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丝分裂前期的早期到中期,染色体沿其长轴发生纵裂。这样被分成的二条染色体各称为染色单体。开始成为一对的染色单体两者并不分开,逐渐它们具有独立的基质,并在其中各自形成二条染色丝。而且染色单体往往出现互相关连的螺旋。这些螺旋的圈数在中期以前逐渐减少,并且着丝粒也开始分裂。从中期进入后期时,一对染色单体就互相完全分开,作为子染色体分别向相反的两极移动。减数分裂的二价染色体是由4条染色单体(四分染色体) ...
即染色体桥。在一条染色体具有两个着丝粒时发生的,在核分裂的后期两个着丝粒分别向两极移动时,而染色单体的两个着丝粗之间的部分,在两极之间被拉紧而形成桥,称为染色单体桥。在异质体中具有偏着丝粒易位的个体在减数分裂前后易位的部分发生交叉,可能产生具有两个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和不具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若看到有染色单体桥,就可以断定这个个体是异质合子。X射线及其他射线和某些药品能诱发染色单体畸变, ...
在染色丝上线状排列的许多念珠样的小的染色质粒称为染色粒。染色粒在体细胞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前期,在染色体上显有特有的排列型式。以前认为这是染色体真正的异常凝缩的部位,现在一股认为这是基本染色体的原纤维局部强烈发生折叠的部分。
指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在纺锤体内出现的可被碱性染料浓染的棒状结构。1888年W.von Wa- ldeyer根据希腊语染色体(colored body)的意思来命名这种结构。其后,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通过遗传分析推测的基因连锁图明显地与实际上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相对应的,而且所看到细胞中的DNA大部分都集中在染色体上,从而确立了染色体是遗传信息载体的这个看法。现在染色体的概念已不限于细胞 ...
雌体有相同的性染色体时,此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上,XX为雌,XY(或XO)为雄。过去C.E.Mcclung(1901)在昆虫中曾将此命名为副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通过多倍体、异倍体实验证明,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可能具有导致雌性性征发育的基因,但也有可能是X染色体作为整体来决定雌性性别;而由常染色体决定雄性性别。在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哺乳类中,雌性个体细胞核中的 ...
一种在减数分裂中除了正常着丝粒发挥作用外,其端部(T端)也表现有着丝粒功能(即次要着丝粒的功能)的染色体。这种T染色体是由G.Katt- ermann于1939年在黑麦中发现的。 ...
性染色体之一。在雄性是异质型的性决定的生物中,雄性所具有的而雌性所没有的那条性染色体叫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与X染色体配对,X染色体和Y的行为像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被认为在它们之间部分是同源的,但相互之间在形态和构造方面大多是不同的。当然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同源部分是能够互相交换的。Y染色体数目不一定只有一个,象酸模(Y1Y2)之类就含有几个Y染色体,但在减数分裂分离的时候由于常集在一起行动,所 ...
指由染色体断片化所产生的染色体的断片。原来的染色体具有局部型着丝粒或分散型着丝粒,在局部型着丝粒方面,进一步根据断片含不含着丝粒,其断裂后的行为是不同的。含有着丝粒时,在核分裂后期断片具有向纺锤体极移动的能力,所以往往能在细胞内长期存在,这也是混倍体和非整倍体产生的原因。不含着丝粒的断片通常在核分裂时被排出核外,不久即告消失,也是与其它染色体发生融合、易位和插入等的原因。消失的染色体断片如果上面存 ...
来自父方和来自母方的各半数的染色体组被共同的核膜所包围,但仍然相互独立,不相混合,此称为染色体分立。此现象动物中屡见不鲜,植物中已知的有稗荩属(Sphaerocarpus)、松属(pinus)、铁杉属(Tsuga)、冷杉属(Abies)等,一般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受精时雌雄生殖核不相融合,处于接触状态,或虽融合,但第一次卵裂时两核各显示独立的染色体分裂相,形成具有双重性的子核。双重性常延续至 ...
指四个以上部分同源的染色体各在端形成交叉连接形成环状的染色体联合。在易位型异质接合子的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终变期到中期可以看到交替排列着正常染色体和易位染色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种植物中都可观察到染色体环。特别是在月见草属中曾最先发现染色体环,而且这种环是由4,6,8,10,12个和24个染色体构成的,此外还知每个环由2个或3个组合起来的情况。人工诱发的相互易位所产生的各种染色体环在一粒小麦,玉米和大 ...
