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TCA循环,也有以发现者名字称为克雷伯氏循环的。系糖酵解和其它异化作用生成的乙酰CoA完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的需氧过程,与呼吸链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此循环可以使糖、氨基酸、脂肪酸的完全分解与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成为可能。与呼吸链相偶联,当乙酰CoA在此循环中完全氧化(△G°′=-272千卡),则生成12分子的ATP(△G°′=+110千卡),能量回收率约40%。三羧酸循环的其它的生理作用是供给合成生 ...
由三分子单糖以糖苷键连结而组成的化合物之总称。天然存在的三糖,有龙胆属(龙胆)根中的龙胆三糖,广泛分布于甘蔗等的棉子糖,以及松柏类分泌的松三糖和车前属(Plantago)种子中分离出的车前三糖(Planteose)等。其他,作为多糖部分水解产物的有麦芽三糖等,是根据结构进行系统命名的。如:棉子糖命名为O-α-D-半乳糖吡喃基-(1→6)-α-D-葡糖吡喃基-β-D-果糖呋喃苷。这是以苷(-side ...
指二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1的现象,这三条同源染色体称为三染色体(trisome)。三染色体性是异倍性的一种,多加的染色体如果是正常染色体,称为一级三染色体性,如果是V形染色体,称为二级三染色体性,如果是移位染色体,则称为三级三染色体性。就一级三染色体性来说,由于多加的染色体有n种,所以,与此相应的(2n+1)的个体也有n种,根据所加染色体的种类,可互相区别其形态。A.F.Blakesle ...
多形性的一种,是指在同种内有三种形而言。在原生动物多壳室的有孔虫类的一些种类中,根据其初壳室的大小,可见有大球形、中球形、小球形等三形。大多数多壳室性有孔虫类,呈二形性。
一种杂交方式,用于杂种优势育种,为单交种与自交系之间的杂交,以(A×B)×C表示之。一般以单交种作为母本,这样杂种多,较为有利。
转运RNA(tRNA)的二级结构模式。是R.W.Holley等(1965)根据酵母丙氨酸tRNA的一级结构提出来的。这是由于形成最多的碱基配对使分子发生曲折呈三叶草叶状而得名。此模式不仅符合过去已被确定的一级结构tRNA的所有性质。而且为许多物理学及化学上的实验结果所支持。tRNA上存在着形成华生-克里格型的碱基配对部分〔茎(stem)〕和不形成华生-克里格碱基配对的部分〔环(loop)〕,并可分 ...
由杨(T.Young,1807)氏提出,经赫尔姆霍茨(H.L.F.von Helmholtz,1852)加以修正的有关色觉机理的假说。基于所有颜色(色调和饱和度)均可由三原色混合而得的事实,假定有三种敏感峰分别在光谱红区、绿区、蓝区的色觉单元(杨-赫尔姆霍茨色觉说),而某一波长光使这三种单元按一定的比例兴奋,作为三者混合的结果便使人感觉到一定的颜色,如果三单元兴奋相等即产生白的感觉。在人、猴、金鱼 ...
有把它作为节肢动物中独立的一纲,即三叶虫纲,也有把它划归于甲壳纲的。生存于寒武纪到二迭纪中期,是旧古生代极为繁盛的动物。已报告的有1500属,1万种。最大的体长75厘米,分头部、具有体节的胸节和尾片三部分,或横向地分为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有背甲,体表被以角质膜,背甲由磷酸钙构成,头部有半月形的盾甲,左右有1对活动颊(free cheek)和1对眼。体节数30个左右,体腹面的体节上各有1对分肢。主 ...
多变态的鞘翅目(地胆科)、撚翅目、脉翅目(拟螳螂科)的第一期幼虫。是一种非常小的少肢型幼虫,具有长的尾毛,发达的肢,前端长有三爪为其特征,行动灵活。前两者紧紧地贴附于宿主体,而后者钻食于蜘蛛的卵囊内。在进入食物中后就变为不活泼的第二期幼虫。
培养某种生物时,包括两种食饵生物的培养,此称为三者培养。此种培养,存在着复数的食物连锁关系。例如,培养的生物为A,食饵生物为B、C时,则下列的关系当成立:B→A,C→A,或C→B,B→A等被食-捕食关系。
构成刺胞类(Cnidaria)水螅水母和钵水母主体的复碗状部分。凸形的外面称为上伞(面),凹形的内面称为下伞(面),两面均被复表皮层。在从内伞面中央下垂的棒状垂管(manubrium)的下端有口,胃水管系统便从此处开始,其壁由内胚层形成。在内、外两胚层间,充有厚的胶状物的中胶层,即所谓胨胶(jelly)部分,其中散在着少数游离细胞,与后生动物的胶原结缔组织相类似。伞的含水量真水水母可达99.7%。 ...
