为寄生虾去势(epicaridization)、眼撚翅虫去势(stylopization)。以前曾认为是由于寄生虫侵害了宿主的生殖腺而造成去势状态,以致性征发生了变化,所以便命名为寄生去势,但以后了解到,这种现象不一定是生殖腺受到侵害所致。最近认为由于寄生,可抑制雄甲壳类的造雄腺的发育,而雄性激素分泌障碍是引起雌性化的原因。另外,在昆虫类,也有由于寄生而 ...
是一种寄生去势。在蟹、寄居蟹、大蝼蛄虾、铠甲虾等体内寄生寄生蟹、寄生虾时发生的变化(此词系来自寄居性的Epicaridae的名称)。这种寄生去势比蟹奴(Sacculina)寄生时的影响小,一般生殖腺虽发生变化,但也只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受到障碍。在大蝼蛄虾体内寄生Gyge branchialis时,雄的钳足变小,出现雌性特有的第一腹肢,在精巢中可看到卵细胞,雌性有时卵巢完全消失,但外形上无变化。C ...
寄生于同种的雌体体表或体内的雄体,称为寄生雄。寄生雄一般都很小,螠科(Bonellidae)的雄体就是其例,如叉螠(Bonellia fuliginosa)的雌体长达20毫米,而雄体仅1毫米左右,消化道退化,寄生于雌体的食道内。蔓足类一般是雌雄同体,但多毛鸟嘴(Ibla cumingi)则是例外,为雌雄异体,雌体长约15毫米,雄体不到2毫米,寄生于雌体外套膜的底部。在寄生性挠足类和等足类(Epic ...
广义上,指营寄生生活的植物的总称,因此也包括形成菌根和菌瘿等的微生物在内,但狭义上,则仅指营寄生生活的特殊的高等植物,它们摄取营养的方式和器官退化的程度因植物而异。具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但又可进行寄生的摄取营养,此称为半寄生或绿色半寄生植物。披针叶米面翁(Bucklega lanceo-lata)(寄生于其它树木的根上);百蕊草(Thesiumchinense)(寄生于其它草本植物的根);毛山 ...
寄生生物寄生的对象。有的学科亦称宿主。对食植物性昆虫的食草,则惯用寄主植物(host pl-ant)的名称。
病毒的一种变异,亦即可使寄主范围改变的变异。一般的说,多在保持对原有寄主细胞感染性的情况下,又获得了对其他寄主细胞进行感染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