指在染色丝的周围构成染色体的物质。这些物质积蓄在分裂前期的染色体表面,直到分裂末期一直包围在浓缩的染色体上。在分裂终期以后这种物质即分散消失。关于它的化学组成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主要成分是RNA和核蛋白。
指在呈多倍性的一系列数列中为最小的单倍染色体数,以x表示。也可根据染色体组型分析来推断。当组成基数的染色体从形态上或功能上可进一步分成小群时,则将各小群的染色体数称为原始基数(basis),以b表示。染色体基数和原始基数在多数生物中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例子,例如,Pteropsida的x=21-41,裸子植物的x=12,Magnoliaceae的x=19,兰科的x=19,这些植物都具有高的基数 ...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相对应也称为染色体突变。数目变化有多倍性,单倍性和非整倍性。结构变化有一条染色体内的和染色体间的结构变化。前者包括断片,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后者包括易位,融合,插入等。染色体畸变可自发地产生,也可人为的产生,通过各种药物,射线,紫外线和异常温度等处理可诱发染色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不仅是成为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性的重要原因,而且通过各种 ...
一种多价染色体。部分相同的四条以上的染色体各自在末端形成交叉,互相连成链状而进行染色体配对。在易位杂合子的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终变期和中期之间可以看到这种染色体链。构成染色体环和染色体链的染色体结合,是其相同部分在分裂前期进行配对,发生交换的结果,易位部分很长时,结合的机会就多,若易位部分很短则容易分开。在一次相互易位的杂合个体中,易位部分的双方如果都很长,则主要形成染色体环,其中一方不太长,或另一方 ...
核型的表示图式。常用于核型的比较研究。多以单倍(n)染色体组来表示;也有把该词作为核型的同义词来使用的。
标出各条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以及染色体上各基因的相对位置的图称为染色体图。根据绘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遗传学图(genetic map)和细胞学图(cytol- ogical map)二种。遗传图是利用基因间的交换值来表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的,一般是将F1,与隐性纯合个体进行测变来求得基因间的重组值,如有必要需进行校正才能推算出交换值。因而基本上可通过三点试验来决定基因的相对位置。此图也叫连锁图。典型的细胞 ...
指双翅类、膜翅类等昆虫的胚在特定的卵核分裂(cleavage nuclear division)中,部分染色体不进入核而丢失的现象。染色体部分丢失的染色质消减与失掉部分DNA具有相同的意思。一种瘿蝇在第五次卵枝分裂时,失掉了40条染色体中的32条。在第五次分裂前进入极细胞质的核不发生染色质消减。结果,生殖细胞系列的细胞有40条染色体,而体细胞系列的细胞则具有8条染色体。如果预先用紫外光照射极(细胞 ...
指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或基因的总和,现已作为专门的术语广泛使用。H.Winkler(1920)最初提出,单倍性的一整套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这一组染色体与从属于它的原生质一起应成为分类学上的一个单位。这是最先所给与染色体组的基本概念。木原均(1980)又赋与此概念以功能上的含义,即把各种生物为保持其生活机能协调谐和而不可或缺的一组染色体作为一个染色体组。在一个染色体组为A的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与生 ...
阐明生物染色体组的组成,一般称染色体组分析。特别是指利用染色体配对,调查染色体组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染色体组的演变以及物种由来的情况等。这个方法由木原均(1930)在研究小麦3个群的群内与群间的细胞学时命名和建立的。首先是尽可能地搜集那些染色体组组成已经清楚的基本种,把它们与所研究的种杂交,产生F1,调查F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以确定其双亲的染色体组是否具有同源性。 ...
以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示染色体组的特性,称为染色体组型。虽然染色体组型一般是以处于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示,但是,也可以其他时期,特别是以前期或分裂间期的染色体形态来表示。关于整个染色体的情况可作下列记载而加以表示:各自的长度、粗细;着丝粒的位置;随体及次缢痕的有无、数目、位置;凝缩部不同的部分以及异染色质部分、常染色质部分;染色粒、端粒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小缢痕的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