状花序和伞形花序的中间型。有柄花着生于花序轴的位置成总状,但花柄有长短,与平顶相似而接近伞形。蔷薇(Rosa spp.)和日本樱花(Prunusyedoensis)常不显明,十字花科(Crusiferae)的花序在开完时虽为总状,但花开时由于下方花柄的伸长,很快成为平顶状,与本型相似。
复合花序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伞形花序的重复,也可以理解为圆锥花序带有伞形花序的形式。紫苑(Aster tataricas)、美花风毛菊(Saussureapulchella)、泽兰(Eupatorium stoechadosmum)就是头状花序具有这种排列的三次分歧花序。
指花轴顶端由许多有柄花组成的花序,如伞形科(Umbelliferae)、五加科(Araliaceae)的基本花序。有从花柄等长球形的到愈向周边花柄愈长而成为平顶状的各种形态。
在眼的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象散现象。屈光面(主要是角膜)的曲率,若因经线方向出现差异时,则来自光点的光就不能会聚于一个焦点上,而产生前后两条焦线,因而妨碍清晰的视觉。如果在看绘有许多放射状直线的散光表时,不能同时调节使所有的直线都清晰,由此即可检知散光。这种散光称为正散光或规则性散光(astigmatismus regularis)。最大曲率的径线(强主径线)与最小曲率径线(弱主径线)一般是正交的、强 ...
指春材或秋材、导管的大小大体相等,并在年轮上作均匀分布的木材。因此,年轮的界限不明显多在双子叶植物,如悬铃木〔法国梧桐(Platanusorientalis)〕、樟(Cinnamomum camphora)、钝齿水青(Fagus crenatu)、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var.gaponica)、胡桃(Guglansspp.)等。图为黑柳(Salixnigra)木材的横切面。
单子叶植物类的茎中柱,从断面看,为多数的外韧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内。一般在茎内侧维管束大而稀疏,靠近表皮的小而密。从叶的附着点的下方,有数个向外侧或一度向茎的内方(此为髓维管束)移动,在节上,则作为叶的维管束(叶迹)外出。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化以后,维管束内不留有形成层,因此不能增粗,但也有在基本组织内出现次生的形成层而能增粗的〔例如百合科(Liliaceae)的龙血树(Dracaena draco) ...
不具囊胚腔的一种囊胚类型(与作为卵期一个阶段的桑椹有区别)。这种类型囊胚,系多数细胞的球状结块,可看作是囊胚的一种极端类型。一般无腔囊胚具有与囊胚腔位置相应的点或面,而各细胞在内部均与这些点或面相接,而相对的另侧即背侧则必朝向外界,相反地而桑椹囊胚则缺少与囊胚腔相应的部位,所以两者概可以其有否不显露于外界的细胞这点来区别〔如刺细胞动物水螅虫类的棒螅(clava)。
终止于肌梭梭内纤维的一种受纳器,在梭内纤维中,为位于细核锁纤维中心部附近,呈花枝状的向心神经的终末。这种神经纤维比粗的终止于核囊纤维的螺旋末梢细,后者称Ⅰa群纤维(径12微米以上)前者称Ⅱ群纤维(径4—12微米)。Ⅱ群纤维的放电阈值比Ⅰa群高,同时在肌伸展期,逐渐增加放电,持续整个伸展期。Ⅰa群的放电与肌伸展速度和长度成正比,相反而Ⅱ群的放电是其长度的函数,与长度变化的速度无关系。
多细胞动物全裂卵的卵裂期,卵裂球形成团块状时期的胚胎,卵裂腔几乎没有或者很小。桑椹胚因其外形与桑实相似而得名。桑椹胚时期称为桑椹期(morula stage)。另外桑椹胚这一名称,有的对部分卵裂球处于相同发生阶段的胚胎也有使用。桑椹胚与桑椹囊胚是有区别的。